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達(山東:臨沂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工具內容”在學科內容劃分上隸屬技術工程領域,是現(xiàn)行小學科學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肮ぞ邇热荨钡慕虒W,通過對常見工具的操作與使用,讓學生了解“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一種延伸”,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提升動手探究的能力,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傳統(tǒng)教法的影響,人們對“工具內容”的教學還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實踐不深入等不良傾向。怎樣落實科學課程標準有關“工具內容”教學的要求,努力提升教學效果呢?下面以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天平》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工具內容”教學的實施策略。
工具使用方法的學習是“工具內容”教學重點之一。工具的使用方法,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煩瑣。由于認識上的不到位,一些教師教學時,常常采用將工具使用方法直接告訴學生的做法,要么讓學生背誦使用方法條文,要么跟著教師亦步亦趨地操作,不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與時間。這種灌輸式的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嚴重挫傷了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惫ぞ呤褂梅椒ǖ慕虒W也應立足探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對如何正確使用工具充滿了好奇,都想動手操作。教師應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工具安全的前提下,給足學生探究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嘗試等方法,熟悉工具每一部分的結構、特點及使用方法等。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在教學時,直接把教學用的天平發(fā)給各個小組,并鼓勵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各種感官、采用各種方式,自主探究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觀察天平的結構及各個部分的形狀、大小、位置;親手觸摸天平的各個部分,并試著轉動平衡螺母,調節(jié)平衡,感知平衡的規(guī)律;熱烈討論感興趣的話題。在學生充分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就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疑惑,進行指導、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對小學生而言,有的工具相對熟悉,有的工具相對陌生。對一些比較陌生、操作要求比較高、自主探究有困難的工具,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搭建有效的腳手架,助力學生自主探究。腳手架的搭建有很多方式,如,內容檢索式,即把工具使用方法用不同方式呈現(xiàn)出來,如,紙質呈現(xiàn)、音像呈現(xiàn)、網(wǎng)址提供等,在學生需要的時候,供他們自主檢索;再如,問題引導式,即根據(jù)工具具體使用方法,教師提前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形成“問題探究鏈”,引導學生思考,逐步深入,層層逼近,最終達到目標。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天平使用方法比較煩瑣,有位教師采用內容檢索的方式搭建腳手架:在學生探究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紙質的“天平使用說明書”,將天平各部分的名稱、功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一一列出,然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提醒學生在探究遇到問題時,隨時可查詢該說明書。另一位教師則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搭建腳手架。他設計的“天平使用方法問題探究鏈”是:A.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首先要調節(jié)天平的平衡。怎樣調節(jié)平衡?調節(jié)時,游碼應怎樣調節(jié)?平衡螺母應怎樣調節(jié)?平衡時,指針應指在哪?B.用鑷子夾取砝碼時,要注意什么?C.當放入最后一個砝碼超重時,又該怎么做?D.怎樣在天平上讀出物體的質量?這個“問題探究鏈”層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益于學生學習思考。以上兩節(jié)《天平》課,通過“天平使用說明書”“天平使用方法問題探究鏈”的助力,學生都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工具的產(chǎn)生、使用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工具內容”教學要引導學生“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由于理解得不深入,一些教師教學時,常常重視工具的構成和使用方法的教學,而忽視“工具為何產(chǎn)生”“工具使用后的結果如何”等內容,造成了工具使用目的缺位,割裂了科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力所不及時,就需要借助工具來解決,工具也就由此產(chǎn)生。工具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產(chǎn)生的呢?教學“工具內容”時,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工具產(chǎn)生的必要性,體會工具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具體真實,貼近生活,讓學生容易接受、便于感知;情境中的認知沖突要典型、突出,對沖突中的問題,學生依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現(xiàn)有的外部條件沒有辦法解決。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創(chuàng)設了比較體積相近的兩枚雞蛋質量大小的問題情境。課堂教學中,學生圍繞“區(qū)分兩枚雞蛋質量大小”這一問題,或用肉眼觀察體積大小的方法,或用手掂質量輕重的方法進行比較,結果這些估測得出的結論因人而異,很難一致。經(jīng)過多次實踐后,學生一致認為,這種只靠人的感覺器官進行比較的方法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由此產(chǎn)生“要解決問題,得到更精確的比較結果,必須借助工具”的結論。
工具是人力量的延伸,它的使用可以讓結果更加精確、生活更加便利。教學時,必須讓學生體驗使用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幫助。數(shù)據(jù)對比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就是利用數(shù)據(jù)對比的方法驗證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精確性。上課伊始,他拿出一枚雞蛋,問學生:“這枚雞蛋的質量是多少?”讓學生先用手掂掂這枚雞蛋,估測一下它的質量,并記下數(shù)據(jù)。學生情緒高漲,積極行動,但不同學生的估測結果不一。在學習完天平的使用方法后,讓學生再用天平測量一下這枚雞蛋的質量,并記下數(shù)據(jù)。最后,他讓學生把估測得來的數(shù)據(jù)與天平測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學生真切地體驗到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比人估測更加精確。
“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xiàn)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課程性質就表明本課程是由多門學科統(tǒng)整而成,它的教學勢必涉及學科融合。同時科學也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肮ぞ邇热荨笔墙M織學生跨學科學習的絕佳載體。日常教學中,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課程意識不強,或認識不到位,或不敢嘗試,從而造成“工具內容”跨學科學習的缺席,致使該內容應有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長足發(fā)展的效能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在“工具內容”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勇于實踐,強化學科間的資源融合,深入推進跨學科學習。
小學科學教材中,“工具內容”部分的課程大多設計為工具使用方法的學習。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多圍繞工具使用方法進行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結構,突破教材的束縛,善于“用教材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任何一件工具都蘊含一定的科學原理。在“工具內容”教學時,可以嘗試將方法學習與原理探究相結合,把科學與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學習天平使用方法后,一位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天平是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它為什么能夠測量物體的質量呢?”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天平原理的探究。探究中,這位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天平在什么狀態(tài)下,我們才可以讀出重物的質量?平衡時,重物的質量與砝碼的質量有著怎樣的關系?左、右托盤到天平中心的距離有著怎樣的關系?”然后組織學生觀察天平的結構特點;再由天平的特點引出杠桿尺,引導學生圍繞“怎樣讓杠桿尺平衡”這一問題,尋找杠桿尺平衡的規(guī)律;最后,引導學生結合已探究到的科學知識解釋天平的原理。通過上述探究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天平是一種等臂杠桿,是依據(jù)杠桿原理制成的。
“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即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薄肮ぞ邇热荨苯虒W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確使用工具,還要充分挖掘“工具內容”多方面的教育價值,發(fā)揮其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教學中,要結合具體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以工具制作為突破口,積極融合多學科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STEM 課程學習。在《天平》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天平后,一位教師利用多個課時,鼓勵學生自制一架簡易天平。怎樣制作簡易天平呢?他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與實踐:“天平的原理是什么”(天平制作的前提、依據(jù));“想制作一架怎樣的天平”(天平制作開端,重在引導學生設計并畫出自己想要的天平的樣子);“用什么來制作天平”(天平制作的具體實施,重在引導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更符合自己的要求,用這些材料怎樣制作出天平);“制造的天平樣品是否合適”(天平樣品的實踐檢驗,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測量物體的質量來檢驗天平的科學性)。以上幾個方面的實踐,涉及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等諸多領域,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之,“工具內容”的教學既要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小學科學教學規(guī)律,也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教”,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