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鈺
摘要:燦爛的中華文明,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傳承,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然而實際的古詩文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改進。本文從培植興趣、巧用媒介、發(fā)揮想象、遷移整合等方面探尋教學良策,指導教學實踐。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
部編人教版教材中古詩文篇目較之前有了很多的增加,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從優(yōu)秀古詩文中汲取豐厚的營養(yǎng),傳承民族文化,因而古詩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組成部分。但在實際的古詩文課堂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改進,筆者從培植興趣、巧用媒介、發(fā)揮想象、遷移整合等方面探尋教學良策。
一、采取措施,培植興趣
選入教材的古詩文可以說是從中國古典詩歌中精選的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情感價值需要的典范之作。但古詩文語言精煉的特點使其詩句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晦澀難懂,且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距今較為遙遠,學生很難理解文字背后的含蓄內(nèi)蘊。不過小學生的求知欲強,也處在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培植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提高古詩文教學效果。
降低古詩文學習難度。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在直觀感受階段,教學需增強學習過程中的直觀性,如帶著學生趣味吟唱,播放符合文本內(nèi)容的視頻等。通過直觀感受,使學生大腦皮層形成古詩文的表象,隨著未來的“詩和遠方”及生活閱歷,詩中真意也會得到突破。
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古詩普遍具有音韻美,且詩句中大多包含優(yōu)美的景物,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個人愛好,組建“音樂唱古詩”、“畫筆繪詩景”等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歌聲和圖畫分享自己學習古詩文的感受,在同學之間進行展示,用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文的學習熱情。
多樣激勵,保持興趣。當前處在自媒體火熱的時代,教師可指導家長幫助孩子進行古詩文朗誦錄音,視頻趣配音,分享到社交平臺供人欣賞,用戶的點贊鼓勵無形中也會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擁有獲得感。教師積極帶領(lǐng)學生參加各類經(jīng)典誦讀表演活動,將學習融入到生活體驗中,使古詩文學習更具價值感,從而讓學生對古詩文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
二、巧用媒介,融會貫通
古詩大多語言含蓄內(nèi)斂,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想要直接讓學生品詞析句并不容易。教師可以巧用教學媒介,讓插圖、音頻、視頻資料,甚至是教師專門設(shè)計的微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讓詩中情境更為立體。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詩人蘇軾為惠崇的畫作寫的題畫詩,再現(xiàn)了畫中的江南早春景色,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這首詩安排在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而本單元也正是以“可愛的生靈”為主題,強調(diào)的第一個語文要素就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痹娭兴鶎懢拔铮褐窳?、桃花、鴨子,三年級學生結(jié)合生活體驗不難想象。但蔞蒿和蘆芽對于城市孩子來說較為陌生,教者從形聲字教學的角度帶著學生猜出此二者是植物,但究竟為何物,學生并不清楚,此時借助圖片資料便尤為重要了。
《示兒》一詩是陸游八十五歲臨終前寫給兒子的絕筆詩。五年級學生讀完全詩能夠感受詩人渴望國家統(tǒng)一的滿腔熱忱,但不能知其所以然。學生課前查找的詩人生平資料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學生的大腦皮層,此時教師若仍以語言描述去補充資料,難以在學生的認知里掀起波瀾,教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便采用補充視頻資料的方式帶著學生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
三、發(fā)揮想象,體悟詩情
古詩文可謂是短小精悍,內(nèi)蘊豐富,濃縮了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而詩歌正像畫作一樣,所描繪事物之外還有大量空白空間引人遐想,教師需善用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探尋作者的心靈秘境。
古詩中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有許多,詩中的社會生活往往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甚至親身體驗過的。以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為例,詩中牧童悠閑賞景,忽停捕蟬。學生通過朗讀即可理解,但若想讓學生感受詩人的“真性情”,則需步步引導,啟發(fā)想象。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傍晚時分,詩人出門納涼,行走在蔥蘢茂盛的林間小路,徐徐清風拂過面頰,暑意頓消,好不愜意。不禁閉眼舒展臂膀,再一睜眼,只見遠處小牧童騎在牛背上,隨著那頭黃牛慢慢走來。小牧童在看什么呢?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學生憑借已有知識經(jīng)驗想象小牧童所見到的夏日晚景,從而感受小牧童的陶醉心情,并讀出其樂。正因為心中歡樂,才忍不住放聲高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久久回蕩,想繼續(xù)聽下去,怎么忽然沒了聲音?他是怎樣專注地望著那只蟬?引導學生想象牧童此時的神情,學生此時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甚至表演出小牧童當時的樣子。至于小牧童是怎樣捕蟬的,最終結(jié)果如何則沒有定論,學生可以將自己當成詩中牧童,想象故事,甚至續(xù)寫詩歌,進一步感受詩中那自由美好的生活。
四、遷移整合,豐厚積累
新教材中古詩文篇目雖有所增加,但對于我國燦爛的古典文化來說僅占一角。為使學生深入學習優(yōu)秀古詩文,提升語文素養(yǎng),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傳承為己任,教師在詩歌教學時需要適時進行同類拓展,豐富學生的詩歌積累。
像《惠崇春江晚景》這樣流傳千古的題畫詩還有很多,它們不僅再現(xiàn)了畫中的美景,更寄托了作者的志向,如王冕《墨梅》,鄭燮《竹石》等,教學時可留出部分時間拓展學習,鞏固學法的同時也增加了積累。
據(jù)記載,陸游一生憂國憂民,一心為國,寫了上萬首古詩,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許多詩篇熱情奔放、情感直泄,皆是他愛國的寫照。五年級教材收錄了《示兒》一詩。在課堂上,教師要進行遷移整合,從課內(nèi)到課外,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豐富學生的積累。如,在教學《示兒》后,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讓學生進行遷移學習,進一步了解陸游一腔熱血都為民為國的情懷。
綜上所述,教師應(yīng)以培植興趣為起點,充分利用教學媒介和想象遷移,為古詩文教學探尋一劑良方,使學生感悟真意,感受詩情,增加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朱淑靜.多方依托讓想象助力小學古詩教學[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8).
[2]羅勤勤.把握主旨 找準著力點 發(fā)揮想象[J ].小學教學參考 語文,2020(3).
[3]李繼蘭.淺析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如何有效開展[J ].學周刊 教學研究,2020(23).
備注: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HJG2007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