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簡稱慢阻肺,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頻繁的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致殘或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慢阻肺治療中,除了控制臨床癥狀外,如何減少急性加重、縮短每次急性加重時間及降低急性加重嚴重程度是延緩慢阻肺患者病情進展甚則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經(jīng)過西醫(yī)規(guī)范的綜合治療,雖可改善臨床癥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仍有部分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反復急性加重。研究表明,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yī)中藥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上具有優(yōu)勢[1]。筆者基于氣虛痰阻夾瘀的理論,應用六君丹參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廈門市中醫(yī)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采用簡單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8例。其中治療組中男性41例,女性7例;年齡51~82歲,平均(66.01±1.32)歲。對照組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齡53~81歲,平均(65.31±2.12)歲。2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的診斷標準和病情判斷標準制定。
1.2.2 中醫(yī)證候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分會肺系病專業(yè)委員會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診療指南(2011版)》[3]制定的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制定。辨證分型屬于肺脾氣虛證者。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證候標準;肺功能分級在Ⅱ~Ⅳ級;年齡40~85歲。排除標準:合并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間質(zhì)纖維化等原發(fā)肺部疾病者;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原發(fā)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和觀察者;中醫(yī)辨證分型不屬于肺脾氣虛證者。
1.4 治療方法2組均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有吸煙者戒煙;呼吸功能鍛煉;噻托溴銨18 μg,1次/d,吸入;福莫特羅12 μg,2次/d,吸入;符合家庭氧療指征者給予長期家庭氧療等。治療組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六君丹參方口服。處方如下:姜半夏10 g,陳皮10 g,黨參10 g,茯苓15 g,炒白術10 g,黃芪20 g,沉香3 g,丹參15 g,炙甘草6 g。每日1劑,加水500 ml,煎成200 ml藥液,共2遍,混勻分2次,早晚各半口服,治療24周。
1.5 觀察指標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顯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減少<30%。中醫(yī)證候包括咳嗽、咳痰、喘息、氣短、自汗、易感冒、神疲體倦、納食異常、大便異常等癥狀計分,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癥狀輕微、2分表示癥狀稍重、3分表示癥狀嚴重。肺功能指標:觀察2組治療前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CAT 評分:使用CAT表對患者病情進行5級評分。此表由患者自行填寫,評估內(nèi)容有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睡眠、精力、日?;顒拥?8 項,評估的分數(shù)越低代表患者病情越輕。隨訪:治療結束后隨訪1年,觀察患者急性加重次數(shù)、首次急性加重時間、每次急性加重間隔時間、每次急性加重持續(xù)時間。
2.1 療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肺功能治療后2組肺功能指標 FEV1、FEV1/FVC指標均有所改善,但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肺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例,
2.3 不同時段CAT評分治療8周、24周、72周后2組患者CAT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CAT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例,
2.4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均有所下降,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5 隨訪結果治療結束后隨訪1年,治療組1年內(nèi)急性加重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首次急性加重時間晚于對照組,每次急性加重間隔時間長于對照組,而每次急性加重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隨訪結果比較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調(diào)查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是8.6%,40歲以上人群則高達13.7%[5]。慢阻肺患者反復的急性加重是其住院的主要原因,與病死率有著重要關系[6]。其主要的管理目標是減輕當前癥狀如緩解呼吸道癥狀,改善運動耐量和健康狀況,以及降低末來風險,如防止疾病進展,防治急性加重及減少病死率等[7]。目前,慢阻肺穩(wěn)定期的治療可選擇的手段較多,且在不斷完善中,但仍沒有可以完全逆轉(zhuǎn)肺功能下降或阻斷慢阻肺病情進展的手段,且頻繁的急性加重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中西醫(yī)結合干預,或許能更好地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癥狀及降低未來風險。
在中醫(yī)學中并沒有慢阻肺病名,根據(jù)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當屬中醫(yī)學的“咳嗽”“喘證”“肺脹”范疇?!额愖C治裁》言:“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本病的整個病程進展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病機基礎本虛標實。以肺脾腎三臟虧虛為本,以痰濁、血瘀等為標。現(xiàn)代學者也認為:氣虛痰濁內(nèi)阻,兼有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學基礎[8,9]。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表衛(wèi)外。邪從口鼻及皮毛而入,當首先犯肺,導致肺氣不利,宣降失司,聚津成痰,故見咳嗽咳痰。升降失常則發(fā)為喘。久病則肺氣虧虛,主氣功能失常。脾為肺之母,肺病日久,子盜母氣,肺病及脾,致脾氣虧虛。脾主運化,主四肢肌肉,脾氣虧虛則四肢肌肉失于濡養(yǎng),日久出現(xiàn)倦怠乏力,運動耐力下降。肺為氣之主,腎為之根,肺病傷腎,腎氣虧虛而不納氣,攝納無權,故見氣短不續(xù),動則喘甚。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形成瘀血。筆者認為,雖肺脾腎三臟虧虛為本病發(fā)病的根本,病初在肺,但在臨床上尚無單純補益肺氣的藥物,常用的補益肺氣的遣方用藥亦是從補脾入手,從而補肺。腎為先天之本,雖臨床上有補腎用藥,但對于慢阻肺而言,在臨床中單純補腎來治療亦難奏效。因此,在本病治療中,筆者常從中焦脾胃入手,健脾益氣,補益肺腎,兼以活血為法。脾胃功能健運,氣血生化有源,營養(yǎng)肢體肌肉,故倦怠乏力之癥緩,運動耐力回升。健脾益氣,培土生金,達到補肺之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資助,相互促進。通過健脾,達到補腎之功效。正氣旺盛,可以抵御外邪侵襲,故可減少慢阻肺患者感邪而致急性加重。同時,急性加重時,正氣旺盛,奮起抗邪,可縮短急性加重期病程。故筆者選擇加味六味子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方中以黨參、茯苓、炒白術、黃芪健脾益氣,脾氣旺盛,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達到補益肺腎之功效;姜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沉香溫腎納氣,降逆平喘。丹參活血祛瘀;炙甘草止咳化痰兼以補脾益氣,與陳皮合用可行氣燥濕,強化其祛痰之功效,同時尚可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益氣、補肺納氣、化痰祛瘀之功能。
關于六君子湯治療慢阻肺穩(wěn)定期此前已有相關文獻報道[10-12],但是觀察指標主要集中在臨床療效、肺功能變化以及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變化等,對遠期預后如未來風險影響方面的研究尚鮮見文獻報道。且觀察時間通常較短,多在8~12周,對于慢病而言觀察的時間相對較短。本研究應用六君丹參方治療慢阻肺穩(wěn)定期,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治療,2組患者在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肺功能及活動耐量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療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預防急性加重方面,治療組的1年內(nèi)急性加重次數(shù)明顯少于觀照組,首次急性加重時間、每次急性加重間隔時間均長于對照組,而每次急性加重持續(xù)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六君丹參方除了能夠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肺功能及提高運動耐量外,從遠期來看,還可以減少急性加重及減輕急性加重的程度,從而降低未來風險,降低病死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