——改琦《元機詩意圖》賞析"/>
□舒 翊
《元機詩意圖》局部
改琦(1773-1828),字伯蘊,號香白,或作香伯,又號七薌,別號玉壺外史,祖籍華亭(今上海松江),清代中葉畫壇名家。明清以來,華亭地區(qū)文人薈萃,書畫鼎盛,改琦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青少年時就在藝術(shù)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長,結(jié)交王芑孫、李廷敬、李筠嘉等地方名人,在詩、書、畫上得到指點,開闊了眼界,名聲漸著,慕名索畫者接踵而至。其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帶備受推崇,而且還得到京師的王公貴族和官僚文人的贊許。與之交往的有錢杜、蔣寶齡、陳文述、陳鴻壽等文學(xué)家、鑒賞家和畫家,他們相互唱和、切磋畫藝。
改琦善畫人物、花竹,尤以仕女畫享譽畫壇。其仕女畫喜用蘭葉描,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chuàng)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改琦的仕女畫代表作有《張夫人曉窗點黛圖》《元機詩意圖》《仕女別淚憂傷圖》《宮娥梳髻圖》等,亦有《紅樓夢圖詠》50幅,鐫版行世。
改琦的仕女畫題材廣泛,既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閨閣,又有理想中的佳麗。此外,他還傾心于表現(xiàn)歷史上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如西晉大官僚石崇的寵妾綠珠、唐中期女詩人薛濤、晚明“秦淮八艷”中的卞玉京等,以及《元機詩意圖》所繪的唐代女詩人魚玄機。
魚玄機(約844-871),字幼微、蕙蘭,清時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為“元機”。元機本嫁給李憶為妾,因受李妻的妒忌,被迫出家,在長安咸宜觀做了女道士。由于她喜讀書、有才思,擅作詩,受到當時文人們的重視,溫庭筠等名家常與她作詩唱和。
《元機詩意圖》為改琦53歲時所作,幅右上有款識曰:“元機詩意,秋室老人有此圖,今在蕘圃處。乙酉初夏,七薌改琦并記。”鈐“七香”“云陽”二印。“乙酉”為清道光五年(1825年)。 幅左上方有清沈梧于同治十年(1871年)的題識,文中介紹了《元機詩意圖》的由來:改琦在好友黃蕘圃處看到余集創(chuàng)作的《元機詩意圖》,筆情秀逸,風(fēng)神清朗,頗有感觸,于是趁興揮毫繪制了一幅。題識下鈐印兩方:“沈梧審定”“旭庭秘笈”。
圖繪魚元機手展詩卷,側(cè)身坐于藤癭椅上的情景。人物設(shè)色古雅,無背景襯托,衣紋秀勁,刻畫傳神。她身單體薄,姿容秀美,垂眉低首,雙目中隱隱流露出一絲憂郁凄楚的神態(tài),這正是清代文人畫家所刻意追求的女性“清淑靜逸”之美。為了準確地表達這種意趣,作者在技法上并未使用方折明顯的粗獷線條或濃墨重彩的暈染法,而是用輕柔簡練之筆,以淺淡的墨線勾勒出婉轉(zhuǎn)工細的線條,再以淡彩在衣紋的勾線處罩染,使線條愈顯柔和淡潤。同時,作者注重色彩的運用,畫面以冷色調(diào)為主。元機身著月白色上衣和長裙,其領(lǐng)口、袖口和腰際處的飾帶及雙臂所挽寶藍色的披肩皆屬冷色,素雅的設(shè)色構(gòu)筑出一種凝重的氛圍。為豐富畫面色彩并體現(xiàn)元機的性格特點,作者將元機內(nèi)襯的衣領(lǐng)及袖口處染以暖色調(diào)的紅色,在冷暖色調(diào)的相互映襯中,進一步渲染元機憂郁神傷的情態(tài)。
改琦畫仕女落墨潔凈、設(shè)色妍雅、用線勁挺飄逸,其筆下的仕女形象多眉清目秀、發(fā)髻簡單、服飾清麗,呈現(xiàn)出清瘦俊秀、纖細柔和的審美特征。而畫中女性的情感狀態(tài),也常常是惆悵抑郁而極少有少女的爛漫天真。在繪畫技法上,他的仕女畫遠溯唐宋,近法明清諸家,吸收了明代唐寅的“婉麗雅致”與仇英的“工細秀逸”,將清代纖秀柔婉的仕女畫風(fēng)格推向了頂峰,被清代秦祖永評為“妙品”。
《元機詩意圖》清·改琦 絹本設(shè)色 99cm×3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