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之PENG Yun-zhi
(南京建設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隨著建筑項目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工期控制理念與路徑方法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與考驗,有必要立足建筑項目實際,靈活運用工期控制的各項關鍵方法與策略,充分有效整合工期控制各項資源要素,促進項目管理質效同步提升。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工期控制是建筑項目管理實踐中的關鍵內容之一,對于保障建筑項目的順利有序進行,確保項目整體經濟效益等具有積極作用。在當前建筑項目管理領域,影響其工期控制效果的因素趨于多樣化與隱蔽化,部分影響因素的辨識與控制難度相對較大,只有始終對工期控制保持彈性管理與動態(tài)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因工期管控不當而導致的項目管理被動等問題。近年來,建筑項目管理單位高度重視工期控制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推進,在細化工期控制規(guī)則標準,強化工期控制責任體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策略方法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現實成就,有效調控與協(xié)調了建筑項目工期、質量、成本等要素之間的銜接關系,構建形成了針對性強、導向明確的工期控制工作格局[1]。盡管如此,受限于建筑項目類型與規(guī)模等方面要素影響,當前工期控制實踐中依舊存在諸多短板,工期控制理念突破創(chuàng)新相對不足,方法措施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強化提升,需要給予高度重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討現代建筑項目管理中的工期控制路徑,對于優(yōu)化工期總控計劃和階段性目標計劃等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工期控制對于建筑項目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體現在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增進工程效益方面。在建設工程項目工程量不斷加大、施工環(huán)節(jié)不斷增多、施工周期不斷延長的趨勢下,工期控制的核心價值作用愈發(fā)突出,可精準有效識別影響工程項目進度的各項潛在因素,排除其潛在影響,從源頭上確保工程項目施工得以順利有序進行,避免不必要的施工中斷而導致的工程施工效益受損等問題。在工期控制環(huán)境下,可推動建筑項目工期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與技術管理之間的銜接與配合,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所在。
受經濟利益等方面要素束縛,當前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問題頻發(fā),甚至對建筑工程的整體性與穩(wěn)定性等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實施工期控制,建筑項目管理可從項目整體角度設置進度規(guī)劃,為提高項目施工質量預留充足工期空間,可有效銜接各方計劃工作、進度控制工作的效果,對于增進項目管理成效意義重大。工期控制具有系統(tǒng)性特征,可合理確定工期、工序、進度等要素的彼此關系,符合當前形勢下高強度、高效率的建筑項目管理發(fā)展需求。
現代建筑項目管理所涵蓋的資源類型相對豐富,應立足于建筑項目實際,對工期進行優(yōu)化完善,并運用運籌學規(guī)劃模型等算法對工期控制模式予以改進。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工期控制,建筑項目管理的各項資源要素能夠得以有效調配,滿足不同施工階段與施工步驟對不同項目資源的差異化需求,有助于激發(fā)與調動項目參與各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構建形成基于工期控制特征的成本控制規(guī)則體系。同時,工期控制還可提高項目資源的利用率,推動項目資源要素之間形成彼此動態(tài)化關聯關系[2]。
在工程控制實踐中,相應的規(guī)則方法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對于工期計劃的制定以及工期控制原則的明確等具有關鍵作用,更是快節(jié)奏、高要求建筑項目管理發(fā)展進程中的迫切要素??v觀當前建筑項目管理實際,普遍存在著規(guī)則方法缺失,既有工期控制模式隨意性與盲目性突出等共性問題,無論是不同階段與不同實施進度核定,還是工期控制的動態(tài)化調整,均存在顯著的滯后性,無法為全面有效優(yōu)化工期控制實效提供可靠保障。由于工期控制規(guī)則方法缺位,項目管理的總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等模塊之間的銜接效果不佳,難以從整體角度把握工期控制成效。
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項目管理工期控制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工具選擇,使得傳統(tǒng)技術環(huán)境下難以完成的模型構建等工期控制任務更具實現可能。從當前現狀來看,部分工期控制活動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思維,未能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方法,難以將信息化技術轉換為提升工期控制成效的現代化工具,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工期控制平臺未能建立。由于信息化水平發(fā)展滯后,項目管理工期控制中的數據信息難以實現互利互通,不同施工階段缺乏數據關聯,“信息孤島”等問題不容忽視[3]。此外,受限于工期成本優(yōu)化問題,往往更容易造成工期壓力徒增,為工期延誤埋下隱患。
在建筑項目管理中,工期控制人員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是構建工期控制數據模型,落實工期控制具體任務的直接實施者與操作者,其專業(yè)化素養(yǎng)的高低與工期控制的整體成效密切相關?,F狀表明,部分工期控制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體系,對工期確定與進度控制方法等不甚了解,在模型構造與算法統(tǒng)籌中的短板相對突出,工期控制的各項操作技能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同時,部分項目管理人員責任意識、質量意識與成本意識淡化,一定程度上造成工期控制資源調配失衡,工期控制成本高企,背離精細化的工期控制導向。
根據工程項目客觀實際需求,立足于相關法規(guī)及行業(yè)標準,建立健全完善的工期控制規(guī)則方法體系,為工期控制策略與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據與保障,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將建筑項目工期控制的目標要求、方法過程、保障措施、職責任務等固定下來,構建責任落實追溯機制,形成工期控制體系,對于發(fā)現的潛在工期延后等問題第一時間予以排除,突出不同施工階段之間的銜接性效果(如圖1所示)。對項目管理工期控制機制的運行狀況保持動態(tài)化監(jiān)測,對于所有不符合工程項目實際需求、不符合行業(yè)技術標準體系、不符合工程項目工期控制的條款約定予以修訂,使工期控制方法機制始終發(fā)揮基礎性與根本性保障作用,在建筑項目施工工期層面上將工期滯后層次控制在可控范圍內。采用全過程動態(tài)管理法,對既有現行工期控制機制進行梳理分析排查,體現工期控制的差異化與個性化需求,強化其約束性、導向性與可操作性。
圖1 工期目標控制體系圖
搭建基于計算機技術與軟件技術的工程項目施工工期控制信息平臺,充分運用現代數據分析技術方法等,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轉換為提升工期控制成效的重要驅動力,豐富工期控制方式方法。摒棄傳統(tǒng)保守陳舊的工期控制模式,突破僵化固化工期控制流程的阻礙與桎梏,牢固樹立信息化環(huán)境下工期控制新思維、新理念,并在各個不同的施工階段與環(huán)節(jié)之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挖掘建筑項目數據信息的重要價值,防止“信息孤島”。將海量的工程項目數據信息進行分門別類地采集及處理,實現對數據信息去偽存真,予以細化加工,全面提升信息系統(tǒng)數據信息采集效率及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提高工期控制行為的技術化水平。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生成立體化的項目管理工期控制模型,將工期控制的影響因素予以直觀展現,提高工期控制效率[4]。
定期組織項目管理工期控制人員參加專項培訓與學習,設立工期控制責任專員,實施工期控制的分工負責制,由業(yè)內專業(yè)人士為其講解新形勢下項目管理工期控制的基礎理論知識,規(guī)范項目工期分析行為,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項目管理工期控制知識架構體系,為破解工期控制難點問題奠定基礎。強化項目管理工期控制人員的實操技能,將工作重心放到項目組中,熟練應用精細化、集約化、全面化的工期控制手段與工具,加強項目管理團隊建設,牢固樹立工期控制活動中的責任意識、風險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對施工工期控制目標的認識,自覺規(guī)范自我行為方法。強化對工期控制的認知,宏觀審視工期控制在建筑項目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價值作用,將工期控制擺在項目管理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確記錄具體施工作業(yè)內容,確保工期控制責任落實到位。
在工期控制理論體系內,具有多種多樣的工期控制分析方法,比如甘特圖法、關鍵路線法、計劃評審法等,這些不同高度工期控制方法在標準要求、模型構造以及工期控制成效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現實表現為各有優(yōu)劣、各有側重。其中,甘特圖法最顯著的優(yōu)點為直觀易懂、操作簡便、適用范圍廣,可精準計算分析項目管理中的資源需求量,可達成項目資源優(yōu)化的預期效果,實踐應用價值突出。而關鍵路線法則將工期控制理念貫穿于項目實施全過程,通過對建筑項目關鍵路線的控制,獲取基于質量、工期、成本等目標約束條件的最優(yōu)計劃安排效果(如圖2所示)。此外,計劃評審法突出建筑項目實施的先后順序和相互關系,提供了下項目實施時間的估計方法,通過采用概率分布的形式對工期期望時間做出評估。
圖2 關鍵路線法示意圖
精準辨識工期控制的影響因素對于提高工期控制措施的前瞻性與針對性具有積極意義,而在工期控制影響因素趨于隱蔽化的方向下,更需對這些因素予以強化控制。一方面,要合理控制工程材料供應時間因素,若供應時間掌控不到位,則會對工程項目進度管理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因此應宏觀統(tǒng)籌與規(guī)劃工程材料供應,制定詳細可行的工程材料供應控制方案,合理分配工程材料資源。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土建施工因素,充分考量建筑項目系統(tǒng)性強,工期要求高等客觀特征,采取科學管理措施,不得隨意壓縮施工進度而阻礙施工節(jié)奏及施工計劃的開展,對工期偏離狀態(tài)進行及時評估與調控。此外,還要控制進度控制方式及手段因素,做好技術準備、物料準備、人員準備、施工場地準備等各項施工前準備工作,重視先進工期控制理念與方法的運用,豐富工期控制載體,減少待工、誤工或返工等情況。
首先,應圍繞建設項目管理目標需求,明確工期目標,根據建筑工程合同約定內容制定工期總目標,在充分考慮各項不確定性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總目標予以細化分解,編制工程項目各個階段與分項目的分項目標。其次,加強工程量的統(tǒng)計管理,將每個不同階段的施工量進行細化統(tǒng)計與類比分析,及時審查發(fā)現工程量所反映出來的工期控制不足,比對工期控制實際值與目標值之間的偏離狀態(tài),并對癥下藥,采取可操作性強的方法予以調整。再次,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技術指標,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工期控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進行評價分析,突出工期考核的導向性,發(fā)揮工期考核的“指揮棒”作用[5]。注重工期考核結果的客觀性與全面性,防止人為主觀意志干預,并將最終形成的考核結果作為改進工期控制方法,強化項目管理舉措的重要依據,同時確保工程進度及質量。
綜上所述,受傳統(tǒng)工期控制理念與方式的影響,當前工期控制的整體水平尚有較大提升空間,與建筑項目管理的整體現實需求尚有一定距離。因此,項目管理人員應圍繞建筑工程項目實際,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工期控制規(guī)則方法體系,積極引入信息化的工期控制模式,提高工期控制人員具體實操技能,強化工期控制成效評價導向功能,為全面優(yōu)化提升工期控制成效奠定基礎,為促進建筑項目管理水平邁向更高層次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