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國
深秋的閩南大地,依舊有些燥熱,看那遍野花團錦簇、綠樹蔥蘢和蟬鳴鳥啾的景象,似是時令真不愿意步入晚秋。
國慶節(jié)期間,在朋友的盛情邀請下,我來到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橋鎮(zhèn)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參觀。下午的太陽有點兒炙熱,傾瀉的陽光照射在古民居那紅磚上,如涂抹上一層金光,熠熠生輝;就連那墻體基座的青石、地面上的石條板和屋頂上的黛瓦,也改變了顏色,幻化出斑斕色彩,流光溢彩。古民居建筑群越發(fā)莊重安詳,神秘深邃。
據(jù)導游介紹,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由清代旅居菲律賓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所建,從清同治六年(1867)始建,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竣工,前后經(jīng)歷四十四年。蔡氏父子當年皆為菲律賓華僑富商,蔡啟昌于清同治四年(1865)回到漳里村,開始興建豪宅;其子蔡資深繼承父業(yè),秉承“久遠之業(yè),商不如農(nóng)”,廣購荒地,動員子侄參與,組織族人墾殖,逐步把建筑群不斷擴大。許多建筑材料來自菲律賓,可見當時蔡氏家族的名望、實力和雄心。獨領(lǐng)風騷,蔡氏家族在擴建豪宅的同時,不忘熱心公益事業(yè),慷慨捐資興學,濟貧賑災。光緒三十一年(1905),蔡資深受朝廷誥封資政大夫,其妻封為二品夫人。
古民居建筑群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像一把琵琶—一頭兒大一頭兒小。據(jù)民間傳說,該建筑群的選址地點是一個九天仙女掉琵琶處。傳說是美麗的,但當年蔡氏父子選址那塊叫“漳州寮”的地方建房安家立業(yè),在當?shù)責o疑是塊風水寶地。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已有坍塌毀損的跡象,迄今尚存的宅第共十五座,另有蔡氏宗祠一座、當鋪一座,宣統(tǒng)年間興建的書房一座,大小房間近四百間。整個建筑群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分布在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長210米,南北寬100多米,總建筑面積163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進不等,左右或單邊建有護厝。東側(cè)附建有一組蘇軒、梳妝樓、醉經(jīng)堂等建筑。除光緒年間建的最大一座建筑地處西端、坐西朝東外,其余各座建筑皆坐北朝南。
走進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仿佛置身在一幅中西合璧宏偉的建筑圖畫,徜徉流連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融合藝術(shù)的韻律。古民居布局建造樣式均體現(xiàn)出閩南宅屋的“風水”文化玄理,多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座座屋脊高蹺,屋頂為硬山或卷棚,穹頂、墻體、窗欞處處雕梁畫棟,浮雕凹凸有致,花鳥圖案栩栩如生。廳壁門楣書畫古樸,篆、隸、行、楷行云流水,這些書畫作品,有不少來自各地的文人顯貴、知交故舊,體現(xiàn)了主人嚴謹?shù)闹问兰矣?。整個建筑有五種浮雕藝術(shù)類型,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以及一種至今為止沒有專家考證出來的雕刻藝術(shù)類型;雕刻方式有線雕、浮雕、半透雕等等。此外,整個建筑群在防火通道布局、抗震結(jié)構(gòu)設計、廳堂暗房、窗葉設置,以及太極八卦運用上,都體現(xiàn)了嚴謹、精致和巧妙,既科學又令人賞心悅目。游客走入房間,有一種夏涼冬暖和安全寧靜的心理感覺。那獨特的紅色墻體,配以各式各樣貼面鑲嵌圖案的紅磚文化,不愧為閩南地區(qū)古建筑的“大觀園”,令人嘆為觀止。
節(jié)日期間,三三兩兩成行的游客絡繹不絕。此刻,古建筑群依然出奇的寧靜安詳,絲毫沒有被打攪的跡象;而我的內(nèi)心在涌動,涌動著絲絲情愫。我非專業(yè)人士,無法考證和全面準確表述古民居的巧奪天工,只是走馬觀花,通過導游的介紹初見和領(lǐng)略蔡氏古民居的恢宏雄奇,窺見一段時光與風云交匯的神韻。厚重的歷史不應被忽略,蔡氏古民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村為福建省最美鄉(xiāng)村、泉州市十八景之一、泉州市“十佳古民居”之首的漳里村?,F(xiàn)在,當?shù)卣阎謱琶窬舆M行修繕保護。閩南閃耀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古民居、古石橋、古塔、石屋、石雕石刻,無處不在,無不閃爍著閩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身為閩南人,自豪感油然而生。“愛拼才會贏”是一句歌詞,也是閩南人的口頭禪,更是一首永遠回蕩在閩南大地、時空的贊歌。
愿閩南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