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夏,張保勝到北大朗潤園看望恩師季羨林。季老知道張保勝在梵文方面下過功夫,便拿出一本《永樂大鐘銘文真跡》,問他有沒有興趣研究上面的梵文。倘若能成功解讀,揭開這座有近600年歷史的佛鐘的奧秘,不僅是學術上的一大成果,對弘揚中華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對這項研究沒有把握,但季老的詢問對于張保勝來說,無疑是一份信任、一種期待。張保勝欣然同意愿意試一試。
接受任務后,張保勝廢寢忘食地考證、解讀。季羨林也多次打電話詢問研究進展,在給予鼓勵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給張保勝,對張保勝幫助很大。
幾個月后,張保勝的研究初見成效。2001年11月19日,張保勝在大鐘寺現(xiàn)場講解梵字銘文,吸引了不少媒體和觀眾。那天,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但90歲高齡的季羨林也來到現(xiàn)場,認真聆聽張保勝的講解。由于擔心季老受涼生病,工作人員幾次請季老退場,但季羨林拒絕了。他在寒風中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直到張保勝講解結束才離去。
那時,季羨林已抱恙在身,又經(jīng)寒風一吹,回去后更感不適,沒過多久,就被送進了醫(yī)院重癥病房。有弟子埋怨季老不該在那里挨凍兩個多小時,季羨林說:“張保勝講的有些新東西,我還不了解,有必要聽聽。”大家都知道,他堅持在寒風中坐了兩個多小時,是以自己無聲的舉動,來表達對張保勝的學術研究的鼓勵和支持。(摘自《演講與口才》 江東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