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格
作者∶[英國]蕾秋·喬伊斯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譯者∶黃妙瑜
5歲那年,鄰居家的哥哥種了一盆喇叭花,因為嫉妒,我趁著他回家吃午飯的時候?qū)⒛桥枥然ㄋさ降厣蟻y踩了一通。罪惡的腳踩到花上的時候并沒有想到,往后的好幾年,都在為這件事情尋找救贖,傷害一個人之后,就算再怎么挽救,痕跡還是會赤裸裸地擺在那兒,有的甚至一生都在尋找救贖。
李莎旻子說:“時間不是解藥,但解藥都在時間里?!笔前?,真希望在時光中那些被傷害的人能夠被慢慢治愈,而施加傷害的,能夠被時間溫柔化。
與它相遇,是在一個同學的強烈推薦之下的。他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救贖的書。
我在心中細念“救贖”這兩個字,涌入心頭的,一直是自己耿耿于懷的那件事情,即便他假裝輕松地說出“沒關(guān)系”之后,還是會在看到那個哥哥之后瞬間想起,因為那盆花對他意義重大。
書中的主人公并不完美,甚至很糟糕,因為孩子的死亡開始酗酒,闖了禍卻要妻子來為自己背黑鍋,因為生活的種種困難而逐漸變得麻木,生活于他而言,再無意義。后來收到好友奎妮患上癌癥的消息之后,因為覺得一封信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做出了一個荒謬的決定——從金斯布里奇徒步到達貝里克,而在這歷時87天的行走之中,他也在不斷救贖自己的人生。
小說的篇幅并不長,但在平凡的文字之中好像總能找到一些共鳴與細節(jié)之中透露出的溫暖。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卻在與這些文字相遇之后總能找到耐心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之中,或許正是那些小事,才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之中激起了浪花。
它并沒有在前面過度鋪墊,甚至從故事的開頭就引入了故事的轉(zhuǎn)折點,“那封改變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寄到的”——因為開頭的“這封信”,我讀完了一整本書,而它接下來的內(nèi)容也是圍繞著“徒步去遠方尋找好友”層層遞進展開故事的,而在這其中穿插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散發(fā)出了溫暖、困難與愛。
“他明白了,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程中,他也在接受著陌生人的不可思議。站在一個過客的位置上,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的一切都是對他開放的?!?/p>
作者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文字很自然地引出了人生哲理,而在我去閱讀它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在大腦之中接受這些看似深奧的哲理。她并沒有將它抽象化,反而讓語言變得生活化。故事里的哈羅德其實是愛著戴維的,卻因為種種誤會讓父子倆漸行漸遠,而戴維的去世也徹底讓他掛上了“冷血父親”的標簽……曾經(jīng)也與妻子莫琳恩恩愛愛,后來卻因為缺少溝通也使兩人的感情產(chǎn)生了隔閡,還有對好友奎妮的虧欠。在那一路上,他回憶起了許多不太好的過往。幸好,他開啟了這段救贖的過程,無論是他,還是妻子莫琳,都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漸漸找回了自己,而他們之間的那道鴻溝也隨著時間慢慢縮小,最終得以化解。
語言很樸實,沒有華麗的文字,卻字字透露著真情,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給我?guī)淼淖畲蟮捏@喜吧。許多人都說,想要寫好一篇文章,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自己代入故事之中。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而后從這些平凡的小事之中抽取出當時并未發(fā)現(xiàn)的小細節(jié),或許是幸福,又或許是一些痛苦,在回味這些小細節(jié)當中找到它的更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