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席勒是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人,他對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分工所造成的人性分裂進行了強有力的抨擊,想通過美育來實現(xiàn)人的精神的解放。席勒強調要將審美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分離,審美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是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他力圖讓脫離現(xiàn)實的審美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凈化人的內心,但是這種想法很明顯是沒有實際意義的[1]??档抡J為審美是無利害性的,他的美育觀念也是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杜威對這兩種美育觀念進行了批判,他認為美育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美育觀念擺脫了空談的言論,為美育的實現(xiàn)增加了可能性。杜威在著作《藝術即經驗》中提出:“一個藝術品只有介入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的生活,它才有藝術品的價值,才具有美學的地位?!盵2-3]并且他提出了藝術產品和藝術作品的區(qū)別,藝術產品是物態(tài)的、靜態(tài)的和固定不變的,而藝術作品是能與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之間進行互動的,是與審美活動相關聯(lián)的[4]。
康德確立了“審美無利害”原則,他認為人的審美判斷是與人內心的欲望無關的,這種審美判斷是獨立存在的,只有這種無功利、超脫于萬物的審美判斷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自由,才是真正實現(xiàn)精神的解放[5]。席勒也繼承了康德的美學原則,認為審美是非功利的。杜威則是對康德和席勒的這種原則進行了批判,他認為人的審美經驗是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實現(xiàn)的,而生命活動則根源于人的欲望和需要的驅動,所以審美并不是無利害的,但同時它又是超功利的[6]。垂釣者可以吃掉他的捕獲物,卻并不因此失去他在拋竿取樂時的審美滿足。正是這種在制作或感知時所體驗到的生活的完滿程度,形成了是否是美的藝術的區(qū)分。審美并不是獨立于人的欲望而存在的,它是非功利的,同時又是超功利的一種教育[7]。
康德借鑒了鮑姆嘉的思想。認為審美就是感性經驗,美育就是感性教育??档抡J為人的審美就是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與理性沒有關系,這就割裂了美育的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之間的關系。杜威對這種觀念也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審美經驗本身就是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的統(tǒng)一,那么美育也就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統(tǒng)一,感性和理性是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8]。比如當人們做出“我渴了”這種理性判斷時,那么此時心中的焦躁就會指向客廳桌子上的那杯水,如果認為這種理性判斷是正確的,那么此時這杯水就會平息心中的那份焦躁[9]。因此,美育不只是通過引導人的情感,培養(yǎng)人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來豐富人的感性,而是在“做”和“受”中同時發(fā)展感性和理性。
走進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的語言都是干巴巴的,未添加任何修飾,甚至都是大白話。還有的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目標進行簡單的程式化提問,語言缺乏感情色彩,語音語調缺少抑揚頓挫的感覺。那么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很難感受到語言的美和語文的美,就不容易激發(fā)自身的情感激發(fā)出來,也很難調動其自身的學習熱情。教師缺乏文學素養(yǎng)的教學語言不僅僅會在課堂上影響學生,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如果你把課講得生動些,那么你就不會擔心兒童悶得發(fā)慌?!盵10]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充分展示了其教學素養(yǎng)處于何種水平。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中曾經說過:“審美經驗都是富有想象力的……所有意識經驗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想象力?!盵11]閱讀教學中的很多選文都含有審美元素,教學目標更傾向于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在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識講解方面,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方面,沒有注重在關鍵時刻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對學生進行審美方面的教育,使得語文變成了以考試成績?yōu)槟康牡囊婚T學科。同時,教師在講解生動形象的語句時,只關注句子運用的手法,關注考試的重點和難點,對句子進行有目的性的分析,卻忽視了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看法,忽略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語句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失去表達自己看法和見解的機會,從而難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形成發(fā)現(xiàn)語言美、感受語句美和鑒賞語境美的能力。
杜威認為人的審美與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相互統(tǒng)一的,而不是分割的、彼此獨立存在的。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課本中知識的學習,卻忽視了課外知識的拓展,只注重引領學生感受文本內容的意境美、語句美,卻忽視了將文本的美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作者的文本美和思想美都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并且是源于生活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將文本美感的探索與生活相分離,會讓學生的審美僅僅停留在閱讀文本內容的層面上,而沒有真正將審美升華到更高的境界,沒有將審美真正駐足在自己內心當中[12]。這種審美是短暫的、虛無縹緲的,而不是長久的、虛實結合的。教師在教學中注重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使學生領會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最后如果沒有將審美升華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那么閱讀教學審美觀的培養(yǎng)就沒有達到真正的成效,這種審美是與生活相脫節(jié)的。就像美術館中展覽的各種藝術作品為觀者帶來藝術的美感一樣,部分觀者可能只會覺得這些畫很美,卻沒有想到這些畫其實也是基于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導致其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只是浮于表面,藝術作品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并沒有真正形成。因此,審美與生活的統(tǒng)一是語文閱讀教學最根本和最關鍵的一步。
1.深入研讀教材,注重情感把握
教師語言情感豐富的前提是深度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有將教材研究透徹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話語。教師要將文本的話語有情感地表達出來,既做到生動準確,又做到精確無誤;既做到簡潔易懂,又做到令人深思。筆者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而是總結自己在閱讀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點,預判學生會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難,就針對這些地方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13]。情感的挖掘并不只能憑自己的感覺,而是首先要縱覽全文,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其次把握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設計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2.講究修辭運用,增添文本美感
在人類交流中,語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之間具有錯綜復雜的互動。人們在相互交談時,不僅會就內容進行交流,而且還會在態(tài)度、情感、人格等方面進行充分的交流[14]。教師要注重在教學語言中運用設問、反問和排比等方式增加語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使教學語言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文本,還要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態(tài)度、情感因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教學言語中體會閱讀教學文本的美感,從中獲得熏陶。優(yōu)美的教學語言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例如在《聽潮》 一文中,筆者在讓學生回答完海的形狀后,談了自身的感受:“海,無邊無際,遼闊壯美,神秘莫測,變化無常。有時它平靜溫柔,海鷗掠過水面,在??毡P旋翱翔;有時它洶涌澎湃,濁浪排空,怒吼咆哮?!边@種具有美感和意境的開場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感染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1.立體還原,體驗情境之美
對于具有審美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文本,教師要多把教學目標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順著作者的思路進行探索和想象,進入一種與作者進行深刻對話的意境,感受文本的意境美[15]。教師在講授有意境和美感的語句時,要多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走月亮》一文中有這么一個片段:“阿媽喜歡牽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著,走著……”這么優(yōu)美的言語可以讓學生魂牽夢繞,思緒萬千。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意境,讓學生談談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或者是對哪些畫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月亮的美,感受作者童年時期美好的回憶和童真童趣。
2.進行補白性閱讀,體驗情態(tài)之美
補白有句法補白、個性補白、意境補白、文本補白和情感補白五種。句法補白是指作者在文本上通常會采用一些藝術化處理,比如修辭的運用和敘述表達手法的運用等,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展開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填補。個性補白是指作者借助一定的人物和事物來表達主題,但是人物和事物的形象塑造隱藏在文本中,需要通過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才能使人物個性更加清晰和立體。意境補白是通過在腦海中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發(fā)學生無限想象的審美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調動想象。文本補白是指作者將自己的寫作目的和價值預設在文本中,教師需要捕捉到文本主題的預設點,幫助學生建立文本期待。情感補白是指作者在文本中不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將思想感情隱藏在文本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深入作者的心靈深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具象還原,體驗蘇醒之美
詩句的閱讀教學是需要具象還原的典型代表。由于濃縮的詩句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和美好的情境,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非常含蓄,則更需要教師進行意境的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在腦海中構思詩意情境,感受詩意美、詩境美。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時,教師講述古詩的內容并讓學生在大腦中進行構想,感受古詩的美?!翱諘绲娜荷姐逶×艘粓鲂掠?,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深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這種意境的渲染可以使學生調動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詩句的情態(tài)美和意境美。
1.增加生活題材,豐富語文涵養(yǎng)
貼近生活情景,感受生活美。語文閱讀教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本身就是貼近生活的,是具有煙火氣息和生活氣息的。正是因為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語文教學才變得更加有意義,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熱愛語文、熱愛生活。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學生本身對閱讀文本的熱愛轉化成對生活的熱愛,對閱讀文本的審美美感轉換成對實際生活的審美美感[16-17]。教師要注重對閱讀文本內容的升華,這種升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巧妙過渡的,比如在學完文章后,要多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比如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描述了美麗的鄉(xiāng)村場景,營造出了多種優(yōu)美的意境,如鄉(xiāng)下人家在傍晚吃晚飯的情景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鄉(xiāng)下人家____的美”為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構想,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中鄉(xiāng)下人家的美,同時也能引起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回憶,使學生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美并構思與創(chuàng)設家鄉(xiāng)的美。這種閱讀教學就是一個將文本美過渡到生活美的典型代表,學生可以將文本美與實際生活中的美相銜接。
2.運用視覺文本,營造生活氛圍
視覺文本對任何階段的學生來說,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視覺文本具有支架的作用,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編碼,架構起文本內容和學生內心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便于學生對文本形成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視覺文本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覺產生視覺意象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教師要學會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學會使用多媒體將文本內容與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相結合,并將其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加強小學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語文和生活二者息息相關,緊密聯(lián)系,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親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而僅僅通過閱讀文字往往難以激發(fā)兒童的表現(xiàn)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探索語文中蘊含的生活奧秘,從而更好地將語文閱讀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例如,在優(yōu)質公開課《夜色》中,小男孩因害怕夜晚而不敢跟爸爸出去散步,但是當小男孩最終跟隨爸爸出門,發(fā)現(xiàn)夜色中美麗的景色時,便不再懼怕夜色。文本中描寫夜色的文本可能難以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這時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可謂恰到好處。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了一幅美麗的夜色圖畫,并附上動物美妙的聲音,讓學生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感受到了夜色的風景美和旋律美,這也是這節(jié)公開課非常值得教師借鑒的地方之一。教師不僅運用視覺文本讓學生被夜色美深深地折服,感受到小男孩由害怕夜晚到喜愛夜晚的情感轉變,引出本文的主旨,而且還將文本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中的生活美,從而更加熱愛語文與熱愛生活。
閱讀教學的實質并不是僅僅學習知識,更是要在學習中將知識與技能目標升華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與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讓學生領略文本語言的美,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美,進而升華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這才是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所在。杜威的美學思想對閱讀教學具有深刻的啟示,從閱讀教學中缺少美的問題出發(fā),使得教師語言由缺乏文學性和審美性、缺乏美感轉變?yōu)橛胸S富的情感性,能夠深入學生內心;使得教學過程由只注重文本解讀,忽視學生的想象力轉變?yōu)樽ド鷦诱Z句進行立體還原,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得教學目標由只注重文本的美感,忽視與生活的聯(lián)系轉變?yōu)槲谋久琅c生活美相統(tǒng)一。杜威的美學思想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落實到實踐中,增強了閱讀教學語言的美感,提升了教師教學話語的美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增添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