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在和語文學科結合的時候,使用新的教學手段,讓大家感受到語文課程新的生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年齡階段大部分都處于6到12歲之間,形象性的思維特征占據了主導型的地位。借助信息技術采用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抽象邏輯思維轉變?yōu)楸阌诶斫獾木呦笏季S方式,以此來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之間的轉換能力。在整合的過程中,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加生動的活力,全面提高對應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語文教學和信息化技術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秉承科學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文章就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優(yōu)化課程教學進行探討,把信息技術的特殊功能和藝術魅力在語文教學中呈現出來,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景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tǒng)的限制,將靈活性的形象呈現到學生的面前,以此來鼓動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學《鳥的天堂》的時候,就使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在屏幕當中,將生命力強大的大榕樹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并搭配鳥兒清脆的聲音。這個時候,在朗讀的時候,就會油然而生詩情畫意。榕樹的繁茂,百鳥爭鳴的畫面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面對這樣的畫面,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如何描述大榕樹,為什么被稱之為鳥的天堂?在激發(fā)學生思考之后,就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方式,將學生帶入美麗的世界當中,在這里他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在欣喜若狂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被調動起來。
二、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平臺
使用信息化教學主要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去進行學習,怎么樣才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和教學的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是為了以后在不教的情況下,學生也可以自主性地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相互融合之后,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搭建平臺的難題,幫助學生優(yōu)化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自主性。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曾經5次擦燃火柴,在這個微弱的光亮當中,幻想著屬于自己的世界。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就使用“教——扶——放”的教學方式,在講解第一次擦火柴的時候,就需要在動畫和朗讀的過程中,關注到“擦——燃——滅”不同的作用。接著,就可以根據不一樣的階段,探究出“現實——幻象——現實”對應的內容。之后,讓學生也以小女孩的視角,想象著這個畫面。最后,就按照這樣的方式,嘗試著下面幾次的擦火柴的畫面,在虛幻和現實之間轉變。長久下去,學生就會在“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當中,學會舉一反三。
三、利用信息技術因材施教
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內容,因地制宜。信息化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融合之后,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安排交互式的雙向交流。根據不同的層次,延伸思維的寬度和廣度,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可以獲得不同的進步。例如:在學習《卜算子·詠梅》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理解毛澤東的思想情感,設計了課件,文字動畫,圖片等全部都使用多元化的技術實施共享。在交互時候,需要將梅花的不畏艱難險阻,凌寒獨放的品質呈現出來。根據梅花的品質聯想到作者的樂觀和堅強。針對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都可以存在屬于自己的“小確幸”。也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覺上網查資料學習的精神。另外,在自班級的網站上,分享屬于自己的知識和進步。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料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信息技術的使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大量輸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中,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化,搭建和諧的舞臺。例如:在學習《迷人的張家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將學生分為奇山、秀水、異物三個不一樣的小組。在資料收集之后,全部整合起來,之后選取一個代表匯報成果。分工明確,提高互動性,增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科學處理教師教學和信息技術演示之間的關系
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講解環(huán)節(jié)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把講解工作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過程,相關教師應該重視自身講解的價值與作用,重視教師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以及身體語言等在孩子們中形成的人文影響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保證教師講解與信息技術能夠互相融合,在此種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通過自身人格力量對學生產生影響,傳授學生知識,借助信息技術應用,能夠促使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知識,進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比如,開展《生死攸關的燭光》教學活動時,因為當時的時代和當前時代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引發(fā)孩子們情感共鳴。對此,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為孩子們播放當時的歷史資料,借助20世紀30~40年代的社會現狀介紹與報道,通過文字與圖片結合形式為孩子們展示當時民眾水深火熱的生存狀態(tài)與對生活的絕望,促使課堂氛圍得到充分渲染,為孩子們構建可感、可知的情景。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也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到素質教育當中,展現獨有的特殊功能和藝術魅力。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利于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珊珊.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的方法分析[J].亞太教育,2020(31):25.
[2]王麗娥.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164.
[3] 尹文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分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