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新
計算橢圓的周長,需要用第二類橢圓積分或者展開成無窮級數(shù)計算,計算量比較大,而且橢圓積分不能表示為初等函數(shù),因此橢圓的周長不可能有準確的計算公式。有學者進行了橢圓周長計算公式推導的嘗試。
花向東[3]提出的公式
這個需要開根號,雖然計算較為簡單,但是精確度并不是太高。
賈青慧[4]提出了一種精確度較高一點的公式:
但對于中學生計算橢圓周長來說計算量較大。陳曉彥、劉植[1]介紹并推導了橢圓周長的三個經(jīng)典公式及相應誤差估計,誤差雖然較小,但計算方式不適合中學橢圓周長的推導。
本文結(jié)合現(xiàn)有公式和MATLAB 軟件給出了計算橢圓周長的一種近似計算公式,計算量較小,而且比中學常用的橢圓周長計算公式精確度更高, 十分適合用于中學的橢圓周長計算。
在平面上,令兩個定點F1、F2為焦點,線段F1F2=2c,c 為半焦距,焦距的中點O 為焦心。令線段F1、F2兩側(cè)對稱的M(N)為特殊的動點(能縱向橫向移動,起點終點都在同一直線上), 線段MN=2a,a 為半長軸(動點與焦心間的最大距離為半長軸a,最小距離為短半軸b)。令離心率
半焦距長c 與半長軸長a 的比值越小,橢圓周長越大,形狀越近似于圓,反之,周長越小,形狀越扁平。
用不同的動點、選擇不同的e,畫出長度不同的橢圓曲線,如圖1。
圖1 圓、橢圓c 為常數(shù)的組合圖
令橢圓周長為LC,有>LC≥4c。
移動F1、F2的點位,使半焦距c 為變量,由c=a·e,c 與e為正比關系,e 越小,c 越小,F(xiàn)1、F2越接近焦心。當趨近于零,F(xiàn)1、F2無限接近焦心,橢圓趨近于圓。周長最大值為LM=2πa。當e 趨近于1,F(xiàn)1、F2無限接近于M、N,橢圓曲線最短,理論值為LM≥4a。
用不同的焦距,選擇不同的e,畫出長度不同、起點終點相同的曲線,如圖2。
圖2 圓、橢圓a 為常數(shù)的組合圖
令La為橢圓周長,有2πa≥La≥4a。
兩類表述中,橢圓短半軸b 均為變量。
兩相比較,a 為常數(shù)時曲線在有限空間內(nèi)變化,最大值2πa 為定值。c 為常數(shù)時,曲線變化空間無限,最大值為不確定因素,不便處置。所以用半長軸a 為常數(shù)繼續(xù)進行研討。
推證:La與e、c、a、π 的函數(shù)關系式
因為橢圓有焦點、動點、半焦距、半長軸幾個因素,各種因素成對出現(xiàn),又與圓關系密切(兩者都離不開無理數(shù)π,與雙曲線拋物線不同),所以橢圓周長應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2πa,表示以半長軸a 為半徑的大圓的周長,即為周長的最大值。
第二部分是表示以半焦距c 為半徑的可變的小圓的周長,但不是周長的最小值。但兩部分不能相加,不能乘除,因為有最大值和量綱(單位)的制約。
所以:La=2πa-2πa·e …… ①
當e 趨近于1,La趨近于0,與前面結(jié)論Lm≥4a明顯矛盾。因2πa 為常數(shù),只能調(diào)整可變的第二部分。暫用c1替換,和L1=Lm=4a 代替La進入①。
有4a=2πa-c1,得c1=2a(π-2)
注:“2a(π-2)”為e 趨近于1 時,半長軸a 為常數(shù)、半焦距c 為半徑的小圓周長,即e=1 時的小圓周長。
令各節(jié)點的小圓周長為2a(π-2)ex
所以:La=2πa-2a(π-2)ex
=2{π-(π-2)ex}a …… ②
此式表明,半長軸為常數(shù)的橢圓周長只與ex有關。
為確保e 趨近于1,Lm≥4a,恒定的特殊條件,ex不能有e 加(減)x,e 乘(除)x 和e 的自然數(shù)。
因e 越小,La就越大,曲線長度越大,橢圓趨近于圓,必有又因La的變化量遠大于e 的變化量,ex的變化率越小越好。
根據(jù)橢圓的幾何特征和ex的綜合作用,ex=此式成立的唯一條件是x=2。再因e2可遠小于e。
將ex的假想值代入公式用計算數(shù)據(jù)進行類比,最終優(yōu)選出
代入②得到周長
注:(1)③④為橢圓周長的兩個公式。兩個公式對任意一條曲線皆適用,關鍵是e 的確認,若e=1/3,當c=10,必有a=30,又若a=40,必有c=13.3…(如組合圖1 所示)
(2)“2-e”為公式的微調(diào)部分,若用“2.1-1.1e”、“2.2-1.2e”…橢圓周長則微小增大。又若“1.9-0.9e”、“1.8-0.8e”…橢圓周長則微微減小。
(3)公式還適用以長軸為界的半橢圓長度的計算。
為了檢驗本文所推導的公式的精確度,將之與以下公式進行比較:
表1 精確度比較
公式1 為中學數(shù)學計算橢圓周長最常用的方法,公式2 為計算橢圓周長計算量較小、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公式3 為橢圓周長的級數(shù)展開計算方法,精確度是目前最高的,可以近似為橢圓周長真值。
下面進行公式1、公式2、公式4 與公式3 之間的誤差分析。
由誤差表2 可以看出,中學數(shù)學最常用的公式隨著e 的增大誤差隨之增大;公式2 在e 值較小時比較逼近近似真值,但隨著e 值增大,誤差變得越來越大。本文所推導的公式4 是三個近似公式里誤差最小的,由此可見,本文所推導公式符合橢圓周長的計算本質(zhì),并且本文所推導公式計算量較小,適合于中學數(shù)學的橢圓周長計算。
表2 誤差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