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園林
湯修慧出生于清末浙江一個普通的商人家庭,她從小跟著父親經(jīng)營一家小小的照相館,像一棵自由生長的草,不加修飾,沒有方向,每日里擺弄相機(jī),在一張張膠卷里,把時光大把地?fù)]霍掉。如果不是遇到邵飄萍,或許湯修慧會在照相館里演繹一生的悲歡離合,所見所思也不過是那些照片里的風(fēng)景。可惜,命運(yùn)的安排總是會出其不意。
1910年的一天,照相館里來了一位陌生的客人,他青布衣衫,儒雅飄逸,像一陣灑脫的風(fēng),讓人莫名地想要親近。為他照完相,20歲的湯修慧與他攀談起來,他的言談舉止處處透著睿智,這個從未出過遠(yuǎn)門的女孩只覺得世界豁然在自己面前打開了一扇窗。
此后,邵飄萍每次從照相館門口經(jīng)過時,總會停下來與她點(diǎn)頭微笑,后來,索性經(jīng)常到照相館里坐坐,和她談?wù)掌?、談文章、談外面的世界。慢慢地,她看他的目光時,眼睛里充滿了高山流水般的仰慕,而他看她的目光里則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如果時間就此定格該是多么美好,只是這世間的美好相遇大多是生不逢時。
遇到湯修慧之前,邵飄萍剛成親不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樁再平常不過的包辦婚姻。那時,他以為世間女子大抵相同,實(shí)在沒必要為擇偶花費(fèi)太多的心思,所以他順其自然地娶了。誰知,名分剛剛給出去,便遇到了今生的摯愛。與湯修慧在一起,他的靈魂自由奔放,他們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多想這一生牽著她的手,一起領(lǐng)略不同的風(fēng)景。
好在湯修慧是個不拘小節(jié)的女子,視名分、地位如浮云,完全不在乎邵飄萍已經(jīng)娶妻的事實(shí)。于是這段感情無波無折地往前滑行。令人惋惜的是,湯修慧雖聰明果敢,卻從未接受正規(guī)教育,得知這一情況的邵飄萍深感惋惜。
于是,他勸說湯父,并親自出資送湯修慧到杭州女子師范學(xué)校學(xué)習(xí)。哪怕為此二人兩地分隔,飽嘗思念之苦,他也寧愿放她高飛,而不是以愛之名將她鎖在身邊。那幾年,他們表達(dá)思念的方式就是鴻雁傳書。那些日常生活的瑣事都被他們寫進(jìn)了信里,一路輾轉(zhuǎn),在另一個人眼前跳躍。若一見鐘情只是一時激情,那么他們幾年的等待與堅守,足以讓這段感情塵埃落定。當(dāng)兩心不移時,總有辦法可以長相廝守。之后,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終于讓這段來得太晚的戀情有了可棲息之所。
婚后,湯修慧隨邵飄萍一起前往北京創(chuàng)辦《漢江時報》,從此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報業(yè)人生。那時的邵飄萍主編報紙,總有忙不完的事情。湯修慧也沒有閑著,利用自己的攝影特長幫他打理報紙、開展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邵飄萍的影響下,開始寫言辭犀利的評論。
但無論多忙,他總記得給她一些小小的驚喜,有時是一件大衣,有時是壓在枕頭下的一塊手表。因?yàn)檫@些小驚喜,他們忙碌的日子也變得云淡風(fēng)輕,花香彌漫。
可誰都沒有想到,麻煩很快就來了。
邵飄萍因?yàn)樵趫蠹埳吓険粼绖P的北洋政府,報館被查封,他也被警方逮捕。這應(yīng)該是湯修慧一生中遇到的最大一次考驗(yàn)。這個從來不曾經(jīng)歷過風(fēng)浪的女子沒有痛哭流涕,而是像寒冬里的一株蠟梅,在風(fēng)雪里勇敢綻放。她四處奔走呼吁,終于用一己之力將邵飄萍營救出獄,送往日本避禍。
這一次的完美綻放讓她的名字被眾人所知,也讓她看到了堅持和愛的力量。原來,為了他,她什么都可以做到,嬌艷的玫瑰也可以長成一棵遮風(fēng)蔽日的大樹。
1916年,袁世凱垮臺,邵飄萍?xì)w來,再次攜湯修慧在北京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同年7月,邵飄萍和湯修慧等人在北京合創(chuàng)新聞編譯社,邵飄萍出任社長,湯修慧任社長助理兼記者,夫妻雙雙成為中國新聞通訊社創(chuàng)始人。
此后的那些年,湯修慧又和邵飄萍一起辦《京報》、成立北大新聞學(xué)研究會……她不再是那個躲在他身后的柔弱女子,而是和他并肩而立的伙伴,攜手共同打造屬于他們的世界。雖然這一切很苦、很累、很危險,但只要和他在一起,她便滿心歡喜。她想,只要她在他身邊,便是拼了命也要保他周全,卻未曾想到,這世間有些事常常脫離人的掌控。
1926年,張作霖進(jìn)駐北平。此時的湯修慧經(jīng)過多年的磨礪,政治嗅覺極其靈敏,她意識到邵飄萍有危險,便勸他去俄國大使館避禍,她留在《京報》獨(dú)撐大局。可她安排好了所有,唯獨(dú)沒有算準(zhǔn)邵飄萍的心思。
她擔(dān)心邵飄萍,邵飄萍又何嘗不擔(dān)心她?他人在大使館,心卻留在了報社。那些日子,他坐立難安,一直沒有妻子的消息,他心急如焚,終于按捺不住,偷偷回到報社探望妻子,不料,被埋伏在報社外的偵緝隊逮捕,《京報》被查封,湯修慧被反鎖在報社內(nèi)。
那時的湯修慧自顧不暇,但她知道除了她,再沒有人能救邵飄萍于危難。她便冒著生命危險爬墻逃出,四處托人營救丈夫。
但在那樣的亂世,文人如此微不足道,縱使她拼盡全力,也沒能挽救邵飄萍的生命。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四處打聽,一路風(fēng)雨一路淚,找到丈夫的尸體好好安葬。從此,夫妻陰陽兩隔,再無相見之期。那刻骨銘心的痛讓湯修慧數(shù)次昏厥——邵飄萍于她而言不僅僅是丈夫,更是精神伴侶,是生命的支撐。他離開后,她的生命就從春日變成了秋日,一片蕭索。
可她沒有枯萎,她將所有的傷痛化作了前行的動力。她以女子之身重新支撐起《京報》,將邵飄萍未竟的事業(yè)繼續(xù)發(fā)揚(yáng)光大。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她也從沒有放棄記者的職責(zé),哪怕四處飄零,她手中的筆依然犀利如刀。
她從緊緊跟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變成了獨(dú)當(dāng)一面的大人物,只是因?yàn)椋肋@是邵飄萍愿意看到的,她從來都懂他,就像他懂她一樣。她不想令他失望,于是一步步站在了風(fēng)口浪尖,一步步讓自己變得更堅忍、更勇敢、更有擔(dān)當(dāng)。為了他,她一步步成了更好的自己。
此后的漫長歲月,湯修慧最鐘愛的東西只有報紙,很多個溫暖的午后,她拿著報紙,唇角總會綻出一抹笑意。大概她的思緒會飄到那個草長鶯飛的江南,會飄到她與邵飄萍初次相遇的照相館。因?yàn)橛龅剿纳鼜拇碎_了花。雖半世凄苦,但若可以重新選擇,她一定還希望20歲那一年,在照相館里,與那個叫邵飄萍的男子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