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近日,莫言開通公眾號,說要“向年輕人學習”,這成為一個刷屏級的新聞。作家與讀者跨越時空的溝通,彌足珍貴;然而讀者與作家真正的走近,還是需要靜下心讀他的作品,讀他的人。
糊著舊報紙的婚房
因為一個特殊的機緣,我得以在2017年冬隨莫言回了一次故鄉(xiāng)。
所謂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在小說里是一片磅礴原始而又蒼茫的土地。但在現(xiàn)實中,卻是那么小小的一點。我遂感慨,童年的空間感就是如此,你直到長大了,才知道那片土地有多么小。更小的是那爿低矮的老屋,說是五間草房,其實總的面積也不過二三十平方米,西頭兩間是當年他父母親住的,一盤土炕占了一間,另一間是貯藏室,放糧食和農具的地方,一架他母親用的紡車還蹲在那里。中間一間是門廳,其實也是灶屋,貼地盤著一個鍋臺,幾個人進來就站不下了。東面的,就是莫言的婚房了,當年他娶媳婦、生女兒都是在這里。墻上糊著一層舊報紙,算是唯一不一樣的“裝修”,一副相框,里面嵌了許多張老照片,其中引我注意的一張是莫言戎裝持槍的樣子,很是威武。相框下擺著幾個小件物品,其中一個是一只喝水的軍用瓷缸子,似乎油漆還是完整的。
這便是他昔年的全部家當。無法想象這就是昨天,這個家庭曾經歷的清寒與貧乏,但就是在這里,誕生了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詭奇想象,凝成了那些有生命的文字。
這就是故鄉(xiāng),比魯迅的那個要簡陋數(shù)倍,但同樣是出發(fā)且歸來的地方。它才是莫言魂牽夢繞的。跟著他回來一趟,才會有貼近的這種感覺。
被鄉(xiāng)愁大雪遮擋的“少年”
幾年來屢有朋友托我捎話,讓我勸莫言到國外住住,可以躲一躲國內的熱鬧,少些世俗的活動與勞累的應酬。我甚至冒失地建議,干脆在巴黎買一所房子,當一個真正的“國際化作家”。但這些都被他一笑置之。盡管他也不愿被俗事所困,但他說,不懂外語去了國外便很無趣,也很難適應人家的環(huán)境。這是他的回答。我有些不以為然,心想,只要他愿意,這些其實都不是問題。
但這才發(fā)現(xiàn),他說那些也都是敷衍之辭,而真正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他無法長時間地離開他的土地。因為他的靈感很少來自別處,而總是出于那片狹小的、在地球上很難查找,但在他的精神與藝術世界里卻無比廣大的土地。
從奔流澎湃到靜水流深
很顯然,莫言開啟了新一輪的“故鄉(xiāng)故事”模式。之前,他也一直在講“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故事,但那個是寓言化了的歷史烏托邦,是他所理解的世界的空間隱喻。
但在最近的作品中,他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回鄉(xiāng)者的見聞”,一個不斷返鄉(xiāng)還家的人的親歷,一個“在場者”參與或講述的故事。換句話說,“莫言”人始終在,語境卻因此而實感化了,這是一個大變化。雖然他會故意把“紅高粱”換成“黃玉米”,會賣些關子,設些迷障,但那個實實在在的故鄉(xiāng),卻是什么也掩飾不住的。
顯然,莫言不再把故鄉(xiāng)作概念化的處理,雖然還是有很多寓言性的意圖在其中。這是我認為他依然真正屬于故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土地形成了血肉關系的一個原因。在莫言這里,故鄉(xiāng)是生動的,原生態(tài)的,恩怨交疊和愛恨糾纏的,無所謂悲喜好壞的。
比之年輕時的奔流澎湃,現(xiàn)在的莫言或許是靜水流深,故鄉(xiāng)依然是他靈感的溫床。我讀出了幾分屈原和杜甫,也讀出了幾分陶淵明和李白,當然,都是下降到塵土、接上了地氣的他們。我終于知道,莫言為什么總是喜歡回到老家去寫作,這與現(xiàn)代作家?guī)缀跏潜车蓝Y。魯迅選擇了離去,沈從文選擇了遙想,而他卻選擇了歸來,雖然他們所批評的、所切膚疼痛的東西是這樣的一致。
我知道,他只是不斷地歸來,還不是——也可能永遠不會——成為另一個陶淵明。但我確乎看到了一個出發(fā)的現(xiàn)代主義的莫言,也看到了一個歸來的親近田園的莫言,他不再一味地“現(xiàn)代”,但卻更為豐滿。
(常朔摘自新民網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