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渝,韋茂英,魏軍平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北京 100053
風藥是指具有祛風、熄風作用的一類藥物,主治各種內(nèi)風、外風證,其性溫,味辛,質(zhì)輕,具備升、散、行、透、竄、動等多種特點[1]。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DCI)作為糖尿病的眾多并發(fā)癥之一,因其致殘率高,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正逐漸引起重視。本文從風藥著手,論述其在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中的配伍應用。
風藥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廣泛。其概念最早見于李東垣的《脾胃論》,是指升麻、柴胡、防風、羌活、獨活等味薄氣輕,發(fā)散上升之品?,F(xiàn)代醫(yī)家將風藥按照功能分為5類[2]:(1)祛外風類:如桂枝、防風;(2)熄內(nèi)風類:如天麻、鉤藤;(3)搜風類:如蜈蚣,水蛭;(4)溫熄肝風類:如黃芪、肉桂;(5)其他類。風藥雖多用于祛除風邪,但其臨床配伍運用靈活,能從不同角度發(fā)揮發(fā)散祛邪、開郁暢氣、辛溫通陽、燥濕化痰、通絡開竅、活血化瘀、升陽補助等多種作用[3]。
2.1 發(fā)病機制與治療現(xiàn)狀 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尚不明確,研究表明可能與糖尿病并發(fā)癥、合并癥、脂代謝異常、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年齡、藥物使用不當?shù)榷喾N因素相關[4-5]。根據(jù)疾病發(fā)展的嚴重程度,分為無癥狀臨床前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期和癡呆期3期[5]。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病較為隱匿,臨床上常借助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估量表(MOCA)篩查、頭顱磁共振成像、腦脊液檢查進行評估診斷[6]?,F(xiàn)代醫(yī)學尚缺乏治療該病的特效藥,控制危險因素、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是目前DCI的主要治療手段[6-7],控制危險因素包括降血糖、降血壓、防卒中等;非藥物療法主要為身體鍛煉、生活行為干預和認知訓練;藥物治療包括對因的維生素B12、葉酸和對癥的谷氨酸受體拮抗劑、麥角生物堿等[6]。
2.2 中醫(yī)的病因病機 中醫(yī)很早就認識到DCI的存在,如《圣濟總錄》中記載“消渴日久,健忘怔忡”,《蘭室秘藏》云“消渴,久則上下齒皆麻……喜怒善忘?!敝嗅t(yī)學中沒有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的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于“消癉”或“消渴”合并“癡呆”“健忘”范疇,屬于消渴病并發(fā)癥。本病的發(fā)生由先天不足、后天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diào)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消渴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在此基礎上,情志內(nèi)傷、飲食失節(jié)等諸多原因進一步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氣虧損,運化失司,濕邪內(nèi)生,血行不暢,從而形成水濕、痰濁、瘀血、氣滯、熱毒等病理產(chǎn)物。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三臟,病性虛實錯雜,虛證以脾腎兩虛、精髓虧虛多見,實證以肝郁氣滯、痰瘀阻絡多見[8-9]。因而治療DCI主要圍繞疏肝理氣、化痰祛瘀、健脾益腎等治法展開。
3.1 疏肝解郁,調(diào)達氣機以使其暢 《景岳全書》里提到“呆病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睆娬{(diào)了肝氣郁結和情志因素對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靈樞·經(jīng)脈》云:“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备谓?jīng)與督脈會于巔頂,與腦部關系密切,因而本病與肝關系密切。肝主疏泄,調(diào)暢全身氣機,若肝失疏泄,五臟氣機不暢達,精血清陽、水谷精微上輸于腦有礙,日久則腦失濡養(yǎng),神機失用。臨床除認知障礙表現(xiàn)外,可兼見情緒抑郁或易怒等表現(xiàn)。風藥氣味輕薄,能行能散,可順肝木生發(fā)之性,暢達一身氣機。故在治療肝氣郁結型DCI時,可配伍柴胡、川芎、薄荷等藥物疏肝理氣解郁,開竅醒腦。
3.2 運濕行津,化痰散結以通其竅 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氣虧虛,三焦水道通調(diào)障礙,而致水濕不運,津液不布,聚濕生痰。中醫(yī)認為痰濁與DCI發(fā)展密切相關[10]。痰濁流竄經(jīng)絡,壅堵腦絡,腦竅不通;痰濁上蒙清竅,腦竅失養(yǎng),神機失用,臨床常表現(xiàn)為頭暈、健忘?!兜は姆ā吩唬骸吧浦翁嫡?,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風藥具有辛散、走竄、宣通之性,不僅有開發(fā)體表的玄府孔竅之功,更能通行體內(nèi)臟腑經(jīng)絡竅道,李東垣謂之“風藥行經(jīng)”[11]。因而臨證之際,亦可在化痰散結藥物的基礎上加以辛散走竄之風藥,如防風、半夏、僵蠶等,必要時可配伍白術、茯苓健脾化濕,杜絕生痰之源。
3.3 活血祛瘀,軟堅散結以破其滯 中醫(yī)認為血具有濡養(yǎng)和化神的作用,如《靈樞·平人絕谷》就提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睏顣詴熃淌趶摹拔⑿桶Y瘕”理論出發(fā)[9],認為消渴病發(fā)展日久,耗氣傷陰,痰濕、熱毒致血脈不通,血行不暢,聚而成瘀,久病邪氣深伏腦絡,與絡中瘀血、熱毒、痰濕相互膠著,從而形成腦絡癥瘕,出現(xiàn)健忘、精神萎靡、神志不清的表現(xiàn)。而風藥辛散、走竄的特點,使其既可行無形之氣,又可祛有形之瘀。徐靈胎論麻黃時提到:“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之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處,此能無微不至?!笨梢婏L藥之祛瘀之力非傳統(tǒng)活血化瘀之藥能達。此外,風藥之蟲類藥,全蝎、蜈蚣、僵蠶等,借蟲藥之蠕動之力,走竄沖攻,可深入經(jīng)絡曲折之處,搜剔絡中之瘀血,達到通絡活血之力[12]。蟲類藥物量小力宏,臨證之際把握藥物劑量和適應病證,少量佐之,可有奇效。
3.4 平肝潛陽,滋陰清火以熄其風 消渴之病,陰虛為本,首傷腎陰,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亢,肝腎陰虛?!冻煞奖阕x》中提到“夫肝藏魂,有相火內(nèi)寄……故凡有夜臥魂夢不安之證,無不皆以治肝為主。”肝體陰而用陽,行氣藏血,一方面肝郁則血虛,血虛則易生風;另一方面陰虛陽亢,亢起生風,肝風虛火上擾清府,神機錯亂而致癡呆。臨證除用滋陰熄風之品外,宜可加入走竄行氣之風藥,引導陰津流暢,增強升氣化精之效,此乃動靜相宜,補益而不留滯,虛風得潛,虛火得散[13]。
3.5 健脾益氣,益腎填精以補其虛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散精,水谷精微得以上輸頭面,滋養(yǎng)腦髓;腎為先天之本,腎生髓通腦,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主神明。消渴病發(fā)展后期,脾腎虧虛,腦髓失養(yǎng),神機失用,故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脾虛則健脾益氣,風藥能增加健脾益氣藥之功效,其理有三[11]:(1)風藥升浮,助脾氣上升,疏達肝氣,以升清陽之氣;(2)風藥性燥,以風勝濕、振奮脾運;(3)風藥引經(jīng),引甘溫益氣之品上行布散,以益肺脾、充養(yǎng)營衛(wèi)。腎虛則當補腎填精,風藥固腎氣助氣化,陰精的化生依賴于腎陽的升發(fā)、氣化,腎陰陽生發(fā)沉降,是機體氣化的根本[14-17]。風藥一方面可助腎陽升發(fā)布散陰精;另則可防補腎之品太過滋膩,難以運化,傷脾耗氣。
3.6 引經(jīng)報使 腦位于頭面高處,常規(guī)用藥難以直達病所,所謂“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及”,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配伍風藥,取其升散之性,可引諸藥直達病所,進一步發(fā)揮藥物治療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DCI的病機無非虛實兩端。虛者,肝腎陰虛,脾腎虧虛,腦髓空虛;實者,氣、痰、瘀實邪內(nèi)阻腦絡。本病病勢纏綿,是在消渴病基礎上不斷進行動態(tài)演變,最終演變?yōu)楸咎摌藢崱⑻搶嶅e雜之證。本文論述臨證治療DCI之際,辨證配伍應用風藥常能有出乎意料、畫龍點睛之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示,風藥具有降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抗炎、免疫調(diào)節(jié)等作用[18-20]。風藥治療DCI可能與其降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有關。然消渴病患者本身陰虛燥熱,風藥辛散性燥,更易傷津耗氣,臨床使用應注意用量及使用時限,仔細權衡,中病即止,切勿多用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