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明
(重慶市巴南區(qū)東泉林場,重慶 401320)
薄殼山核桃又名美國山核桃,屬胡桃科山核桃屬落葉喬木,是重要的兼具果用、油用、材用于一體的生態(tài)經濟樹種之一,其堅果個大,殼薄易剝,出仁率高,產量高;果仁肥厚細嫩,香甜味美,無澀味,營養(yǎng)豐富,是世界性干果之一。其材質堅韌,紋理細膩,是家具、建筑、軍工、運動器械和雕刻用材的理想材料。此外,其樹形高大優(yōu)美、樹勢挺拔、枝葉茂密,可用于行道樹、園林與家庭綠化,也可用于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1]。
氣候因素是影響林木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土壤也是決定某一區(qū)域對該樹種是否適合的重要因素。只有種植在適宜氣候區(qū)域內的適宜土壤上,豐產才有望成功。
薄殼山核桃最適合生長于夏季平均氣溫為23.8~29.4 ℃,晝夜溫差不大的地區(qū)。如果生長季太短,在早春、晚秋常易遭受霜凍,尤其是早春花芽遭受霜凍后,會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溫度過高也會影響花芽的分化。
薄殼山核桃是喜光性樹種,通常情況下,幾乎沒有光飽和點。當陽光不足難以滿足正常光合作用的條件時,會影響樹體生長,造成減產、果實品質降低,因此,在適宜栽培的范圍內,選擇光照條件充足的坡地或坡向是種植薄殼山核桃重要的條件。
充足的土壤水分對薄殼山核桃生長十分必要,而土壤水分一般可以從地下水、地表灌溉水、自然降水得到。降水過多,尤其是在花期,會直接影響授粉受精,嚴重時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薄殼山核桃通常生長在濕度較高的地區(qū),但空氣相對濕度高于80%時,特別是在花期,會嚴重影響花的開裂散粉和授粉受精,在收獲季節(jié)則會導致果實提前脫落而減產,且易遭受較嚴重的病蟲害。在有適當降水和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空氣相對濕度在55%以上時,薄殼山核桃能很好地生長,結果較多。
薄殼山核桃是深根性樹種,主根發(fā)達、側根分布廣而深,在種植薄殼山核桃時,最好選擇土層深度在1 m 以上、質地疏松的沙壤土。另外,薄殼山核桃適宜在背風向陽的緩坡生長。
薄殼山核桃在我國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但為了科學引種和推廣,應當進行合理的栽培區(qū)劃[2]。張日清等學者將我國薄殼山核桃的引種栽培區(qū)劃主要分為4種類型,分別為適宜區(qū)、次適宜區(qū)、邊緣區(qū)和不適宜區(qū),適宜區(qū)主要包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重慶、安徽等長江兩岸北緯25°~35°、東經100°~122°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亞熱帶東部地區(qū);在溫暖多濕地區(qū),尤其是夏季炎熱、冬季有短暫低溫期的地區(qū)宜大力發(fā)展薄殼山核桃[3]。
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qū),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huán)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北部靠大巴山和東南部連武陵山兩座大山脈。重慶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 ℃,長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陽等地達18.5 ℃以上,東南部的黔江、酉陽等地14~16 ℃,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城口僅13.7 ℃,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 ℃,最冷月平均氣溫4~8 ℃,采用候溫法可以明顯地劃分四季。重慶市年平均降水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在1 000~1 350 mm,降水多集中在5—9 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多在70%~80%,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在中國屬高濕區(qū)。重慶市的主要氣候特點可以概括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空氣濕潤,降水豐沛;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多云霧,少霜雪;光溫水同季,立體氣候明顯,氣候資源豐富。
根據薄殼山核桃生長所需的生態(tài)學條件可知,重慶大部分地區(qū)均適合栽植薄殼山核桃。基于最適栽培區(qū)條件要求,建議在重慶西北部和中部的丘陵、低山,東北部靠大巴山和東南部靠武陵山的海拔在400~1 000 m,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雨豐沛的區(qū)域推廣發(fā)展。如在萬州區(qū)、忠縣、開州區(qū)、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涪陵區(qū)、城口縣、豐都縣、黔江區(qū)、武隆區(qū)、石柱縣等地區(qū)的丘陵、低山坡地推廣發(fā)展薄殼山核桃,既可以保持水土,又有助于農民增收,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而重慶市其他區(qū)域,特別是長江及其支流等河谷地區(qū)夏季溫度過高,影響花芽分化,可進行小面積引種試驗,不建議大面積推廣發(fā)展。
4.1.1 實生苗培育
1)種子采收。選擇樹齡10~30年,大果型或中果型,生長健壯,與接穗親和力強的品種作為采種母樹。當薄殼山核桃果實外皮由綠色變?yōu)辄S綠色或淡黃色,約有1/3 的青皮在樹上自然開裂時進行采收。采收后,及時采用堆漚法進行脫青皮,也就是將采收的薄殼山核桃果實堆積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厚約50 cm,上加蓋10 cm 厚的干草進行堆漚脫青皮。脫皮后即可播種,也可層級沙藏、低溫冷藏,次年春季進行催芽播種。
2)種子處理。在播前,先將種子倒入清水中,撈去浮在水面的空粒,再將沉下的種子進行催芽處理[4]。催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低溫層積催芽、春季快速催芽、水浸日曬法催芽、浸水法催芽等。催芽完畢,選擇開裂或已露胚根的種子待用。
3)圃地選擇與整理。選擇光照充足、土層肥厚、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農田或農耕地。全面深耕,四周挖好排水溝。每667 m2施500 kg有機肥或50 kg 復合肥作為基肥,并施適量的殺蟲劑和殺菌劑,消滅部分地下害蟲和病菌。
4)圃地播種。用低床播種,苗床寬120~140 cm,排水溝寬40 cm、深30 cm,長度視苗圃條件和需要而定。秋播在果實采收脫殼后即可播種,種子以條播為宜。貯藏的薄殼山核桃種子則在次年春天催芽后播種,播種時間為3 月中下旬至4 月上旬。播種密度以株距15 cm、行距30 cm 為宜,播種后在苗床上架設50 cm 高的小拱棚,苗木出土后,要及時通風換氣,以降低棚內溫度,待小苗生長點接近拱棚薄膜時,及時拆除拱棚。
5)苗期管理。在種子發(fā)芽期,要保持床面濕潤;幼苗出齊且子葉完全展開,進入旺盛生長期,要增加灌溉量,次數要少,每5~6 d 灌溉1 次,每次澆透澆足,灌溉宜在早晚進行;秋季多雨時要及時排水。
除草應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宜在雨后或灌溉后進行。苗木進入生長盛期應進行松土,初期宜淺,后期稍深。苗木達到硬化期,應停止松土除草。
苗木施肥應以基肥為主。幼苗期施氮肥為主,苗木速生期多施氮肥、鉀肥或幾種肥料配合使用,苗木生長后期應停止施氮肥,多施鉀肥。
4.1.2 嫁接苗培育
1)接穗采集與貯藏。采集時間在每年的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枝條未萌動之前最好。選用生長健壯、堅果品質優(yōu)良、結果性狀好的優(yōu)良母樹,并在其樹冠外圍中上部采集一年生生長枝、結果枝做穗條,且要求枝條平直、芽體飽滿、無病蟲害。穗條可地窖沙藏,將穗條捆成小捆,直插濕沙中,深度為7~8 cm,沙子濕度以手握成團不散為宜。
2)砧木移栽。嫁接前,必須將符合質量要求的砧木用鋤頭挖出來,斷根“放水”,移栽到嫁接苗圃地。砧木移栽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苗木嫁接成活率,還能增加苗木側須根,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3)嫁接時間。薄殼山核桃在日均氣溫15 ℃以上時即可嫁接。裸地枝接時間為4 月初至5 月中旬;用臨時塑料大棚增溫、遮雨,枝接時間可提早至3 月中旬。芽接時間為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宜。
4)嫁接方法。春季枝接多采用切接、切腹接,砧木較粗的也可采用插皮接。夏季芽接采用方塊芽接,芽接接穗應隨采隨用。
5)嫁接后管理。嫁接苗的培育管理工作主要有除萌、中耕除草、施肥、排水灌溉等。次年春季萌芽前剪除已成活芽片以上的樹干,促進芽萌發(fā)。
6)苗木出圃。苗木落葉后就可以出圃,時間可直至次年春季萌發(fā)前。20~50 株一捆,每捆掛2 個以上標簽,標明樹種、品名、苗齡、等級、起苗日期、生產單位、檢疫證書編號等內容。起運苗木最好選擇陰天,裝車時不能踩踏,裝車后加蓋篷布,防止風吹日曬。若長途運輸,苗木根部應采取沾泥漿或濕稻草包裹等保濕措施。
4.2.1 園地選擇和準備
薄殼山核桃果園要求土層深厚、肥沃,質地從沙壤到輕黏之間的土壤,此外要有良好的水源和灌溉設施,適宜的溫度和海拔等生態(tài)學條件。
在栽植前1 個月內完成園地的整理、挖穴和施底肥等前期工作。坡度在15°以下的園地,采用全墾法整地,坡度在15°以上的園地,采用沿水平方向帶狀整地。
4.2.2 建園方式
1)實生苗建園。采取實生苗定植嫁接營建的方式。選擇苗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1~2 年生實生苗,按照果園規(guī)劃進行定植。定植一年或多年后,采用國家或省部級審(認)定的良種接穗進行嫁接。嫁接方法以插皮接和插皮舌接為宜,嫁接后要及時抹除砧木上的萌芽。
2)嫁接苗建園。選擇經國家或省部級審(認)定的良種嫁接苗或科研院所選育的、豐產潛力較大的優(yōu)良無性系嫁接苗進行營建,以容器苗建園為宜。
建園時除應考慮氣候、立地條件等因素外,還應注意品種的選擇和搭配。要選擇品質優(yōu)良、商品性好、高產穩(wěn)產的優(yōu)良品種作為主栽品種,按20%的比例均勻混栽2 個以上授粉品種,授粉品種雄花要與主栽品種的雌花花期相遇,花粉量大、花粉活性高且本身具有較高的結實能力[5]。
4.2.3 栽植時間和密度
落葉后至萌芽前均可栽植,具體時間視土壤墑情決定。一般在當年12 月至次年2 月之間定植,容器苗可適當延長至5月份定植。定植時要做到苗正、根舒,土層壓實、深淺適當,容器苗定植要去掉容器袋。栽植嫁接苗時,要求嫁接口在地表以上。栽植密度宜稀不宜密,一般株行距8 m×8 m 或者11 m×10 m,6~11株/667 m2為宜。
4.3.1 中耕除草
早期的中耕除草可以在定植穴外進行,定植穴外每年劈草2~3 次,將劈下的雜草覆蓋在定植穴內外;以后逐年擴大范圍。中耕除草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旱季來臨前、旱季過后,同時,中耕除草可結合施肥等進行。
4.3.2 施肥和灌水
肥料的施用應盡量提倡根據土壤和葉片的營養(yǎng)分析進行配方施肥或者平衡施肥,不應使用重金屬超標的劣質肥料及城市垃圾肥料?;蕬杂袡C肥或者農家肥為主,追肥則以速效化肥為主。幼樹冠幅小,肥料可施在定植穴內,結果樹則施在吸收根密集處,也就是樹冠外圍垂直投影處。
薄殼山核桃雖耐干旱,但缺水還是會造成大量落果,降低果實品質。另外,缺水也會影響花芽的分化,影響下一年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要保證水分的充足供應。薄殼山核桃有兩個需水關鍵期,一是果實膨大期,一般在7 月底之前;二是果實灌漿期,從8 月份開始直至9月底。
4.3.3 修枝整形
定植當年春季,由于根系尚未恢復生長,剪截定干在3 月中下旬為宜,高度在120 cm 左右為宜。為促使幼樹形成主干疏層延遲開心形或小冠疏層形,早日掛果,除骨干枝適度短截外,可以采取輕剪、長放、多留枝的原則,只剪除病蟲枝、細弱枝、重疊枝、交叉枝等,還可在生長季對骨干枝的延長枝進行拉枝,促其提早開花結果。
薄殼山核桃株行距較大,應合理利用株行間的土地進行間作,以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更科學地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可采取的間作方式有薄殼山核桃+糧油作物、薄殼山核桃+茶葉、薄殼山核桃+藥用植物等。既可以增加早期經濟收入,克服薄殼山核桃前期有投入無產出或者說結果初期投入多產出少、收益周期長的不足[6],還可以通過對糧油作物、茶樹、藥用植物的中耕、除草、施肥代替幼林撫育,農作物收獲后,還可將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
薄殼山核桃樹易遭受山核桃蚜蟲、云斑天牛、中國綠刺蛾、樟蠶、咖啡木蠹蛾、黑斑病等病蟲為害,可采用物理防治或化學防治。重點做好冬季果園病蟲害防治工作,增強樹勢,防止枝條損傷,生長期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及時清除林間雜草,清理枯枝、病蟲害枝、病樹,并將其焚燒,以消除病害、蟲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