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勇,李裕清
(興寧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興寧 514500)
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藥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廣泛應用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上,尤其是針對于在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手術的術后,需要長期的服用,而在臨床中,對于應用阿司匹林的研究上,會引起患者的胃腸黏膜受損[1],使患者出現(xiàn)出血或是胃潰瘍、穿孔的現(xiàn)象,即使應用最低劑量的阿司匹林也會對胃腸黏膜有反應,增加出現(xiàn)HP風險,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不良的影響[2]。為改善此現(xiàn)象,臨床多應用奧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聯(lián)合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治療,改善胃腸黏膜受損[3-4],具有不良反應少的優(yōu)勢,所以,本文就針對埃索美拉唑與艾普拉唑應用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損傷的效果進行探討,具體內(nèi)容如下。
對我院收治的96例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損傷患者進行探討,病例選取的時間為2020年3月—2021年2月,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2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31歲,中位年齡(49.52±2.63)歲,慢性胃炎18例,胃潰瘍14例,十二指腸潰瘍5例,混合性潰瘍6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24例,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30歲,中位年齡(48.72±2.15)歲,慢性胃炎20例,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8例,混合性潰瘍8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顯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相關的資料相對較為完整者;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者;由于服用阿司匹林后,所導致胃腸黏膜損傷嚴重者;精神障礙者;哺乳期婦女。
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0.1g,對照組治療:艾普拉唑(國藥準字H20070256,生產(chǎn)廠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每日1次,每次10mg,研究組治療:埃索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46380,生產(chǎn)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埃索美拉唑每日1次,每次20mg,治療1個月。
比較兩組在接受治療后的HP根治情況,一個月后復查胃鏡,檢查患者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療效按照痊愈,好轉(zhuǎn)和無效表達,得出好轉(zhuǎn)率。痊愈: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黏膜安全愈合;好轉(zhuǎn):癥狀改善,胃鏡下胃黏膜未見活動性潰瘍;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比較兩組PGⅠ、PGⅡ、促胃液素17水平。不良反應,包括惡心、腹痛、腹脹、反酸、嘔血等。
運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此次臨床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n%)的形式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達,用t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6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分析
研究組HP根治42例(87.50%),對照組HP根治30例(62.50%),χ2=8.000,P=0.00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33%)低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PGⅠ、PGⅡ、促胃液素17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G、促胃液素17水平分析
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有鎮(zhèn)痛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雖然能夠預防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但患者長期服用該藥物還是會誘發(fā)出現(xiàn)相關的并發(fā)癥,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在長期的服用此藥物后,則會引起出現(xiàn)相關的胃腸黏膜的損傷,嚴重者將誘發(fā)胃腸道潰瘍和穿孔等相關的并發(fā)癥,對于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影響較大,將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5-6]。PG的來源于胃,是胃蛋白酶的前體,主要作用是能夠分泌PGⅠ、PGⅡ免疫活性物質(zhì),而檢測血清PG能夠良好反映出胃腸黏膜的狀態(tài)和功能,促胃液素能夠直接刺激壁細胞并分泌大量胃酸[7-8],對胃腸道黏膜受損所產(chǎn)生的影響較為嚴重。
近幾年,由于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出現(xiàn)明顯增高趨勢。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會對于胃黏膜產(chǎn)生持續(xù)刺激,進而造成消化道黏膜損傷[9-10],雖然目前在制作阿司匹林的工藝上已經(jīng)較早期獲得了較大的改進,但消化道黏膜損傷不可避免。目前胃黏膜受損通常應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10-11],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達到防止消化道損傷的目的。傳統(tǒng)應用艾普拉唑單獨治療,生物利用度較高,研究組治療使用的埃索美拉唑,屬于艾普拉唑的異構體之一,對肝臟的首過效應低,血藥濃度高[12-13],可持久抑制胃酸分泌。
艾普拉唑能夠抑制胃酸分泌,但是還會影響依賴在胃內(nèi)PH值吸收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所以在聯(lián)合使用其他的藥物治療時,需要調(diào)整藥物的劑量,以免出現(xiàn)不良反應。
埃索美拉唑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藥物,其對于胃酸的抑制作更顯著,藥物作用于機體的時間更長,因此機體內(nèi)的血藥濃度高,可以與胃黏膜壁細胞的蛋白酶結合[14-15],阻止胃酸進一步損害胃腸內(nèi)膜,修復受損的胃腸黏膜,治療效果顯著。臨床在應用埃索美拉唑時,需要注意,若出現(xiàn)了身體上的相關任何報警的相關癥狀,如在非有意識的情況之下,出現(xiàn)了體重減輕[16],吞咽困難或是嘔血等,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再應用本品治療。長期使用本品時需要注意自我監(jiān)測,告知患者若臨床癥狀有所改變,則需要及時聯(lián)系醫(yī)生,若患者伴有罕見遺傳疾病,若糖耐受不良,則不能服用本藥物。若患者為輕中度腎功能損害[17]無需調(diào)整劑量[18],若嚴重,則慎重用藥;若有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在原則上不能超過20mg的每天最高服用的劑量。埃索美拉唑的臨床常見不良反應表現(xiàn)為:偶爾視力模糊,皮膚和皮下組織存在皮炎、皮疹或是蕁麻疹等癥狀,常見腹痛、便秘和腹瀉等。埃索美拉唑應用在71~80歲的老年患者中,代謝物顯著變化,應用輕中度肝功能損害,代謝會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分析原因考慮與血清胃泌素升高存在相關性。為此,長期應用時,抑制泌酸后反應理想。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PGⅠ、PGⅡ、促胃液素17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62.5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33%)低于對照組(33.33%),研究組HP根治率87.50%,優(yōu)于對照組(62.50%),由此可見,埃索美拉唑治療效果優(yōu)于艾普拉唑,能夠有效降低血清PG與促胃液素的水平。
綜上所述,對阿司匹林相關性胃腸黏膜損傷患者應用埃索美拉唑治療的效果高于艾普拉唑,艾普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均屬PPI類藥物,均具有可以減少胃酸分泌、控制和預防消化道黏膜損傷。但是埃索美拉唑的不良反應低于艾普拉唑,且具有促進胃液素水平,降低血清PG水平,修復受損黏膜的顯著作用,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