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 徐秀晴 劉春麗 吳豐 張淑蘭
442000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qū),湖北十堰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危急重癥,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形成血腫,并對周圍腦組織造成機械壓迫,引發(fā)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部分患者病情迅速,預后多變,具有較高的致殘及致死率[1]。手術清除腦血腫是臨床常用治療方式,但患者圍術期仍存在較高病變風險,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恢復速度慢,給臨床護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預見性護理是一種高效的護理模式,以高血壓腦出血圍術期存在的潛在風險事件為護理重點,以患者的需求為中心,制定科學、正確的護理干預方法,能提前識別風險事件,動態(tài)觀察病情變化,及時遏制病情惡化苗頭,促進預后的改善,提高康復質量[3]。本研究分析預見性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圍手術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匯報如下。
2019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收治高血壓腦出血圍手術期患者48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4例。觀察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40~78歲,平均(62.4±10.5)歲。對照組男14 例,女10 例;年齡38~79歲,平均(62.8±10.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 或MRI 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均為首次發(fā)病,行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治療,現意識清晰,具備正常的理解及認知能力。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嚴重心肝腎疾病、精神或意識障礙等。
方法:⑴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遵醫(yī)囑用藥、常規(guī)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等。⑵觀察組應用預見性護理:①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由科室內護士長任組長,主管護師任副組長(1 名),責任護士任組員(5 名),共同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yè)分層培訓,明確護理職責,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腦出血相關知識以及護理操作要點、緊急情況處理等。小組成員與臨床醫(yī)生、營養(yǎng)師等共同制定患者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做好圍術期的風險評估和針對性護理[4];②術前護理:術前全方位評估患者的意識、瞳孔、軀體功能,詳細了解既往史,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斷,遵醫(yī)囑使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波動,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對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給予針對性處理[5];③術后護理:術后根據不同病情階段進行護理。術后1~3 d 為再出血高危階段,與手術止血不徹底、術后血壓控制不良等有關,護理人員應重點監(jiān)測血壓,穩(wěn)定血壓并使其趨于正常值。重視高碳酸血癥的預防,大量CO2在體內蓄積可引起顱腦血管擴張,增加腦出血概率。因此需密切監(jiān)測血氧含量,可聯(lián)合高壓氧治療,有助于降低再出血率[6]。術后4~7 d應密切關注有無伴發(fā)并發(fā)癥,術后4~5 d復查MRI,觀察繼發(fā)腦水腫情況,評估病情,給予針對性處理。合并肺部感染者加強氣道管理,評估氣道功能,幫助患者排痰,做好口腔、鼻腔清潔,對于合并氣道阻塞癥狀者需切開氣管,給予針對性護理[7]。術后8 d 為腦出血手術后穩(wěn)定期,此時應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意識形態(tài),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觀察指標:兩組均護理14 d后評價療效。①統(tǒng)計兩組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消化道出血、壓瘡、再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②護理前后檢測兩組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③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5、10 d、出院時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④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兩組護理前收縮壓、舒張壓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n收縮壓舒張壓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24154.27±7.62121.74±8.36*107.28±7.1385.41±6.94*對照組24154.69±7.83135.87±9.21*106.92±7.0594.96±7.38*t 0.3745.4260.4094.897 P>0.05<0.05>0.05<0.05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 評分比較:兩組術前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5、10 d、出院時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n術前術后1 d術后5 d術后10 d出院時觀察組2414.73±1.6413.02±1.5111.03±1.798.64±1.296.42±1.03對照組2414.79±1.7214.27±1.6813.15±1.8110.67±1.659.12±1.24 t 0.2093.0713.7843.9024.013 P>0.05<0.05<0.05<0.05<0.0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n(%)]
高血壓腦出血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達40%,早期手術清除血腫能減輕腦組織損傷程度,改善預后,是臨床治療的關鍵[8]。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風險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高,整體療效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在圍術期配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傳統(tǒng)護理模式注重對已有癥狀的護理管理,對于潛在風險的警惕性及預見性較差,無法早期干預風險因素,導致病情有可能向著消極的方向發(fā)展,影響預后。預見性護理將被動護理轉為主動護理,在術前、術后評估患者的病情及風險級別,給予科學、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滿足患者的個體化訴求,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促進病情轉歸,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同時,預見性護理對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性及責任感要求更高,要求護理人員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發(fā)現患者病情有無異常,采取預防性措施防止病情惡化,能提高對不良事件的控制效果[10]。
預見性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圍術期的應用效果良好,其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合理評估風險級別,預防性控制風險因素,制定科學、系統(tǒng)的護理計劃,并能調動護患雙方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提高對患者病情的管理和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圍手術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明顯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了對血壓及神經功能的改善效果,提高了護理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