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紅生
來到浙江麗水的古堰畫鄉(xiāng),才知道是隔著甌江相望的兩個古村落:一個是堰頭村的古堰,一個是大港頭村的畫鄉(xiāng)。
南岸的畫鄉(xiāng)確實與畫有關,因為這里是巴比松油畫基地。村口,一棵古香樟郁郁蔥蔥,亭亭如蓋,樹下聚集了眾多待渡者,其間不乏畫者。
行走在江濱古街,兩旁商鋪林立,多半是兩層木質結構,也有青瓦白墻,古色古香。古村處于甌江中游,因水而興,歷史上一直是周邊貨物集散地,商賈云集。
與其他古村不同的是,這里墻上有恣意揮灑的油畫,時不時還能見到卡通造型,俏皮可愛。隨處可見拿著畫板的寫生者,有老有少。隨意走進一家畫廊,油畫掛滿四壁,錯落有致。這些畫很寫實,筆觸輕松,色彩斑斕明快,油墨香氣中吐露泥土芬芳,使人賞心悅目。即便是經營青瓷的店,里面也掛著字畫。
巴比松畫派是法國19 世紀風景畫派,風格自然寫實。巴比松為法國一個風景優(yōu)美偏僻的小村莊,當時有大批畫家前往此地居住寫生,巴比松畫派由此產生。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國各地的畫家來到麗水寫生創(chuàng)作,畫美麗風景、百姓尋常生活,這種追求真實、表現(xiàn)生活的繪畫創(chuàng)作與法國巴比松畫派異曲同工,形成了“麗水巴比松畫派”,這正是“畫鄉(xiāng)”的由來。
古街一側的商鋪臨水而建,從小巷中穿過,可到達江畔。甌江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面閃閃發(fā)光的鏡子。江面點點風帆鼓起,幾只竹筏悠然前行。一簇簇蘆葦在江灘中搖曳,蘆花似飛雪。江水澄碧,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和悠閑的白云,遠山如黛,綿延不絕。不少畫家和學生正在描繪眼前的景致,神態(tài)中充滿安逸和嫻靜。
千百年來,兩村之間沒有橋,需搭乘船只往返。從古埠頭登上畫舫,江面寬闊平緩?!爸坌斜滩ㄉ希嗽诋嬛杏??!卑殡S著東去的流水,如同畫卷徐徐展開。
下船登岸,渠水從三洞橋下涓涓流淌。這座橋為二墩三孔石平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解決了砂石淤塞渠道的問題。
穿過古老的文昌閣拱形門,即進入堰頭村。讀著文昌閣上“高閣文界齊北斗,中書亮節(jié)映長虹”楹聯(lián),就覺得古村崇文重教、賢人輩出。明代時,葉氏一族從松陽遷居于此,嚴謹治家,勤耕苦讀,宗族科甲不斷,鼎盛時期連出五名進士。
水渠兩岸,參天的古樟樹映入眼簾,樹齡均在千年以上。陽光透過枝葉灑下,勾勒出樹的奇崛姿態(tài),蒼勁挺拔,默默守護著堰渠。有棵古樟樹曾多次遭雷擊火燒,樹干已被劈開,中間被掏空,卻奇跡般生還。枝干上長滿碧翠的苔蘚和蕨草,掩不住滄桑的模樣。
街巷的路是用青石板抑或鵝卵石鋪就,高大的“節(jié)孝流芳”牌坊矗立在路旁。據(jù)說,乾隆年間,葉家的主人英年早逝,年輕的妻子梁氏挑起家庭重擔,培養(yǎng)兒子考取了功名。至嘉慶年間,為了表彰她的賢德,特意下旨建此牌坊。村落還保存二十余處清朝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多為三合或四合式兩層樓天井院落,屋頂是青色的瓦片,檐角上刻著精美的花紋,青石臺階留下舊時光。眼前一座老宅建于道光年間,三合院式,抬梁穿斗,樸素中現(xiàn)出幾分華麗。
駐足一家酒坊,看著一只只酒壇上貼著用毛筆在紅紙上寫的“酒”字,洋溢著喜慶和溫馨。我忍不住嘗一杯古堰陳釀,滿口香醇,回味悠長。這是古法釀酒,代代傳承,綿綿酒香中飄蕩著古樸的風情和陳年的往事。
堰頭村盡頭則是通濟堰,這正是村名的由來。走上廊橋四下眺望,一條拱形大壩橫跨甌江支流松陰溪上,溪水奔涌而下,部分溪水流向通濟古堰。大壩處浪花滾滾,鷗鷺翩翩,山巒蔥蘢疊嶂。一女子系著花布圍腰,撐著竹排,正一篙一篙地劃向對岸,像在藍瑩瑩的絲綢上犁開了一道口子。
時光已過去一千五百余年,修建古堰的詹南二司馬早已不見身影,只留下江邊的雕塑。早在南梁時,朝廷派出詹司馬、南司馬前來治水,他們集民間智慧,成功建起拱形壩截流,成為世界首創(chuàng)。凡欲筑壩,須解決淤沙問題,于是在壩的一側設計了一個閘門,初創(chuàng)了通濟堰。爾后,經過一代又一代先賢與民眾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以引灌為主、儲泄兼?zhèn)?,由干渠、支渠、毛渠三部分組成的竹枝狀水利工程,滋潤著碧湖平原萬畝良田。通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至今仍發(fā)揮作用。
行走在江畔,八百里甌江日夜奔流不息,似一支靈動的畫筆,畫出了迷人的自然風光,畫出了藝術氣息,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