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玨
(南寧市興寧區(qū)第一初級中學,廣西 南寧 530024)
比較閱讀是一種較為重要的閱讀教學方法,能夠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設(shè)計,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促進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1]。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閱讀相同題材的作品、相同體裁的作品、同一時代不同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內(nèi)部的不同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2]。比較閱讀是學生在對閱讀材料感知、辨識、理解的基礎(chǔ)上,將文字材料及其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分析,重新整合,鑒別閱讀材料之間所存在的異同點,從而達到閱讀目的的復雜思維活動[3]。比較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整合知識的過程,在深入剖析、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中,形成知識框架,讓復雜的內(nèi)容變得清晰、易于把握,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的構(gòu)建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和與發(fā)展四個方面[4]。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比較閱讀的運用,打破了單一的閱讀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比較閱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比較、合理運用知識、深入理解文本,并對文本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
題材相同的文章,因作者不同,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寫作風格。比較相同題材的作品,引導學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chǔ)上,探究作品的背景、立意、情感間的異同,體會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情感態(tài)度,激活思維,為深入閱讀打下基礎(chǔ)。
在組織開展《范進中舉》和《孔乙己》比較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提出問題:同是讀書人,哪一個人更能體現(xiàn)封建科舉制的荼毒?原因是什么?通過對比,學生進一步明確了那些被封建科舉制禁錮思想而麻木不仁的讀書人的可憐,從而獲得啟發(fā):范進中舉表面上看是一個人的喜劇其實是一群人的悲劇,一個社會的悲??;孔乙己這位連個秀才都沒考上的讀書人,即使在為偷東西辯解時也以讀書人自居,而周圍的人都拿他的悲劇當笑話。
沒有思維的碰撞,就缺乏深入鑒賞的契機。同是寫秋,劉禹錫筆下的秋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呈現(xiàn)出秋日生機勃發(fā)、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guān)鍵詞“排”,理解其意:推開、沖破;把握詩人遭受打擊后依然保持豁達的胸襟,理解這是一種激昂奮進的精神。而范仲淹描繪的秋卻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異”字點名了邊塞的風光奇異;雁去衡陽毫無留戀,側(cè)面突出塞外的苦寒,渲染肅殺氣象,為詞奠定了凄涼悲壯的氛圍。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表象的景物描寫,觸及文人蘊藏在“秋”中的主觀情感,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同體裁,因作者不同,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往往大相徑庭。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既可以對相同體裁作品的共同點進行比較,掌握文體特點和學習方法,又可以對不同點進行對比,體驗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掌握相同文體的閱讀規(guī)律,把握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
如《金色花》和《荷葉·母親》都是散文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兩首散文詩內(nèi)容和手法相似,都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歌頌母愛。但兩首詩同中有異?!督鹕ā钒炎约合胂蟪梢欢浠?,《荷葉·母親》則是通過聯(lián)想,把荷葉比喻為母親,把荷花比喻成孩子。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兩首散文詩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又如《敬業(yè)與樂業(yè)》,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jié)構(gòu)展開論證,論述了“有業(yè)”“敬業(yè)”“樂業(yè)”的重要性,議論層層遞進,結(jié)構(gòu)嚴謹,教育意味鮮明。同是議論文,《論教養(yǎng)》則列舉大量“有教養(yǎng)”和“無教養(yǎng)”的實例,從正反對比中探究“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實質(zhì)。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把握不同議論文的行文脈絡,掌握不同的論證方法的作用,夯實議論文寫作的基礎(chǔ)。
同一時代,即使是不同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會展現(xiàn)鮮明的時代風格。將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更容易感知作者表達的情感。
如《黃河頌》是詩人光未然于1939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借贊美黃河的宏偉氣勢,歌頌中國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抒情詩;艾青《我愛這土地》通過鳥兒的歌唱,訴說了對祖國無限的熱愛,表達了要為祖國獻身的赤子之心。通過對比閱讀,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兩首詩歌都創(chuàng)作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身處相同時代,兩位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通過不同意象表達愛國情懷。但從細節(jié)上深究,學生就能夠發(fā)現(xiàn)二者的不同?!饵S河頌》“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等句子,號召中華兒女向“黃河”學習,保衛(wèi)祖國,這是一種對國土的捍衛(wèi)?!段覑圻@土地》“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等句子昭示著為祖國獻出生命的強烈決心,這是一種對死亡的無懼。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可以清晰地體會到那個水深火熱年代里人們的堅毅與偉大,從而深入理解把握兩文的異同。
雖然是同一位作者,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jīng)歷,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價值取向。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縱向比較閱讀,可以更深刻地挖掘作家思想流變及其作品發(fā)展流變背后的知識[5]。
如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豁達樂觀,并讓學生比較閱讀蘇軾的《浣溪沙》和《定風波》,引導學生從兩首詞的關(guān)鍵詞句入手,找到蘇軾在作品中流露出豁達樂觀情感的詞句,理解蘇軾在作品中寄寓的深刻意蘊。但蘇軾在這幾篇文章中表達的是豁達的不同境界,《記承天寺夜游》中的豁達是身無一物的釋懷;《定風波》中的豁達是面對人生坎坷的無懼;《浣溪沙》中的豁達是面對生老病死的超脫。
1.前后比較
比較閱讀法同樣可以運用于同一篇文章的閱讀中。比如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開篇從全家的救星、遠在海外的富人于勒叔叔說起,通過菲利普夫婦發(fā)現(xiàn)于勒是個“窮光蛋”后態(tài)度的變化,生動地刻畫了小資產(chǎn)階級的虛偽、無情和愛慕虛榮的心理。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態(tài)度變化的根本原因,揭露了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人社會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實質(zhì)上就是“金錢關(guān)系”。通過一系列比較,能多維度剖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又如《范進中舉》是一篇長文,長文短教是學習這篇文章的突破口。文章通過記敘范進中舉前后的巨大變化,運用大量的對比和夸張手法生動地刻畫了封建科舉制度壓迫下的人物丑態(tài)。學生只要通過“對比”這一切入點,打開思路,把握情節(jié)發(fā)展動向,就能從人物態(tài)度、處境、待遇等方面認識到封建制度對當時的人們精神上的荼毒。合理的對比可以節(jié)省學生閱讀的時間,降低閱讀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2.人物比較
初中生在閱讀文言文時往往只能粗淺地理解文章大意,無法深入探究文本中的深刻內(nèi)涵和意蘊。比較閱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使讀者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或形式的同異點,從而清楚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基本特點,進而訓練讀者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6]。學生對人物進行比較分析,可以體會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高妙之處。
如《愚公移山》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愚公和智叟。比較可以從名字入手。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質(zhì)疑:愚公真的“愚”嗎?“智叟”真的“智”嗎?學生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的對比,可以看出愚公雖用了一種看似最愚蠢的辦法進行移山,但貴在能持之以恒,堅持信念。智叟嘲笑愚公,但他只會紙上談兵,實無大志。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不難分析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從而挖掘出文章背后深刻的內(nèi)涵: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最終都能獲得成功。
菲利普夫婦是《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角,他們用語言、行動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菲利普夫婦對富翁于勒歸來的期盼、對窮水手于勒的厭惡和躲避,充分顯示出金錢至上的丑陋嘴臉。教學中,教師提出疑問:是否所有人都帶著金錢至上的面具?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章的敘事者——若瑟夫。在人物比較中,分析“我”的純真與善良形象,把握作者用孩子的視角諷刺資本主義社會利益熏心的金錢觀念。
3.順序比較
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是最能表達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的,而且是最能引人入勝的[7]。巧妙的文章結(jié)構(gòu)能夠引領(lǐng)讀者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從而獲得審美愉悅。教學中,通過對文章表達順序的比較閱讀,帶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文章巧妙的結(jié)構(gòu)和布局。
如魯迅的《故鄉(xiāng)》刻畫了滄桑、世故、麻木不仁的閏土形象。教授這篇文章時,要引導學生將回憶少年閏土的插敘,與故事主線的順敘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在兩種結(jié)構(gòu)形式的對比中,感悟“我”對兒時美好生活的回憶,體會“我”將與閏土相見的期待,以及與中年閏土見面時的失望和辛酸,感受人與人之間隔絕的鴻溝。順序的比較,打開了文本閱讀的另一個世界。
有的作者通過記敘順序來實現(xiàn)對讀者閱讀視野的操控。施耐庵在《智取生辰綱》中巧妙地運用記敘順序構(gòu)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中抓住“智”這一關(guān)鍵點,分析楊志押送生辰綱的“智慧”所在和矛盾糾葛,以及晁蓋團隊的機智團結(jié),在故事發(fā)展的順序上把握兩個團隊的人物形象。作者通過設(shè)置懸念,將吳用團隊“智”的高光點留在文末,運用補敘的方式交代智取生辰綱妙計的實施,造成敘事的波瀾,使行文跌宕起伏。兩種記敘順序的比較,讓學生領(lǐng)會小說高超的敘事策略,領(lǐng)略文章結(jié)構(gòu)之精妙。
4.原稿與修改稿的比較
文章只有經(jīng)過不斷地潤色、修改,才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情感。對比閱讀原稿與修改稿,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情感,進而形成對作品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認識[8]。
魯迅曾對《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手稿進行多次修改,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藤野先生》原稿和修改稿比較閱讀,理解魯迅在字里行間所寄予的情感。如:
原稿:上野的櫻花爛漫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也缺不了“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
修改稿:上野的櫻花爛漫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
學生通過對所添加的兩個詞語“花下”“成群結(jié)隊”的分析,以理解詞義為抓手:“花下”限定了人物的活動范圍,為“清國留學生”添加了一種輕浮的意味;“成群結(jié)隊”的現(xiàn)象絕不是偶然,諷刺了眾多“清國留學生”的無所事事、愚昧無知,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他們的厭惡。學生在語言的對比中,體會魯迅先生傳達出的諷刺意味。
第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情境,預設(shè)文本比較的主題和方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不能代替學生,反客為主。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比較,比較閱讀必須以課堂內(nèi)容為基礎(chǔ)。在進行比較閱讀之前,教師應吃透本文,判斷文章是否適用比較閱讀,合理地選擇比較閱讀的文本,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第三,比較閱讀應有梯度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靈活地運用比較閱讀,能讓學生把看似零散無關(guān)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學習,從而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