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林 洪方明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寧都 342800)
腦動脈瘤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見于40~60歲人群,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為常見的誘發(fā)因素,顱內動脈壁異常隆起和擴張為主要病理改變[1]。腦動脈瘤出血起病較隱匿,常突發(fā),是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的首要因素。首次發(fā)病時約有50%~70%患者會發(fā)生出血癥狀,如再次出血,病死率高達60%~70%,即便存活也具有較高的病殘率[2]。早診斷腦動脈瘤并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對降低病殘和病死率尤為關鍵。影像學檢查是早期篩查該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利用計算機對骨和軟骨組織的圖像在成像中進行清除,僅保留血管圖像,可清晰顯示血管的圖像,被認為是診斷該病的金標準,但該檢查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可引起血管痙攣,造成栓子脫落,且耗用時間長,需在導管內無菌環(huán)境下進行檢查,費用昂貴。隨著CT 設備及后處理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更新,64 排螺旋CT 血管成像(64-SCTA)技術逐漸成熟,掃描速度快,空間、時間分辨率高,配合后期強大的處理技術,可清晰顯示腦動脈瘤影像學特征,且無創(chuàng)、安全,為疾病診斷提供有效的客觀依據(jù)[3~4]。本研究分析64-SCTA 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91025002)。選取 2020 年 2 月至2022 年5 月寧都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 例疑似腦動脈瘤患者,其中男 38 例,女 24 例;年齡 30~75 歲,平均年齡(50.36±8.74)歲;臨床表現(xiàn):短暫性疑似障礙10 例,劇烈惡心、嘔吐50 例,癲癇2 例;診斷標準:瘤頸顯示不佳,較難測量為Ⅰ級;動脈瘤形態(tài)和其周圍毗鄰的關系顯示欠佳,瘤頸較難精準測量為Ⅱ級;動脈瘤形態(tài)及瘤頸采用多范圍觀察可清晰顯示,且瘤頸寬度測量較易為Ⅲ級。納入標準:無CT、DSA檢查禁忌證;臨床突然發(fā)??;臨床癥狀及體征與顱內動脈瘤患者高度相似;患者了解本研究內容,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多器官功能衰竭;由腦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顱內動脈瘤;合并其他嚴重急慢性疾??;伴有傳染性疾?。话橛芯窦不?,無法配合檢查。
1.2 檢查方法
1.2.1 64-SCTA 檢查 取患者仰臥位,采用GE 公司64 排LightSpeed VCT 掃描儀進行掃描,將頭部固定,設置管電壓120 kV,電流300 mA,掃描層厚0.625 mm,螺距 0.984,視野 200,矩陣 512×512,先進行顱內平掃,范圍從顱頂至顱底5 cm。然后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正中靜脈團注50~60 ml 非離子型對比劑,再注入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注射速率為4~5 ml/s,重建間隔為0.625 mm。CT 圖像經(jīng)減影后傳至Advantege Work 4.5 工作站,由計算機多層面重建技術得出CTA 圖像。
1.2.2 DSA 檢查 采用GE 公司1000mA 數(shù)字減影機檢查,局麻后經(jīng)股動脈穿刺,采用5F 造影導管行頸動脈和椎動脈造影,采集正側位圖像。
1.2.3 圖像處理和分析 由2 名高資歷主治醫(yī)生對64-SCTA、DSA 圖像進行雙盲閱片,結果一致時采納,反之2 名醫(yī)生協(xié)商后統(tǒng)一最終結果。
1.3 觀察指標 (1)以DSA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64-SCTA 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診斷價值,包括靈敏度、特異度,以n表示總例數(shù),a 表示真陽性,b 表示假陽性,c 表示假陰性,d 表示真陰性。敏感度=a/(a+c),特異度=d/(b+d),準確度=(a+d)/n。另分析其一致性。(2)以DSA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64-SCTA 診斷腦動脈瘤部位符合率。(3) 比較64-SCTA 和DSA 檢查測定腦動脈瘤大小及檢查診斷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64-SCTA 與金標準的一致性使用Kappa 檢驗,Kappa 值≥0.75 為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0.74 表示一致性尚,Kappa 值<0.4 為一致性不佳,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SA 檢查結果 62 例疑似腦動脈瘤患者中經(jīng)DSA 檢查顯示58 例確診為腦動脈瘤,且均為單發(fā)。2.2 64-SCTA 診斷效能 64-SCTA 在腦動脈瘤診斷的敏感度為94.83%(55/58)、特異度為75.00%(3/4)、準確度為 90.63%(58/64)。Kappa 檢驗顯示:64-SCTA 與金標準的一致性尚可(K值=0.566,P=0.000)。見表 1。
表1 64-SCTA 在腦動脈瘤中的診斷結果(例)
2.3 64-SCTA 檢查腦動脈瘤部位符合率 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64-SCTA 檢查腦動脈瘤部位符合率(94.83%),與DSA 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64-SCTA 檢查腦動脈瘤部位符合率[例(%)]
2.3 64-SCTA 和 DSA 檢查腦動脈瘤大小比較64-SCTA 和DSA 兩種檢查瘤體短軸、瘤體長軸、瘤頸寬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64-SCTA 和DSA檢查腦動脈瘤大小比較(mm,)
表3 64-SCTA 和DSA檢查腦動脈瘤大小比較(mm,)
檢測方式 n 瘤體短軸 瘤體長軸 瘤頸寬度64-SCTA DSA 55 58 t P 4.12±0.91 4.08±0.94 0.230 0.819 9.04±1.99 8.97±2.05 0.184 0.854 3.11±0.69 3.05±0.71 0.455 0.650
2.4 64 -SCTA 和 DSA 檢查診斷時間比較64-SCTA 檢查診斷時間為(15.84±3.02)min,短于DSA 檢查診斷時間(24.76±1.94)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881,P=0.000)。
腦動脈瘤是局部血管形態(tài)改變而產(chǎn)生的腦血管瘤樣突起,由血流對動脈壁應力損傷所致,起病隱匿,在瘤體未破裂前無明顯癥狀,破裂后表現(xiàn)為SAH,甚至會導致患者直接死亡,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疾病[5~6]。為了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及早發(fā)現(xiàn)病變并進行有效治療尤為關鍵。DSA是臨床公認的診斷腦動脈瘤的金標準,其將DSA 技術、旋轉血管造影及計算機三維處理技術相融合,可精確測量病變部位及瘤體直徑,并對病變部位進行多角度觀察,清晰觀察瘤體與載體動脈之間的關系,且在造影后可予以相應的治療[7~8]。但該檢查具有侵襲性,患者及術者需要被高劑量且長時間的X 射線電離輻射,且部分腦動脈瘤破裂患者不能接受長時間檢查,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T 檢查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創(chuàng)、禁忌證少,因而在臨床上應用度較高。隨著CT 技術的不斷發(fā)展,64-SCTA 相比與傳統(tǒng)CT,掃描速度更快,空間、密度分辨率更高,加之加大后期處理技術,使醫(yī)生能夠更加清楚地判斷病變[9~10]。本研究結果顯示,64-SCTA 在腦動脈瘤診斷的敏感度為94.83%、特異度為75.00%、準確度為90.63%;Kappa 檢驗顯示:64-SCTA 與金標準的一致性尚可(K值=0.566,P=0.000);瘤體部位符合率為94.83%,與DSA 檢查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在腦動脈瘤診斷中應用64-SCTA 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且與DSA 診斷符合率高。與武玉良等[11]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具體原因:64-SCTA 能夠清晰顯示腦血管的三維立體結構,可從不同角度觀察血管內部情況,可真實顯示頸部、動脈瘤體及載瘤動脈立體解剖情況,呈現(xiàn)瘤體形態(tài)、大小及毗鄰關系,清晰顯示腦組織的病變。配合后期處理技術表面遮蓋顯示(SSD),針對SAH 較多者,可去除血腫影的干擾,更好地顯示瘤體形態(tài)。曲面重組(CPR)技術能夠將不在一個平面上的迂曲走形的血管拉至同一個平面,利于更好地對血管走形和變異情況進行觀察[12]。最大密度投影(MIP)可全面顯示迂曲血管,并可對窗位、窗寬進行調節(jié),以對造影劑和鈣化進行鑒別,對顯示病變有一定的幫助,其作用與X 線類似,但與X 相比,對比度更高,可更為準確地反映血管的形態(tài)、走形及血管壁鈣化狀況,顯示各組織密度差異,對瘤體光滑度和血管整體顯示情況具有較高的價值[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64-SCTA 和DSA 兩種檢查瘤體短軸、瘤體長軸、瘤頸寬度及瘤體定位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64-SCTA 可準確定位瘤體位置及大小。64-SCTA后期處理技術容積再現(xiàn)(VR)通過選取一定范圍內病灶組織結構,利用容積掃描數(shù)據(jù),可準確定位瘤體位置,顯示瘤體大小及形態(tài)特點,綜合評價瘤頸、瘤體、載瘤動脈與周圍結構的空間關系。多平面重組(MPR)技術可清晰顯示腦血管之間與血管及動脈瘤之間的關系,通過多方位成像旋轉對動脈瘤的大小、顱底動脈環(huán)的結構、形態(tài)及位置進行觀察,可更加清晰地顯示瘤頸、脈瘤及瘤動脈之間的關系,準確測量瘤頸的長度和動脈瘤的大小,為手術入路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jù)[15~16]。
此外,64-SCTA 檢查診斷時間短于DSA 檢查,說明64-SCTA 檢查診斷時間較短。64-SCTA 通過螺旋掃描方式采集數(shù)據(jù),聯(lián)合對比劑使用,在患者病灶內達到強化峰值時連續(xù)快速掃描,可大大縮短診斷時間。然而64-SCTA 也存在一定的漏診率,本研究結果顯示64-SCTA 檢查中存在3 例漏診,分析原因可能是動脈瘤較小,瘤頸過長,造影過程中,注射對比劑的速度較快,導致短時間內無法填充,致使無法獲得滿意的動脈瘤現(xiàn)行顯影。64-SCTA 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手段,能減少有創(chuàng)手術引起的血栓脫落、斑塊和血管痙攣,與DSA 檢查相比,可避免患者及術者需要被高劑量且長時間的X 射線電離輻射,對術者和患者較友好,且制約因素較少,可廣泛應用于腦動脈瘤診斷中[17]。然而64-SCTA 檢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該技術手段對操作者經(jīng)驗要求較高,掃描過程中對比劑的劑量與流速及掃描參數(shù)的設置均可對圖像質量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且與DSA 相比,其無法顯示腦動脈瘤血管瘤情況,無法直接判斷優(yōu)勢動脈供血情況和血流走向,對細小血管顯示率較低,不利于術中對細小血管的保護。
綜上所述,64-SCTA 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快捷等優(yōu)點,可準確定位瘤體位置,清晰顯示瘤體大小、形態(tài)及其與周圍組織的三維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