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佳佳
在傳統(tǒng)地理知識傳授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應該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對地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深入地進行探索。這樣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獲取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水到渠成,讓學生不斷地感知知識學習的目的和價值。因此,在現(xiàn)階段,教師應該做到理論結合實踐,對生活化教育思想不斷地進行融合,更加便于地理知識的傳授,讓地理教學得到創(chuàng)新和改變。
生活化教學可以理解成將教學放置在實際生活背景當中,以此來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的愿望,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努力學習,在學習中改善生活、獲取知識、提高技能、陶冶情操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法。生活化教學能夠對教學的開展展現(xiàn)出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對社會生活更加關注,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致命弱點。陶行知在其生活化教育思想當中認為教死書、死教書和死讀書是摧殘人才的一種行為。教師應該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影子,改變灌輸教育、照本宣科等方式,讓學生真正的貼合生活,讓教育從書本和課堂中走出來,更多地去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能夠開闊視野,獲取到精神和思想的力量。在教學中融合生活化思想,發(fā)揮多元化的優(yōu)勢。一方面,能夠對新課標的概念進行體現(xiàn),讓學生對社會體驗更加關注,面對面地進行生活和課本之間的對話,讓學生能夠展現(xiàn)創(chuàng)造力和內(nèi)在潛能,讓學生能夠在自我超越和自我肯定當中擁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能夠將社會生活和課堂學習之間緊密結合,讓學習時空得到拓展,將學習放置在生活這一大背景下,讓學生做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和自然社會之間相融,真正地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和理解的機會,讓學生的個體自由得到充分解放。
在傳統(tǒng)地理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部分教師在生活化教育思想融合的過程中都存在著理念陳舊的情況。比如,雖然在“雙減”政策、新課改和新課標的有效指導下,很多教師的教育狀況相比于以往已經(jīng)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在現(xiàn)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是比較嚴重的,并且無法在短時間之內(nèi)消除。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上,并沒有鉆研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即使能夠對生活化教育思想進行融合,在融合的過程當中也只是處在教學表面,無法真正地做到深入發(fā)展。這樣就會導致生活化教育思想在融合的過程當中流于形式,無法得到真切的落實和應用,很難對教學工作的開展產(chǎn)生良好的指導作用。
在地理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面對的是初中生這一群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依舊以直觀思維為主,只有豐富、靈動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帶給學生真切的體驗感,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但在現(xiàn)階段地理教學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在生活化思想融合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是比較單一的,無法充分發(fā)揮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和作用,帶給學生一定的吸引力和新穎的感受。這樣就會導致生活化教學思想在融合的過程當中大打折扣,無法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的提高,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和陳舊。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缺失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很難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需要教師在后續(xù)教學中適當?shù)刈龀龈淖?,這樣才能夠將生活化教育思想的價值和作用更好的凸顯出來。
在生活化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發(fā)展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引導時都應該發(fā)揮有效的指導作用,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反饋和評價。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自己學習的重點、目標和方向進行明確,減少學生在地理學習當中的盲目和隨意性。但在傳統(tǒng)地理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性的缺乏對評價的重視。在評價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tài),無法將評價的作用和價值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這樣就會導致評價缺失,教學缺乏系統(tǒng)和完整性,要想達到預期的生活化教學的效果變得非常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缺失體驗感和自信,無法在地理學習過程當中找尋到更多的樂趣和價值,與現(xiàn)階段教育思想和理念背道而馳。
在以往地理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以灌輸教學方式為主,導致學生時時刻刻地處在被動狀態(tài),無法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始終保持一定的學習熱情。2022新課標指出,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素養(yǎng),在實際生活中對相關知識進行獲取和學習,善于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所以,在現(xiàn)階段,對生活化思想有效的融合,就能夠改變學生傳統(tǒng)機械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在生活化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注重自身專業(yè)建設,擁有更強的教學和專業(yè)能力,做到教學和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才能夠將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落實在教學中,真正地讓教育效果達到預期。
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生活化思想不斷地進行感受和感知,也能夠讓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和潛在意識得到啟發(fā),讓學生立足實際生活,借助地理知識和技能掌握更多的生存之道和技能。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會結合具體的教學任務,利用周邊的生活資源,模擬生活情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在以往教學中,教師過度重視學生本身應試能力的提高,缺乏讓學生對知識學以致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無論哪一階段、哪個學科都應該和實際生活之間緊密聯(lián)系。所以,在地理學習當中,對生活化教育思想進行融合就能夠讓學生對抽象知識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對地理知識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展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在生活化教學思想中,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秉持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在興趣的導向和驅動下投入知識和技能的獲取當中,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持續(xù)地提升。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挖掘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對地理知識的奧秘和神奇不斷地進行挖掘。這樣才能夠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持久動力,讓學生能夠投入自主、合作、探究當中,擁有更加多元化的發(fā)展和收獲。從而避免生活化教學思想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變成形式主義,真正帶給學生更多的動力來源。
貼合性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tǒng)生活化思想磨合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在資源選擇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了和教學內(nèi)容不相符的情況。這樣就無法真正的通過生活化教育思想對所要教授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良好的輔助作用,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生活資源和教學內(nèi)容出現(xiàn)脫離,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是非常難的。所以,在現(xiàn)階段,為了更好地使得生活化教育思想的價值和作用發(fā)揮到最大,教師在生活化教學構建的過程當中也應該盡量地對貼合性的原則不斷地進行構建和落實。這樣就能夠在無形當中更好地做到知識來源自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知識在生活當中的奇妙運用。
新課標大力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更好地輔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拓展活動中,使得學生的視野更加豐富。所以,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在生活化教學中秉持實踐性的原則,真正做到理論結合實踐,讓教學的收效變得更好。在傳統(tǒng)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受到中考的影響,很多教師考慮到課時以及多元化的條件因素無法真正地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始終處在形式主義和表面層次上,就只是對地理理論進行學習,導致學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很難真正的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內(nèi)化和掌握。在現(xiàn)階段,教師應該秉持實踐性的原則,結合實際的知識內(nèi)容大力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利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活動,做到知識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互相補充,讓學生的地理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得到持續(xù)增強。
在對地理知識講解的過程當中,在生活化思想的導向下,教師一定要做到將實際生活作為出發(fā)點,善于在課本知識當中提取生活教學元素,作為生活化教學思想構建的起始點,讓學生能夠在面對地理知識時產(chǎn)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對實際生活問題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讓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生活當中地理知識的存在和價值。
例如,在講解“地球運動”這一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任務,可以讓學生提前一周找尋一個晴朗天氣,讓學生記錄太陽一天的變化情況,拍攝圖片記錄一天之內(nèi)不同時間點太陽的方位。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和氛圍,讓學生展現(xiàn)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記錄的情況。教師在這其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太陽是否圍繞著我們自東向西來轉動的呢?”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懂得這些只是表面現(xiàn)象,地球往往是以太陽為中心來轉動的……讓學生在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時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具體的轉動情況產(chǎn)生求知欲。
生活和書本之間的有效結合能夠讓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親切,更加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接受知識。所以,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立足生活,對地理知識的規(guī)律進行不斷觀察,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逐漸地養(yǎng)成良好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習慣。在這其中,一定要將生活化作為重要因素,讓學生能夠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講解“氣候”相關知識點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模式,對不同的氣候類型進行列舉??梢詫嶋H生活當中的話語作為切入點來對生活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課件來為學生呈現(xiàn)出相應的情景,并配有俗語對學生進行引導,有沒有在實際生活當中聽說過這句話呢?后續(xù),教師可以接著對學生進行引導:“為何新疆吐魯番會出現(xiàn)這樣的氣候現(xiàn)象呢?”鼓勵學生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下不斷地進行互動。在這其中,也可以和生物知識進行融合,比如可以讓學生找尋為什么新疆地區(qū)所產(chǎn)的西瓜很甜?讓學生能夠對新疆地區(qū)氣候情況進行分析,比如早晚之間溫差較大、白天產(chǎn)生的光合作用較強、晚上呼吸作用較弱,糖分累積較多,西瓜很甜等,從而借此機會對溫帶大陸氣候分布與表現(xiàn)特點進行引入,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讓教學效果變得更好。再例如,在講解“多變天氣”之后,教師可以對生活情景進行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來播放天氣預報播報的視頻,讓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觀看。讓學生注重播報的過程和內(nèi)容,對天氣符號進行留意和使用。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靈活的情境,讓學生可以兩兩組合來對天氣預報的播報過程進行表演,可以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條件,讓學生按照條件進行表演。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現(xiàn)象和場景作為基礎投入知識點的學習當中,讓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感受到地理知識和人類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知識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當中更加主動和積極。
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僅僅憑借知識講解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這就需要在教學開展中對師生角色不斷地進行轉變,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其中,教師應該利用這樣的契機對生活元素有效地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地理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帶領學生探索“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性氣候的影響”這一知識點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的體會是比較淺顯的。在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觀點交流的空間。如可以采取情景扮演這一方式,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學生是北方的代表,一部分學生是南方的代表。讓學生在探討的過程當中列舉出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特征。比如,北方地區(qū)的學生在探討的過程當中可以說一說北方房子是平頂,而南方地區(qū)則是尖頂,這是因為和北方相比較,南方雨水更多。而南方學生則可以闡述,在南方地區(qū)樹葉常年不落,但北方到冬天時就會落葉,這是因為南方屬于常綠闊葉林,而北方則屬于溫帶闊葉林……讓學生能夠立足實際生活感受更多地理知識,真正做到學習和生活之間的互相結合。
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任務驅動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保持持續(xù)的動力。所以,在現(xiàn)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讓學生的生活視野得到豐富,真正地做到地理知識和生活之間的巧妙結合,讓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地圖”這一知識點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的方式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平面設計圖,讓學生對繪制的方法進行掌握。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實踐任務進行布置。比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對所在城市或學校的平面圖進行繪制。這一任務具有較強的生活化的氣息,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和驅動力,從而真正地讓學生投入任務的完成中。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任務情況進行評比,讓學生在充滿競爭和合作的氛圍下進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地理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得到提高。
在素質(zhì)教育、“雙減”政策大力推動的過程當中,要求教師將更多的關注點放置在作業(yè)的完善和設計上,通過生活來對課堂知識進行論證。所以,教師在作業(yè)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改變傳統(tǒng)形式。在傳統(tǒng)地理作業(yè)布置的過程當中,教師通常情況下會結合課本知識布置練習題,練習模式比較固定和單一,無法真正做到生活和知識的互相結合。在現(xiàn)階段,應該改變這樣的情況,可以對生活思想進行融合,對生活化作業(yè)形式進行構建,將生活融合到作業(yè)當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地理、實踐地理。
例如,在“氣溫”知識講解完畢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一天之內(nèi)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哪一時刻?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哪一時刻呢?在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引導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投入后續(xù)的作業(yè)完成中。比如,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開展氣溫檢測工作,在此基礎上將結果制作成折線圖,并且得出準確結論。讓學生可以通過完成實踐作業(yè)來檢驗書本知識是否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將知識牢牢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當中,讓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效果得到增強。
除了以上這幾個方面之外,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實施完善的生活評價。在這其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以激勵評價為主。從而真正地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預期。這其中,應該將生活和地理學習有效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善于對生活細節(jié)進行觀察,進一步帶動學生提高生活實踐能力。
例如,在實踐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以《我身邊的地理》為主題,讓學生立足實際生活對地理實例進行收集。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展示。如,引導學生借助新媒體、網(wǎng)絡對資料進行收集,制作成PPT,對小論文進行撰寫,也可以生成Vlog。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當中,一方面可以構建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完善性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以及和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對一些比較好的作品,教師也可以在網(wǎng)絡平臺當中進行呈現(xiàn),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接受來自外界的檢查和評價。這樣就能夠使得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從而真正地讓教學成效達到預期,在生活化思想的引導下使得學生的地理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和精彩。
總之,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初中教師在地理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融入生活化教育思想,能夠真正地豐富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以致用、深化參與意識,從而更好地改變傳統(tǒng)地理教學當中理念陳舊、教法單一、評價缺失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秉持著趣味性、貼合性、實踐性的原則,從而真正地讓教學效果達到預期,讓生活化教育思想成為亮點,使得地理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帶動學生在地理學習當中能夠獲取到更多,為學生后續(xù)的地理學習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