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第十六中學實驗學校 劉 娟
日本的佐藤學教授提出,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的改革正在深入進行中。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在這樣的學校里,不僅學生相互學習、成長,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也參加學習、共同發(fā)展。學生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師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家長和教師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三個共同體形成合力,優(yōu)教優(yōu)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構建學生共同體,助力學生實現(xiàn)個人目標和集體目標。構建學生共同體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不同的個人目標,然后一起實現(xiàn)集體目標。首先,學生共同體里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成績較弱的同學解決疑難問題,同時理清自己的知識脈絡,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成績較弱的學生能學會傾聽,并鞏固所學知識。其次,學生共同體內的小組長可以發(fā)揮統(tǒng)籌和規(guī)劃的作用,在督促成員按質按量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再次,不同的學生共同體之間的良性公平競爭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勝之心,如果各個學生共同體的成員都朝集體目標努力,那他們就更容易實現(xiàn)集體目標,各個學生共同體的整體水平也會隨之一步步提高。
2.構建教師共同體,幫助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教師應摒棄單打獨斗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和其他教師形成教師共同體。教師共同體成員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通過校本教研等方式,互相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和技巧。
3.構建家校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學生的教育需要家長和學校的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家校的共同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了這一目標,學校和家長通過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形成合力,有效促進學生在品德、學業(yè)及身心各方面良好發(fā)展。如成立家委會,讓家委會成為家庭和學校溝通的橋梁,家委會及時了解廣大家長的需要,也讓廣大家長更深入了解學校的工作和學生的在校生活,促進家校合作和交流,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1.構建學生共同體。通過自主、自愿原則,學生組成兩人、四人或多人學習共同體,確保共同體內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內設小組長,并且設立學習規(guī)則,學習小組長規(guī)劃和帶領共同體成員學習。除了學生共同體內的合作之外,不同的學生共同體之間也可以展開友好的公平競爭。構建了學習共同體,學生有了共同的愿景,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更濃厚,而且共同體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創(chuàng)造他們的活力,達到共進、共贏的目的。
2.構建教師共同體。一是師徒結對活動,通過觀課、評課、反思交流等方式,青年教師在資深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備課、上課,以及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等;二是集體備課活動,每位教師就自己對一個單元的教法及學生的學法暢所欲言,理清教學重難點;三是科組公開課示范教學活動,聽課教師能從中學到好的課堂教學技巧,授課教師也可以及時改正不利于提升學生能力的做法;四是學校優(yōu)質課比賽,參賽教師精心準備課例,多學習、多思考,而其他教師則有機會跨學科聽課,品評不同學科、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并從中學到寶貴的經(jīng)驗,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五是全校開放日,教研員和其他市區(qū)專家應邀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教師們現(xiàn)場觀摩他人的教學,并聆聽專家的點評,對照自己的教學,有助于確定今后如何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3.構建家校共同體。學校和家長可以讓班級家委們牽頭,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帶領孩子們去做志愿者。如走進社區(qū),參與人口普查活動;幫助進入小區(qū)的居民們測溫,并提醒他們戴好口罩;走進養(yǎng)老院,給老人們唱歌、講故事、打掃衛(wèi)生等,從而促使學生“樂助”,讓他們服務社會、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組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
學生共同體、教師共同體和家校共同體的構建和完善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只有學生、教師和家長堅持同一目標,不斷反思和改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