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瓊
兒童自閉癥為兒童常見疾病,在臨床又被稱為孤獨癥。常發(fā)生在3歲以前以男童常見,以不同程度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行為方式、狹隘的興趣、社會交往能力缺陷等作為臨床表現[1],且有3/4患兒存在精神發(fā)育遲滯現象,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且增加家庭經濟負擔,而由于自閉癥存在異常行為、病因復雜等特點,導致臨床尚無明確治療機制。研究發(fā)現,自閉癥兒童通常存在行為狀態(tài)的改變,體現刻板和重復的行為,而電針作為中醫(yī)常見外治療法,具有安全、刺激量大等優(yōu)點,能夠使疾病的治療效果得以提高[2]。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討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兒童自閉癥的效果,為其應用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70例自閉癥患兒作為試驗對象,分為2組,每組35例,研究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觀察組年齡5~11歲,平均年齡(8.02±2.52)歲;其中男20例,女15例;病程4~8年,平均病程(6.11±1.03)年。對照組年齡6~11歲,平均年齡(8.89±2.78)歲;其中男21例,女14例;病程5~8年,平均病程(6.56±1.32)年。2組性別、年齡等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研究前,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在12歲以內;③治療時間在4個月以上。排除標準:①存在重度以上智力障礙;②伴有先天性遺傳代謝疾?。虎壑委熝ㄎ痪植看嬖谑中g瘢痕、皮膚潰爛;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⑤存在兒童抑郁癥。
1.3 脫落與剔除標準①受試者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②誤入研究者;③未按照計劃執(zhí)行治療方案。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康復訓練:包括語言方面的練習,如語言輔助表達、溝通系統(tǒng)運用、理解發(fā)展學習、呼吸與發(fā)聲等;感覺統(tǒng)合訓練,即用游戲或器具吸引患兒注意,使其能夠自主參與訓練,形成良性互動。上述訓練均每周5 d、每天2~3次。觀察組采用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①電針治療:針刺穴位包括神門穴、百會穴,選擇醫(yī)用酒精消毒毫針(規(guī)格為0.30×25 mm),將針體與皮膚呈15°,刺入帽狀腱膜下,深度為10~15 mm,采用捻轉方式,時間在10~20 s、留針半小時,每日治療1次、每周6次。②康復訓練:由專人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認知教育、言語訓練、感覺訓練、個體化訓練,多感官訓練等,并結合每位患兒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訓練方式,每日1次、每周訓練6次。③感統(tǒng)訓練:首先需對患兒出現的癥狀類型進行明確,并根據其不同癥狀實施針對性訓練,比如:若患兒害怕觸摸,應指導患兒進行觸覺訓練,給予其平衡觸覺板或按摩球,使患兒觸摸頻次得以增加,使其能夠感受觸摸感覺,緩解對觸摸的恐懼感;若患兒害怕陌生人、膽小,應糾正其對生活行為的錯誤認知;對于存在語言發(fā)育遲緩、身體缺乏靈敏度、多動癥患兒,應組織患兒采用羊角球、平衡臺、跳床、滑梯進行游戲,使患兒在游戲中鍛煉自身機體靈敏度,并對其注意力不集中情況進行糾正。感統(tǒng)訓練每周5 d、每次1 h。2組均治療12周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對2組兒童自閉癥評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Scale,ABC)、自閉癥治療評定量表(Autism Treatment Assessment Scale,ATEC)進行評估。在治療期間,評估臨床療效,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是指患兒治療后,CRAS得分降低大于10分;有效是指治療后,CRAS總分降低5~10分;無效是指治療后,CRAS降低在5分以內??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ABC共包含57個條目、5個維度(生活自理、語言、交往、感覺、軀體運動),臨界值為62分,得分越高、則提示兒童自閉癥狀程度越嚴重。
2.1 2組患兒CARS和ATEC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各項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ARS和ATEC評分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下降趨勢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CARS和ATEC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兒ABC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AB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ABC評分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ABC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2.4 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自閉癥為常見小兒疾病,是導致兒童功能殘障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流障礙、重復刻板行為等作為臨床表現,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對癥康復訓練為主[3],雖然能夠使患兒癥狀得以緩解,但治療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中醫(yī)學中通常根據自閉癥的癥狀將其歸于“呆病”“無慧”“語遲”等范疇內,該疾病通常發(fā)生在嬰幼兒、新生兒、胎兒期[4],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存在密切聯系。而中醫(yī)在自閉癥的治療中能夠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特別是針刺療法,將其運用在兒童自閉癥中療效顯著。從中醫(yī)角度分析,神庭為督脈,能夠凝神寧腦;百會位于顳頂,與人體大腦存在密切關聯性[5]。通過針刺上述穴位,能夠使腦缺血再灌注認知功能得到改善。神門作為心經之原穴,為治療神志病和心病的重要穴位,通過針刺神門穴,能夠對神經遞質產生調控作用,且促使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分泌,抑制細胞凋亡,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tǒng)具有調節(jié)作用[6],以達到改善腦功能目的。而康復訓練能夠對腦部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進行刺激,從而調動視覺功能,促使神經側支循環(huán)、神經軸突突觸聯系。而感覺統(tǒng)合訓練為學習的基礎,不僅是生理訓練,同時使訓練患兒能獲得熟練感,使其自控力及自信心得以增強。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CARS和ATEC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上述指標通常用于評估兒童社交溝通能力和注意力、自閉程度,通過以上結果可見,觀察組運用聯合治療后,上述指標評分均明顯下降,提示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能夠使兒童的行為狀態(tài)得到改善,并且能夠減輕患兒自閉程度[7,8],使治療效果得以提高;此外,ABC量表主要用于評估兒童自閉癥治療情況,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激活人體腦部肢體對應運動皮層中M1區(qū),從而促使康復訓練信息能夠傳輸至腦內,使突觸數量得以增加,能有效促進兒童認知功能、行為、語言的恢復;從治療效果角度分析,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不僅能夠改善兒童的行為狀態(tài),且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且本次結果也證實了該觀點。從2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中發(fā)現,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聯合治療效果比傳統(tǒng)康復訓練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水平,改善疾病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兒童自閉癥而言,給予其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效果尤為顯著,且能促進行為狀態(tài)的改善,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