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從植樹將軍張連印身上學習什么"/>
□ 本刊記者 郭寧虎
張連印,左云縣張家場人,曾任河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少將軍銜。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選擇了與家鄉(xiāng)人民一起植樹。在他的帶領下,回鄉(xiāng)18 年,已經和鄉(xiāng)親們植樹205 萬株,被人們譽為“植樹將軍”。去年10 月18 日,中宣部授予他“時代楷模”光榮稱號,他的事跡在全國廣為傳播。
張連印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的選擇絕不是來源于一時的心血來潮。他的選擇深刻闡明什么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這個理想信念一經點燃,就能產生無窮的精神力量,支持他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
1945 年,張連印出生在張家場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4 歲父親去世,6 歲母親改嫁。張連印從小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讀書到初二,退學回家照顧病重的爺爺。1964年2 月入伍,鄉(xiāng)親們把他扶上高頭大馬,囑咐他“一定要在部隊混出個人樣,當一個好兵”。
張連印是流著淚走入部隊的,他很感恩自己很走運能夠在部隊成長學習,他發(fā)誓“要聽黨的話,在部隊好好鍛煉,讓信仰之火照亮自己的奮斗征程”。
張連印沒有辜負鄉(xiāng)親們對他的期望,也沒有辜負部隊對他的培養(yǎng)。一年后他光榮入黨,兩年后被提升為排長。他當過訓練尖子、“五好戰(zhàn)士”、學雷鋒標兵;他當指導員、連長時,所在連隊被評為“四好連隊”。軍旅生涯40 年,他見困難就搶、見危險就上,奪了多少面紅旗、爭了多少個第一,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楚。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戰(zhàn)士,黨叫干啥就干啥,一直到他當了師長,還每天帶頭與戰(zhàn)士們一起跑5 公里,時刻準備著為部隊貢獻一切。期間,張連印上過步兵學校、炮兵學院、空軍學院、國防大學,從士兵到將軍,一步一個腳印。
先進思想的培養(yǎng)源于一點一滴,張連印到了退休年齡,按照部隊的有關規(guī)定應該卸任休息,但他覺得自己身體尚好,奮斗的腳步不能停止。他與老伴王秀蘭商量:“回老家吧,咱們還不能坐享其福,是黨把我從一名士兵培養(yǎng)成一名將軍,我要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做些事情。”
張連印是一個有信念的人,他的信念就在于敢于把困難踩在腳下,以奮斗之我,扛起時代之責。牢記“國之大者”不能停留在口頭上,社會主義是一磚一瓦建設起來的。只有腳踏實地、不言退縮、不講回報,自覺自愿地抗責在肩,才能把奉獻化為責任和動力,作出超常規(guī)的舉動、超常規(guī)的選擇。
張連印(右一)在給樹木培土
張連印向軍旗敬了最后一個軍禮,與老伴一起返回到了張家場村。有人評論張連?。骸叭绻麤]有強大的理想信念做支撐,他絕不會邁出這一步。邁出這一步,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氣?一個共產黨員,平時不在于你口頭說得多么好聽,就在于你關鍵時刻能不能挺身而出,經得起考驗、作出榜樣。”
張家場村地處塞北,由于常年遭受風沙,土地荒漠化很嚴重,當時張連印返回家鄉(xiāng),全村共有土地17000 余畝,耕地僅占36%。防風治沙、改善生態(tài)、造福村民,是張家場村擺脫窮困、迫在眉睫的事。
張連印先后20 多次到縣市省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防風治沙的有效方法,并請省林業(yè)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赴張家場村現場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村生態(tài)園林建設總體規(guī)劃》。
2004 年春天冰雪剛一開始融化,張連印就組織群眾一起修路、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等,為大規(guī)模植樹做準備。
重點項目一啟動,項目工程就很快花光了張連印從部隊返鄉(xiāng)時帶回的30 多萬元積蓄。繼續(xù)搞工程,還需要很多錢。沒有辦法,張連印只好向兒女們尋求幫助。大女兒將剛買的一套新房做抵押,貸款20 萬元送給爸媽;兒子拿出10 萬元支持爸爸防風治沙;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 萬元一起拿給父母。張連印又跑金融單位和有關部門,向部隊老戰(zhàn)友伸手多方尋求幫助,解決了所需的資金問題。
為了表明治沙的信心和決心,張連印在村頭荒地上搭起帳篷、蓋起小平房,每天與妻子一起早出晚歸、開荒植樹。
兒子張曉斌是已有28 年軍齡的正團職軍人,轉業(yè)后也選擇了回到張家場村,與父親一起植樹造林。
然而,植樹的路并不平坦,由于缺少治沙經驗,2004 年他們千辛萬苦種下的1 萬多株樹木,大多枯萎,成活率很低。但張連印沒有退縮,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要能成活一株,就不愁能有一百株、一千株、一萬株……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堅持植樹,就能治住風沙,就能讓萬頃旱塬變綠洲。勝利一定屬于我們?!?/p>
張連印蹲在地頭反復尋找樹苗死亡的原因,他到周邊縣區(qū)和東北林場進行考察,聽取和學習防風治沙成功的經驗;他購買和訂閱了10 多種專業(yè)期刊和書籍,一有空就潛心研究;為了解決缺水問題,他們重新規(guī)劃布局,在荒灘上打了8 眼井、修了3400 米灌溉渠;建了300 畝苗圃基地,專門培養(yǎng)適宜左云縣生長的樟子松、油松、側柏、胡楊等樹種。功夫不負有心人,樹苗成活率終于直線上升,目前成活率已提高到85%左右。
2011 年,張連印被查出患有肺癌,他住進了醫(yī)院,不得不接受抗癌治療。但是一開春,人們又發(fā)現他從病床跑回到防風治沙第一線。張連印說:“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不能倒下,我要站起來,這樣才能發(fā)揮集體的力量?!?/p>
2014 年,張連印的病出現了轉移,住院一個月后他又一次回到防風治沙工地。隨后幾年,張連印的病情進一步惡化,相繼又查出了腦梗等多種病癥,隨時可能喪失自理能力。組織上專門安排他住院治療,但張連印說:“軍人的價值在戰(zhàn)場,我的戰(zhàn)場就是防風治沙,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不當逃兵。”
靠著頑強的毅力,他帶領群眾與風沙搏斗、與旱塬挑戰(zhàn)。晨曦初露,人們經??梢钥吹綇堖B印穿著迷彩服、扛著鐵鍬,穿梭在密林中;晚霞已歸,張連印還在修橋補路。通過治療、康復、保健、鍛煉,目前張連印仍然與群眾一起戰(zhàn)斗在防風治沙第一線。
張連印追求什么?他說:“黨培養(yǎng)了我,我不追求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回報,只追求讓旱塬變個樣子,讓張家場村的父老鄉(xiāng)親享福。”有人評價張連印說:“張連印的追求是精神富有。只有精神富有,才是更高層次更大意義上的追求?!?/p>
張連印回鄉(xiāng)18 年來,已帶領群眾一道植樹6000 多畝,為部隊、學校及周邊村莊提供樹苗30 余萬株;參加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植樹1.2 萬余畝;在昔日荒蕪的河灘上建成300 多畝的苗木種植基地,育有樟子松、油松、側柏等20 多個品種;18 年來累計造林1.8 萬余畝,累計植樹205 萬株,價值5000 余萬元。2003 年,左云縣林木覆蓋率38.6%,現在已提高到45.3%,凈增長6.43%,其中張連印個人就貢獻了1.5%。
有人問張連印植樹為了什么?在他回村植樹的一開始,隨著植樹面積的不斷擴大,村里也有一些雜音冒了出來,有人說:“老張種樹是給自己種的,等到樹長大了就來錢了。”
聽到群眾有議論,張連印在支村兩委會上鄭重表態(tài):“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三絕不損害群眾利益。30 年后生態(tài)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集體?!?/p>
按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張連印承包的1處400多畝林地,每畝每年補助170 元,合計每年補助6.8 萬元。但張連印堅持分文補助款不留,全部返還給群眾,而包含在補助款內的樹苗補栽費等,他則自掏腰包解決。
2011 年7 月,張連印必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張連印連續(xù)做了兩件事:一是想方設法把因為種樹欠下的債還上;二是向家屬交代后事,叮囑子女一定要把防風治沙的事業(yè)堅持下去。2014 年,張連印出現骨轉移,他決定放棄化療,采取保守治療。他堅持不離開植樹造林第一線去修養(yǎng),堅持在第一線指揮防風治沙。通過同病魔頑強搏斗,現在張連印的病情已趨于穩(wěn)定,肺部癌細胞已經鈣化,骨轉移也沒有進一步惡化。
張連印把為民造福的初心寫在了塞北大地,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精神境界。不同的經歷,一樣的追求;不同的環(huán)境,一樣的初心。矢志不移,敢于奮斗,人生會更精彩,更能寫下人生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