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琦 唐曉榮 吳九菊 田密 張金梅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增多和兒童青少年學業(yè)的加重,近視在青少年中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徐喜卿等[1]調查顯示,我國大陸地區(qū)小學生近視患病率為21.8%~31.7%;董彥會等[2]對我國2005—2014年7~18歲的漢族兒童青少年進行了近視調查顯示,我國2005~2014年7~18歲漢族兒童和青少年整體的近視檢出率在逐年增加,增速相對較緩慢,但顯示7~18歲學生近視增長速度峰值年齡不斷提前;包力等[3]對我國2012—2017年近視兒童青少年度數增長情況進行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平均增長度數在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對我國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篩查、近視預防和健康指導應該從較小年齡開始。嚴重的視力異常,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兒童視物模糊,視網膜變性,進而影響日常學習和生活,還會導致兒童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影響身心整體健康發(fā)展[4]。為了解我市學齡前兒童近視情況,本研究對學齡前兒童開展了一次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我市學齡前兒童近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預防近視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某市20所幼兒園中的5642例學齡前兒童為調查對象,其中男3135例,女2507例;3~4歲1879例,4~5歲1950例,5~6歲1813例;農村人口2064例,城鎮(zhèn)人口3578例。本次研究入選兒童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視力檢查:由專業(yè)醫(yī)師使用手持自動驗光儀對兒童依次進行屈光檢查,對可疑近視和屈光度≤+2.00 D的學齡前兒童指導家屬回家后使用1%的阿托品眼膏涂抹雙眼,時間為3 d,然后由專業(yè)人員使用帶狀檢影鏡進行視網膜檢影。
(2)問卷調查:由專人對兩組兒童家屬進行封閉式調查,調查患兒不良用眼習慣的種類和每日不良用眼時間。不良用眼習慣包括連續(xù)近距離用眼、瞇眼視物、用手揉眼睛、連續(xù)看電子產品>30 min、躺著看電子產品、關燈看電子產品、居室照明不足等[5]。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642例學齡前兒童中,篩查出120例近視兒童,檢出率為2.13%。不同性別比較近視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年齡增加,檢出率升高,見表1。不同居住地比較,兒童近視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學齡前兒童不同年齡及性別近視情況
表2 學齡前兒童不同地區(qū)近視情況
單因素分析,不同性別和居住地的兒童近視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近親近視史、不良用眼習慣種類和每日不良用眼時間的兒童近視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學齡前兒童近視的單因素分析
以兒童是否近視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近親近視史、不良用眼習慣種類≥5種和每日不練用眼時間≥4 h均是學齡前兒童近視的獨立性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學齡前兒童近視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兒童青少年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兒童青少年近視眼在社會中發(fā)病率不斷提高 ,發(fā)病后近視的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學齡前兒童,通常指年齡在3~6歲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兒童在學齡前階段是眼球和視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該時期兒童的屈光狀態(tài)和之前有所不同,大多學齡前兒童的眼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向近視的方向漂移。在生活中,近視主要是因為雙眼長時間的近距離操作,眼部肌肉長時間無法放松,眼部疲勞感增加而導致的,因此對青少年兒童近視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近距離接觸事物開始[6]。
本次調查顯示,我市20所幼兒園中的5642例學齡前兒童近視的發(fā)生率為2.13%,這一結果低于吳海霞等[7]調查的南京市的結果,具體差異可能是由于地區(qū)局限性和調查人群的的覆蓋面不同而導致的。在調查結果中顯示,3~4歲組患病率為1.17%,4~5歲組患病率為2.15%,5~6歲組患病率為3.08%,這一結果提示學齡前兒童近視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提高,這一結論與沈小秋[8]的相關研究結論一致。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齡前兒童的用眼頻率不斷增多,用眼的損耗也在增加。
目前國內外對兒童青少年近視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大多也是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相關因素的分析。諸多學者一致認為,兒童青少年的近視主要是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雙重影響所導致的。本次研究發(fā)現,近視組學齡前兒童近親高度近視史存在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在陳欣華等[9]的相關研究中也得以證實,臨床中已經發(fā)現的遺傳模式包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顯性遺傳和X染色體隱性遺傳,其中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與與性別無關,父母一方高度近視,子女患病率約為50%,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為隔代遺傳,兒童父母表型正常,但是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遺傳幾率與性別無關;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女性患病率和致病基因攜帶率遠高于男性,X染色體連鎖顯性遺傳同樣女性發(fā)病高于男性,同時有連續(xù)和垂直的傳代史,此外,臨床中還存在多因子遺傳的可能性[10]。本次研究發(fā)現,不良用眼習慣種類≥5種和每日不良用眼時間≥4 h也是學齡前兒童近視的獨立性影響因素,學齡前兒童近視同樣是由眼睛長時間近距離活動所引發(fā)的,但是僅僅這一個問題難以形成近視[11]。兒童在過早的時間就會接觸到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過的使用電子產品會導致兒童視力損害,在玩電子產品期間長期固定姿勢還會影響身體發(fā)育,睡前玩電子產品還會導致兒童難以建立穩(wěn)定的睡眠規(guī)律,導致兒童睡眠減少,質量下降[12]。因此,家長應該合理控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避免兒童過度依賴電子產品,指導兒童在使用電子產品和看書、玩玩具的過程中,每隔半個小時就應該休息20 min,休息時應該帶領兒童進行戶外活動,遠眺,或指導兒童進行眼保健操,家長還應該定期帶兒童節(jié)進行視力檢查[13]。此外學校也應該在兒童學習過程中積極糾正用眼不良習慣,社區(qū)也應該加強對家屬和兒童的用眼保健知識宣教,在發(fā)現兒童近視后,應該聽從醫(yī)師建議,盡早進行干預[14]。在學齡前兒童飲食中,家長應指導和督促兒童多食用蛋、奶、魚、肉、乳制品等富含各種優(yōu)質蛋白質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粗糧,做到膳食均衡,促進兒童眼睛健康發(fā)育[15]。
綜上所述,我市學齡前兒童近視發(fā)生率高,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學齡前兒童患近視與近親近視史、不良用眼習慣多和時間長等因素有很大關系,因此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對兒童視力高度重視,定期對兒童進行進行視力檢查,同時采取多種手段從多方面來加強健康宣教,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綜合防治,以保護兒童視力健康,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