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榮
毛澤東自領導秋收起義以來,就對政權建設予以高度重視。當他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主席后,更以極大熱情極大精力投入到政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中,對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立足中國國情,認同在革命根據(jù)地實行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
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依然如此,造成這種國情的,是侵入中國的外國帝國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和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年幼的中國共產黨以拯救中國為己任,義無反顧聯(lián)手國民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然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背叛了昔日盟友。從此,中國共產黨人獨力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開啟土地革命戰(zhàn)爭歷史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顯著標志,就是以武裝斗爭組建工農武裝、成立工農政權、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三大任務的提出與實現(xiàn),也就是蘇維埃運動的開展。這三者中的工農政權起關鍵作用,因為革命戰(zhàn)爭和群眾生活的組織、領導都有賴工農政權。而工農政權的鞏固發(fā)展能否起作用,取決于其是否真正由工農群眾當家作主。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便是工農大眾通過自己的代表,公開表達自己的政見,參與國家大政方針、治理計劃商量決策,并運用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選擇政府工作人員的政治舞臺。其實質是國家與地方的最高政權。這就是毛澤東特別重視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原由所在。
雖然,實行蘇維埃管理制度在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就已提出,但其實行卻是在1927年9月以后。毛澤東較早地以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共中央寫信,同意共產國際關于在中國立即實行工農兵蘇維埃的意見,認為工農兵蘇維埃完全與客觀環(huán)境適應,并主張在實行工農兵蘇維埃時,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1928年1月初,毛澤東率領落腳井岡山的工農革命軍擊潰遂川地主武裝肖家璧部,乘勝進占遂川縣城,重建中共遂川縣委。毛澤東很快同遂川縣委商議籌建縣工農兵政府事宜,建議縣委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草擬一個工農兵政府“臨時政綱”。并在1月24日舉行的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上通過這個“臨時政綱”,其中規(guī)定:“工人、農民、士兵和其他貧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凡工農兵平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罷工的絕對自由”“全縣工會、農民協(xié)會、工農革命軍的組織到了全縣以上的時候,應立即召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并選舉正式人民委員會,為全縣執(zhí)掌政權的機關”,還有分田廢債等規(guī)定。顯然,這既是對茶陵、遂川建設工農兵政權經驗的初步總結,也是對江西省委頒布的《蘇維埃臨時組織法》的實際運用。
同年11月25日,毛澤東代表紅四軍前委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重點闡述了湘贛邊界紅色政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實行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報告指出,邊界縣、區(qū)、鄉(xiāng)各級民眾政權名不副實?!霸S多地方無所謂工農兵代表會。鄉(xiāng)、區(qū)兩級乃至縣一級,政府的執(zhí)行委員會,都是用一種群眾會選舉的”“一些地方有了代表會,亦僅認為是對執(zhí)行委員會的臨時選舉機關;選舉完畢,大權攬于委員會,代表會再不談起”。民眾普遍知道的“工農兵政府”,其實是指執(zhí)行委員會。然而沒有代表大會作依靠的執(zhí)行委員會,處理事情時往往脫離群眾意見。這顯然背離了實行民主集中主義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初衷。1929年4月下旬,毛澤東還以紅四軍前委書記名義,指導建立興國縣革命委員會,并起草興國縣革命委員會政綱。政綱明確提出: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朽黑暗統(tǒng)治,成立各級工農兵代表會議(即蘇維埃)。
事實表明,毛澤東不僅是黨內較早對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有深刻認識而取贊同態(tài)度的領導人之一,更是較早從事這一制度實踐并作理論說明的領導人之一。
深入問題本質,揭示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要義是實行民主
“蘇維?!毕刀砦囊糇g,意為代表會議。毛澤東曾指出,如果定名為“蘇維埃代表大會”就成了“代表大會代表大會”。這是死搬外國名詞。后來改用“人民代表大會”這一名稱代替“蘇維埃代表大會”,正好說明了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與淵源。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宣布: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蘇維埃對工農勞苦大眾實行民主,對地主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人的人及反革命分子實行專政。對此,毛澤東在第二次全蘇大會(簡稱“二蘇大”)報告中進一步解釋: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是民眾自己的政權,它直接依靠于民眾,必須與民眾保持最高度的密切聯(lián)系,然后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它的偉大力量,完全依靠于民眾。蘇維埃政權需要用強力去對付一切階級敵人,但對于自己的階級——工農勞苦群眾,則不能使用任何的強力,而他表現(xiàn)出來的只是最寬泛的民主主義。這意味著倡導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就是要充分發(fā)揚民主。
那么,蘇維埃政府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毛澤東對此有過系統(tǒng)總結,正如他在臨時中央政府對二蘇大的報告中指出的:一是通過開展選舉運動,把廣大工農勞苦群眾破天荒享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落到實處。為此采取了選民登記、公布候選名單、選舉前向選民報告工作(區(qū)以上蘇維埃政府向相應級代表大會報告工作)等措施。二是建立市、鄉(xiāng)代表會議代表聯(lián)系居民的制度,并在市蘇維埃、鄉(xiāng)蘇維埃之下設立各種固定的或臨時的委員會,使代表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及時反映群眾訴求;使群眾能直接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管理,從而提高民主能力。三是給予一切革命群眾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與罷工的自由,主動吸引群眾對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批評監(jiān)督。四是劃小行政區(qū)域,使政府與群眾聯(lián)系更緊密,處理問題更及時。
總之,蘇維埃政府努力使自己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創(chuàng)造條件讓群眾積極參加國家和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與監(jiān)督,真正體現(xiàn)了徹底的民主精神。
毛澤東關于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應實行最寬泛民主的見解,源于他的唯物史觀。早在中國共產黨醞釀成立階段,毛澤東就在給蔡和森的信中表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由此,他信仰共產主義,主張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買辦、地主階級(即與帝國主義、軍閥有密切關系之中國大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右翼),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的聯(lián)合統(tǒng)治,即革命民眾的統(tǒng)治。這是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對革命政權民主基礎的認識,已經很接近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瑞金時期(1931年至1934年),毛澤東在二蘇大作報告時,針對國民黨實行的堡壘政策,深刻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fā)展我們的革命戰(zhàn)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
精心總結指導,推動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有效實行
無論是作為紅軍的前委書記、總政治委員,還是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一直為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落地生根、有效實行而殫精竭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隨時了解基層實際情形,總結推廣新鮮經驗
毛澤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他身體力行,為全黨起了帶頭作用。
1930年10月底,毛澤東在新余之羅坊從來自興國縣第十區(qū)(即永豐區(qū))當紅軍的農民中找來8個人,開了一個星期的調查會,由他提出調查綱目,逐一發(fā)問并加以討論,一切結論都是得到8人同意后寫下來的;他還深入這8戶農家詳細了解土地斗爭后農村的經濟和政治狀況。調查中一個重要內容,便是關于區(qū)、鄉(xiāng)、村蘇維埃政府的組織、運行情況及政府人員的弊病。
了解了這些情況,毛澤東對到會人員說:“這些壞事是土地革命初期的狀況,原因之一是區(qū)政府成分不大好,將來都要改變的,這些壞事是不對的?!边@個“將來都要改變”,預示著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對各級蘇維埃政府進行的改選改造,一系列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強化與深入等。
同年11月,毛澤東在率部執(zhí)行羅坊會議誘敵深入方針過程中,在吉水、吉安境內對東塘、大橋、李家坊、西逸亭等處調查,了解這些地方鄉(xiāng)、村兩級蘇維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斗爭中的組織和活動情況。
3年后,毛澤東為正確指導蘇維埃工作的實際執(zhí)行機關——鄉(xiāng)蘇和市蘇的工作,特意在1933年11月接連在興國長岡鄉(xiāng)和上杭才溪鄉(xiāng)調查。通過調查,他詳細了解到這兩個鄉(xiāng)的蘇維埃工作人員,是怎樣動員群眾去完全地實際地實行革命戰(zhàn)爭的任務與計劃,從而發(fā)現(xiàn)他們動員群眾的許多好方法,尤其是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方面的新鮮經驗。如把代表會議議程重點放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上,討論的問題著重于如何完成中心工作任務、如何解答并落實選舉大會中選民的提案等。還有對代表會議決定的工作,進行及時嚴格的檢查評比;成立鄉(xiāng)蘇常委會,建立值日代表、代表領導居民制度,及時撤換不合格代表并補選,嚴格執(zhí)行選舉法,開好選舉大會等。特別是于鄉(xiāng)蘇下組織了10多個由鄉(xiāng)蘇代表和群眾積極分子參加的委員會,如擴大紅軍委員會、土地委員會、山林委員會、建設委員會、水利委員會、橋梁(路)委員會、國有資產委員會、倉庫保管委員會、沒收委員會、教育委員會、衛(wèi)生委員會等。村蘇也有類似的委員會,“使蘇維埃聯(lián)結了更廣大的群眾,這是蘇維埃工作發(fā)展到高度時的很好的創(chuàng)造”。后來這個創(chuàng)造成果被中央政府采納,寫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草案)》(1933年12月12日)。
調查結束回到瑞金,毛澤東很快將調查所得與思考整理成《鄉(xiāng)蘇工作的模范(一)——長岡鄉(xiāng)》《鄉(xiāng)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xiāng)》,并在第二次全蘇大會上印發(fā)到代表們手中。他在前一篇文章導言中寫道:“發(fā)揚這些經驗,收集更多的經驗,供給一切落后的鄉(xiāng)蘇、市蘇以具體的榜樣,使他們的工作提高到先進鄉(xiāng)蘇、市蘇的地位,團結千百萬群眾于蘇維埃的周圍,爭取一切蘇維埃工作適合于粉碎敵人‘圍剿的要求,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在給二蘇大討論情況作結論時,他又號召:“要造成幾千個長岡鄉(xiāng),幾十個興國縣。這些就是我們鞏固的陣地?!?/p>
(二)結合中心工作,就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問題提出指導意見
1933年6月初,中央蘇區(qū)開展查田運動。毛澤東在17日召開的八縣區(qū)蘇維埃負責人查田運動大會上發(fā)表演說,指出要在查田運動中,“改造鄉(xiāng)區(qū)縣三級蘇維埃”。在19日的報告中,他專門講到“在查田運動中改造蘇維?!钡膯栴}。改造的重點,一是洗刷混入各級蘇維埃的階級敵人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二是從查田斗爭中去考察和識別干部;三是改進蘇維埃的工作方法與工作作風,學會用宣傳教育團結群眾的辦法,摒棄官僚主義和強迫命令的惡習。這些做法后來逐漸形成黨從實際斗爭中去鍛煉干部、改進工作、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同年秋,中央蘇區(qū)開展選舉運動。毛澤東在瑞金召開的中央蘇區(qū)南部18個縣選舉運動大會上,作題為《今年的選舉》的動員報告。他開宗明義指出,今年將建立更加鞏固的蘇維埃——這個最重要的階級武器。我們要拿了這個武器去更大地增進群眾福利,去粉碎敵人新的“圍剿”,擴大蘇維埃運動于全中國。這就要求更好地發(fā)揮蘇維埃兩方面的作用,一個是打擊反革命的武器,一個是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工具。須知“世界上一切革命斗爭都是為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而反革命的拼死同革命勢力斗爭,也完全是為著維持他們的政權”。他對指導今年的選舉問題,著重提出8點意見:一是做好選舉的宣傳工作;二是重視蘇維埃的基本選舉——城鄉(xiāng)代表會選舉,為建立堅固的蘇維埃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做好選民登記,嚴格劃分有選舉權的人和無選舉權的人;四是改小選舉單位,以方便全體選民參加選舉和行使撤回權,同時便于選民有更多更好的提案;五是實行市蘇鄉(xiāng)蘇向選民作工作報告,使政府工作在群眾中有得到檢驗的機會;六是好好準備候選名單,從關注候選人成分、政治表現(xiàn)及工作能力入手;七是開好選舉大會,要早些籌備,動員最大多數(shù)選民到會;八是依選舉法規(guī)定,組織一個認真負責的選舉委員會總理選舉事宜。這8點意見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反映了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與以民為本的制度設計理念。
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蘇區(qū)得到一個較長的和平時期,臨時中央政府抓住時機致力于蘇區(qū)的經濟建設,改善群眾生活。毛澤東及時指出在經濟建設中,加強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各級政府的主席團要提高對經濟建設在革命戰(zhàn)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勇敢擔起責任,把經濟工作經常放在議事日程上面去討論、督促、檢查;二是講究動員群眾的方式,力戒官僚主義,提倡宣傳說服群眾;三是要把經濟建設和戰(zhàn)爭的總任務及其他任務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樣做才能健全我們的政府機關,使政府更有力地領導革命戰(zhàn)爭,領導各方面的工作,領導經濟工作。這些問題的提出,表明毛澤東已然自覺把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同構筑蘇區(qū)經濟基礎的經濟建設聯(lián)系起來,同反映蘇維埃政府執(zhí)政能力聯(lián)系起來看待。
第二次全蘇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組織法》,在總則之下設專章,規(guī)定蘇維埃政權的基本組織——市蘇維埃、鄉(xiāng)蘇維埃的機構、編制、任務、工作方式等。為指導各地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這部法律,推動鄉(xiāng)蘇維埃(與市蘇維埃)建設朝著正確方向前進,毛澤東精心寫出《鄉(xiāng)蘇怎樣工作》一文,與張聞天寫的《區(qū)蘇怎樣工作》合編成《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怎樣工作》小冊子,在蘇區(qū)出版發(fā)行。
(三)頒布法律法令,強力規(guī)范、推進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
為規(guī)范和推進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毛澤東組織起草、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首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是由第一次全蘇大會通過的國家根本法,規(guī)定了赤色中國的國體——工農民主專政的國家,政體——工農兵代表大會(蘇維埃)。全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為國家最高政權機關,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政權機關;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下組織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發(fā)布一切法令和決議案。
1931年12月18日出版的《紅色中華》以《蘇維埃建設重要的訓令》為題,發(fā)表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訓令。其指出過去各級蘇維埃的組織很不完善,一是行政區(qū)域太寬;二是政府級數(shù)太多;三是選舉手續(xù)不完備,特別是蘇維埃的基本組織——鄉(xiāng)與城市(市鎮(zhèn))蘇維埃,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四是各級政府內部的分工和工作方法多不適當。因此,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各地各級政府須依照憲法及中央頒布的各種條例細則,重新劃分行政區(qū)域,重新改組各級政府。要求從市、鄉(xiāng)蘇維埃直到省蘇維埃,一律重新建設起來。這是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之初,關于加強蘇維埃建設的第一個法令。
1932年9月20日,鑒于地方蘇維埃雖經過一次改造,工作有所進步,但在領導與發(fā)展革命戰(zhàn)爭的中心任務中,有些地方蘇維埃組織仍然薄弱,執(zhí)行委員會便頒布第15號訓令,提出要繼續(xù)改造地方蘇維埃政府。理由中提及3點:一是主要通過改選來改造地方蘇維埃政府的隊伍結構,含吐故納新、汰劣補優(yōu)之意;二是明確提出政權建設目標即建立堅強而有工作能力的蘇維埃政府,強調加強蘇維埃的執(zhí)政能力問題;三是動員群眾檢查和批評蘇維埃工作,以發(fā)展革命戰(zhàn)爭、發(fā)動群眾擴紅支前的實際動員,衡量改選工作的成敗,以糾正過去和平改選及脫離戰(zhàn)爭選舉的傾向。僅從這幾點來看,臨時中央政府強化、深化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努力,就有了顯著進步。
還頒布另外兩部重要法律,即前文提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草案)》、1934年2月17日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相關法令則有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關于抓緊劃分行政區(qū)域和蘇維埃政府建設的訓令,關于變更和補充居民與蘇維埃代表比例標準的訓令,關于繼續(xù)改造蘇維埃的訓令,規(guī)定地方各級蘇維埃常駐工作人員的中央政府命令等。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批準某省蘇維埃決議的決議或檢查某地政府工作后的決議、指示,也有改進與加強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部分內容。
履行法律規(guī)定,精心準備中央政府向全蘇大會的工作報告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初就立法規(guī)定,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其選民(或代表大會)報告工作,接受群眾批評監(jiān)督。這是紅色政權向人民負責的集中表現(xiàn)。原擬提交第一次全蘇大會討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草案》明確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對全蘇大會負責,應向全蘇大會報告政治和行政情形”“全蘇大會例(會)每年召集一次”。第二次全蘇大會通過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也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對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負責,應向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作工作報告”“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每兩年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召集一次”。
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1932年在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定的紀念活動中就有“11月6日,各縣召集選民大會,由各區(qū)鄉(xiāng)政府代表中央向選民作一年的工作報告”這一項。該報告書在次日出版的《紅色中華》上公開發(fā)表,其首先介紹了一年來的政治情況及其發(fā)展,接著報告中央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采取的行政方針與實施情形,包括執(zhí)行土地法、勞動法、經濟政策、優(yōu)待紅軍條例、財政條例,以及肅反工作、教育工作、交通運輸、合作社工作等,還總結了施政的初步經驗,最后講到中央政府對于全國地方蘇維埃政府工作的指導關系,向全體選民發(fā)出戰(zhàn)斗號召。顯然,這是在當年因戰(zhàn)爭原因未能如期召開全蘇大會情況下,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報告工作的變通形式。
預計于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兩周年之際召開的第二次全蘇大會,因各地選舉未能如期結束而延期至1934年1月22日在瑞金沙洲壩開幕。毛澤東代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這是黨領導下的中央政府首次向代表報告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此前,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已責令人民委員會收集一切必要材料,準備向大會報告兩年以來的工作。為準備報告材料,毛澤東還率隊前往興國長岡、上杭才溪兩地,調研基層政權建設及行政情況,既總結成功經驗,又找出存在問題。大會前夕,他還不時地找已到瑞金的各地代表了解實際工作與設想。這為豐富報告內容、尤其使之更接地氣,打下良好基礎。
1月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毛澤東向大會作了4萬余字的報告,分析指出中國與世界革命發(fā)展的形勢,總結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以來蘇維埃運動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經驗,提出當前的具體戰(zhàn)斗任務。這樣的文本結構,幾乎成為后來政府工作報告的通例,證明其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毛澤東的報告由次日出版的《紅色中華·第二次全蘇大會特刊》第3期用11個半版的篇幅公開發(fā)表,以供大會代表和廣大蘇區(qū)讀者及時了解。大會代表分組對報告進行了充分討論,毛澤東在27日作的《關于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報告的結論》中對討論情況作了歸納。他在結論第一部分中,首先肯定到會代表對其報告的討論,然后指出討論中流露出來的一些不對的或模糊的認識,予以糾正。例如,他對蘇區(qū)男女適婚年齡的爭論表示:“為了種族的與階級的利益,結婚年齡不應低于男子20(歲)女18(歲)以下,應該明白早婚是有極大害處的。同志們!要耐煩一下子呵!”這樣的結論,入情入理,有益有趣。
結論第二部分是重點,著重講了代表們在討論中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關于群眾生活問題,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透徹分析了群眾生活同革命戰(zhàn)爭的關系,指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為此就必須注意并解決群眾的一切實際生活問題,使蘇維埃真正成為群眾生活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群眾才會真正圍繞在蘇維埃周圍,予以熱烈擁護。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工作方法問題,就如要過河須解決橋或船的問題一樣。毛澤東告誡大家,一切工作,如果僅僅提出任務而不注意實行時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工作方法,什么任務也不能實現(xiàn)。他如此提出并解答當時易被忽視而又急待解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又因其深刻的哲理性,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題為《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滿懷深情地說:“要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碧K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從瑞金孕育、形成并臻于完善,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源頭。在這件事上,毛澤東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關于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完全秉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注重把這項建設與各種實際斗爭緊密結合,堅持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因而得到蘇區(qū)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認同與擁護,在蘇區(qū)政權建設史上留下光輝一頁,并且給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以深遠影響。回顧毛澤東對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重大貢獻,必將加深我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指示的理解,從而自覺貫徹執(zhí)行之。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