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美,金麗麗,陳建宇
(1.遼寧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沈陽110000;2.沈陽市城鄉(xiāng)建設事務服務中心,沈陽110000)
槭屬植物現發(fā)現約有200種,我國分布達140余種,喬木或灌木,落葉或常綠。葉對生,單葉或復葉,不裂或分裂。花序由著葉小枝的頂芽生出,下部具葉,或由小枝旁邊的側芽生出,下部無葉花小,整齊。果實系2枚相連的小堅果,凸起或扁平,側面有長翅,張開成各種大小不同的角度[1]。
槭屬植物統(tǒng)稱為槭樹,其葉色及葉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片呈現紅色的樹種分布有很多,但槭樹由于它獨特的葉形、秀美的樹姿、于秋季漸變的葉色,獨具一格,深得人們的喜愛。
國外有關槭樹植物資源的推廣及應用研究已較成熟,尤其在歐美和日本的應用水平很高。美國和加拿大通過對紅花槭、挪威槭開展試驗研究,已培育出多種品種[2]。Kling通過扦插繁殖試驗研究表明,吲哚丁酸對誘導銀糖槭和血皮槭不定根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Deal研究了紅葉雞爪槭葉片的變色規(guī)律,發(fā)現從美國北部引種到南部的紅葉雞爪槭,葉片顏色出現了褪色。在南部,晚上較高的氣溫增強了其呼吸作用,加快了糖類的分解,進而花色素消耗變大而引起的。在日本,槭樹自然資源分布廣泛,并且在城市綠化中也得到廣泛推廣,每年的秋季,人們都爭相觀賞紅葉。日本有關槭樹的繁育栽培研究也較成熟,僅利用雞爪槭就培育出了超450個觀葉新品種[3]。糖槭是加拿大的國樹,加拿大的國旗、國徽的組成部分也是紅紅的糖槭的葉片,國歌名稱為“楓葉永存”。
國內越來越多的樹木園及植物園開始重視槭屬植物的引種栽培。楊昌胞等調查研究了我國的槭樹屬資源,發(fā)現我國的資源豐富,總數量達到世界的3/4。我國的長江流域又被稱為世界槭樹屬植物的分布中心,其分布的槭樹種類有百余種。西安、杭州、成都的植物園以及南岳的樹木園等都引進了槭樹植物,并開展了種質保存工作。從1984開始,廬山植物園首先引進了10種槭樹植物,作為觀葉植物。緊接著上海植物園引進了78種槭樹,其中已推廣的達8種。1989年開始,昆明植物園調查研究了位于長江流域及國內外的槭樹種子75種,通過試驗,篩選出較適宜的21種。成都生物研究所建立的槭樹苗圃,開展了槭樹相關的種質資源保存工作[4]。李小英等[5]在昆明地區(qū)對元寶楓進行了引種栽培試驗,發(fā)現元寶楓可在此地區(qū)進行推廣。谷頤[6]通過研究發(fā)現,彩葉樹種在長春市可推廣的有元寶楓、色木槭、假色槭、擰筋槭等。
在我國,有關槭屬植物的研究開展的較多,大多集中在育苗育種方法、栽植手段及造林技術等方面,而有關茶條槭、血皮槭、復葉槭等的研究較深入[7]。于海鷹[8]在吉林地區(qū)引進了超10種的槭屬樹種,對其開展了多年的馴化栽培試驗,研究得出花葉復葉槭是喬木樹種中抗性最強的,可露地越冬。章建紅等在寧波地區(qū)開展試驗研究,發(fā)現花葉復葉槭在當地生長順利,適應性強,具有廣闊的使用前景。梁鳴[9]等對紫花槭進行了馴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在一定的引種區(qū)域內紫花槭的適應能力逐漸加強。有祥亮[10]等研究確定了適宜栓皮槭引種的地區(qū)及次適宜區(qū)。尚福忱等[11]對本溪地區(qū)的研究發(fā)現,可以進行大量栽植的有紅花槭、金葉復葉槭,不能安全露地越冬的有國王紅挪威槭與皇家紅挪威槭。陸秀君等[12]通過試驗表明,4年生以上美國紅楓可以在沈陽地區(qū)露地越冬;且觀賞性在N、P、K比為1∶1∶1時,效果最好,比例為3∶1∶2時,變色期可適當增加。
石柏林[13]通過試驗研究發(fā)現槭屬植物的種子會進行休眠。梁鳴[14]研究了黑龍江地區(qū)的11種槭屬植物,總結了其種子的形態(tài)結構及萌發(fā)、結實規(guī)律等。孟慶法[15]研究了位于河南的13種野生分布的槭屬植物,得出打破種子休眠的途徑—低溫沙藏法。彭火輝[16]對4種槭屬植物種子開展了試驗研究,得出其種子在采收后都會進行休眠,而通過濕潤的沙子進行貯藏便使其休眠解除。
周正廷等[17]對槭樹科植物進行了嫁接技術的研究,砧木選擇了秀麗槭(Acerelegantulum),接穗分別為紅楓(Acerpalmatumcv.‘atropurpureum’)、赤楓(Acerpalmatum‘Sangokaku’)、雞爪槭(Acerpalmatum),在春季和秋季采用切接的方法展開試驗,研究出了一套成型的嫁接技術。這為槭樹科植物的快速培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劉同凱等[18]研究了槭屬植物的嫁接成活率以及接后葉、芽的萌動時間和展葉時間。砧木選擇的是五角楓(Acermono),接穗為美國紅楓(Acerrubrum‘Brandywine’)的1~2 年生枝條,并同時運用了枝接和芽接。研究得出,在春季,芽接的成活率為80.0%,而枝接的成活率僅58.3%,很顯然芽接方法的嫁接效果要好于枝接。接后葉、芽的萌動時間,芽接也要比枝接早很多。但同時枝接的新生枝葉片的生長速度較快。王貴福等[19]對不同彩葉槭品種嫁接成活率的影響因子進行了研究,得出嫁接效果較好的砧木選擇的是秀麗槭和雞爪槭,并且嫁接后代的表現優(yōu)良。嫁接的時間應該優(yōu)先選擇秋季,其次是春季,在樹液萌動后的3月中旬左右進行嫁接成活率很低。并且可以明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一個措施是對嫁接口采用套袋保濕。陳華玲等[20]對槭屬植物的嫁接時間及方法展開了試驗研究。砧木選用的是三峽槭,接穗分別選用紫果槭、嶺南槭和長柄紫果槭,分析得出,紫果槭的嫁接成活率高達80%。且秋季的嫁接效果要優(yōu)于春季。嫁接成活率的提高可通過對砧木的移植以及嫁接口的套袋保濕來實現,綁扶固定措施也能對嫁接口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且有助于嫁接苗較好樹型的形成。
無性繁殖通常采用組織培養(yǎng)、扦插等方法。無性繁殖的優(yōu)點是母本的優(yōu)良性狀能夠得到保持,李艷菊等對元寶楓展開了研究,發(fā)現成年結實母樹的扦插成活率還不到20%,原因是嫁接技術的要求較高,且優(yōu)良接穗的數量不足,導致元寶楓的繁育技術及推廣受到限制[21]。所有具有生命力的植物組織或器官都具備發(fā)育成一顆完整植物體的潛能,同時可作為外植體通過組織培養(yǎng)進行組織脫分化和器官再生。國外有關槭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研究,僅有紅槭及糖槭的愈傷誘導,大槭樹的芽增殖等內容。孟月娥等[22]對茶條槭開展了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實現了茶條槭的工廠化育苗。孟慶敏等[23]研究了復葉槭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篩選出了適用于其莖節(jié)和頂芽生長的培養(yǎng)基,初步建立其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再生體系。吳曉霞等[24]在組培過程中發(fā)現,褐變發(fā)生的原因與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及總酚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并通過試驗得出抑制褐變的有效方法是在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氧化劑和吸附劑。謝從華等對植物組織脫分化和器官再生的誘導因素展開了研究,發(fā)現生長調節(jié)劑種類的選擇和其濃度配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小玲等[25]通過試驗得出,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的比例直接影響了組織脫分化與芽增殖的效果。槭樹科植物促使生根的生長調節(jié)劑有IBA和NAA,而Johnson等的研究發(fā)現,TDZ的誘導效果要優(yōu)于IBA和NAA。
槭樹屬林木分布廣泛,種質資源極其豐富。樹種之間又多為異花傳粉,因此樹種的雜合性較高,很多樹種往往具備較多的野生性狀。因此人們對樹種的開利用及推廣參差不齊。在我國,關于槭樹屬林木良種選育的時間開始的比較晚,而我國現存著大量的未被開發(fā)利用的自然資源,它們有的是比較優(yōu)良的種或雜種,因此具備較大的開發(fā)潛力。選擇育種是林木良種選育中比較常見的,而處于新的生態(tài)位條件下進行的的實生選育,又稱為生態(tài)育種;雜交育種次之。早在100年前,有關彩葉樹種的選育研究在發(fā)達國家就已出現,并且成功培育出較多的優(yōu)質彩葉樹種新品種。比如通過挪威槭
篩選出的‘夏蔭’品種,樹形直立并呈闊橢圓形,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且耐熱性是最強的。此外還篩選出了新品種‘紅國王’,葉片的顏色終年保持紅色[26]。從楓香中篩選出的美國楓香新品種‘彩葉’,品種優(yōu)良,具備亮黃色的斑點葉片,觀賞價值極高[27]。
在引進野生槭樹屬資源進行栽培時,也要進行新品種的培育。在國外,從栽培的槭樹中,已篩選培育出了很多觀賞價值較高的優(yōu)良新品種,如出現深淺不一的葉色或葉片上出現斑點、灑金或鑲邊等特征。在秋季觀賞葉中,槭樹的觀賞價值獨具一格,別有一番風味。種苗繁育的新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漸增多,如組織培養(yǎng)、誘變育種、人工種子培育、花藥培養(yǎng)、細胞融合、分子育種、原生質體培養(yǎng)等,其中的一些技術已有應用,并具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