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名著,是我們學好語文的關鍵,也是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個性得以發(fā)展,德性得以成長的重要途徑。以名著《紅樓夢》為例,來探究高中生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以多元評價標尺來導引名著閱讀。
《紅樓夢》因其豐厚精深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湛的藝術技巧,奇特精巧的語言表達,雅、俗共賞,問世以來近300年間,被視為經典,大受歡迎,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很有學習借鑒之處。
一、名著閱讀的教學現(xiàn)狀
“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只有戰(zhàn)略放棄。
名著閱讀,尤其是經典《紅樓夢》,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投入,還有其它閱讀要素,比如,以往多年累積下來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個人理解能力等,這些閱讀“先天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閱讀的進行。
面對經典《紅樓夢》這樣一道美味佳肴,學生就可能出現(xiàn)餓肚子的狀況。浮于表面,浮光掠影地閱讀,圉于書中的文詞、詩句、文化常識以及各科知識,學生就可能困惑于書中繁多的人物,復雜的人物關系,對名著的閱讀產生曲解乃至誤解,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物、理解把握作品主題,答題時出現(xiàn)張冠李戴,拿不了考分,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受打擊。
閱讀過程,是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千辛萬苦,硬著頭皮啃的;閱讀效果:相對于投入閱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效果卻是微乎其微的。據(jù)筆者調查了解,學困生閱讀得艱難,收獲又甚微,然后就出現(xiàn)有學困生索性選擇放棄。
二、閱讀現(xiàn)狀的成因分析
這種無奈地放棄,還被學生冠以“戰(zhàn)略性放棄”的美名,令人深感遺憾。背后有多種原因。
原因之一:家庭教育,閱讀氛圍不濃。家庭教育大致有兩種,一種言傳型教育,就是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生活學習環(huán)境,重視德性教育,強化教育內容,如:孟母三遷,精忠報國,各家的家書,無不體現(xiàn)著家庭教育重視對孩子啟蒙教學;另一種,身教型教育,就是家庭在無意識中營造出一種教育氛圍,成為孩子學習的無聲榜樣,對孩子無形中進行了滲透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兩種教育都道出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就孩子的閱讀興趣來說,就需要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無意識地浸染。如果家長對子女閱讀教育的關注的態(tài)度與重視程度不夠,那么會極大影響到孩子閱讀興趣的濃度與閱讀能力的強度。
原因之二:課程設置,時間無法保障。高中課程設置多,它不像初中階段。初一年基本同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除語文、數(shù)學、外語,雖還有政治、歷史、地理和生物等文化知識科目的學習,但這四門的課外作業(yè)不多;至于初三,增加化學科目之前,地理、生物就已完成學業(yè)水平測試。
高中階段的學習難多了。首先所有科目全面開花,戰(zhàn)線拉得長;其次,除語數(shù)外,其它學科之間已經沒有明顯的主副差距,每一門都屬高考總分的組成部分,都需要嚴陣以待,不能有絲毫的松懈,這樣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作業(yè)相應增多;再加上有些科目在課程知識模塊的設置方面,沒有很好地注意到知識體系的組成,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梯度,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阻礙。
這樣,一天24小時里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習的內容增多,難度增大,用時增多,在硬性書面作業(yè)與軟性閱讀作業(yè)之間,學生的選擇會有偏差;閱讀需要時間,閱讀時間又不能全依賴課堂,時間無法得以保障,閱讀效果可想而知。
原因之三:《紅樓夢》閱讀,潛帶門檻難啃。作為經典名著,《紅樓夢》自有它的身價,也有它自身潛帶的閱讀門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發(fā)起網(wǎng)絡調查,《紅樓夢》高居“死活讀不下去前十名圖書”榜首。從參與調查的3000多讀者給出“難啃”的理由來看:有抱怨書中人物太多,關系繁復;有抱怨書中詩詞太多,妨礙對作品的理解,不一而足。
羊肉串,是好吃又營養(yǎng)的,可是怎適合吃奶的孩子?啃不動,還消化不了?!都t樓夢》等名著就似羊肉串,文化內涵深厚,藝術成就頗高,但書中人物繁多,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時代的原因,家長獨生子女居多,舅舅、姨媽之類都稀有了,紅樓那么多出場的人物,就是要識記主要人物人名,厘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已經很有挑戰(zhàn)性了,外加,古今文化差異帶來的閱讀隔膜,給學生雪上加霜。
原因之四:考核評價,題型單一占分少。名著閱讀,不像“英雄聯(lián)盟”“穿越火線”“絕地求生”等網(wǎng)游,聲光音影的帶入感,引人超越現(xiàn)實,完全忘卻現(xiàn)實中所遇到的種種困境,如家庭不和或裂變,自身學業(yè)艱難,社會人際緊張等等;游戲中設置的層層關卡,危機中有轉機,不斷給人有力刺激,增生快感,讓大腦興奮不已,循環(huán)不止。尤其是游戲的“即時反饋”,讓人擁有快感與滿足感,“成功”過關,積分增加,順利晉級以及他人的點贊鮮花,滿足人們的成就感、虛榮心,牢牢抓住我們的小心臟。
與此相反,閱讀考核評價單一,紙筆測試為主,且也很難做到電玩那樣的“即時評價”,這對于部分意志力偏弱的學生來說,實在沒有吸引力:長時間辛苦閱讀,考試中還未必能答對題目,有好成績,反而滿是沮喪與挫折感,比分又小,付出與所得反差大,得不償失,不如轉戰(zhàn)他場。
學習時間“戰(zhàn)略大轉移”,對名著閱讀戰(zhàn)略性放棄。
三、多元評價標尺導引名著閱讀
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出臺,社會需要選用技術技能型與學術型兩類人才。由此,基于因材施教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的多元教學評價應運而生。多元評價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一)全面的評價內容。結合語文學習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將評價內容細分為雙基: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譯(文言文)等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語文學習中會運用工具書,養(yǎng)成查字典詞典的習慣,學會感悟文本的情感表現(xiàn),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開放的評價主體。教學評價可以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也可以是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組內的自評,組間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參與社區(qū)活動時的社會評價等。學生的自評,學生間的互評,來自外界的他評,最好有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學習的效果盡量做出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盡量做到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激勵學生再參與學習的后續(xù)延展作用。
(三)三維的評價目標。其一,知識與能力目標。在原有的聽、說、讀、寫、譯等語文主要能力的基礎上,增加“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日常生活交際的能力,發(fā)展思維、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等”(蘇發(fā)元《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內涵及其關系》);其二,過程與方法。包括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與感知把握的過程以及具體的學習方法的選擇運用。生活實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與表達結合,課內學習向生活實踐延伸;其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語文教學中,領悟作者在作品中實際加以學習感悟。
(四)多元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多樣性,可以選用這樣一些評價方式。期中、期末考試評價,課時或單元檢測評價,語文活動評價,“成長記錄袋”評價以及分層次評價等。先以活動評價為例說說。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語文活動的展開進行評價?;顒尤缬螒蛩囆g類,社團集會類及表演編創(chuàng)類等。
游藝競賽類活動,比如文學常識競答,速查字典、詞典比賽,填寫成語迷宮,猜字謎游戲,書法作品展覽,優(yōu)秀習作欣賞,自制“名著推薦閱讀”讀書卡片等。對活動的評價可以是筆試競賽,口頭搶答,評選作品展示等。
社團集會類活動,比如進行社會調查,組建文學社團,模擬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舉辦故事會等等。評價方式可以是調查報告,文學作品,講故事等。
表演編創(chuàng)類活動,包括帶有表演成分的詩朗誦、演講、課本劇表演及手抄報等活動;對這類活動可以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設定標準來做出評價。
再有“成長記錄袋”評價。把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活動的效果評價記錄下來,把他們的學習成果以作品的形式裝袋保存,記錄下學生成長足跡。
最后說分層次評價。個體有差異,我們需要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評價,保護各層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對學優(yōu)生可以選用競爭性評價,激發(fā)其競爭心,成為學習領頭羊。中間夾心層學生,用鼓勵性評價,鼓勵他們向學優(yōu)生學習、靠攏。而對學困生可以運用激勵性評價。保護其自尊,教師靈活把握評價尺度,放慢速度,降低難度,激勵其進步,使學生學習得輕松,學習有成就感,學習變得主動。
教學實踐證明,多元評價導引名著閱讀,是很多學生喜歡并樂于接受的,也是比較有效的一把評價標尺。
李王紅,江蘇省啟東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