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之歌》讀后"/>
文/曾婉真
谷文昌和夫人史英萍
01
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鐘兆云老師創(chuàng)作的《谷文昌之歌》。作品約18萬字,在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之際,發(fā)表在《中國作家》紀實版(2021年第6期)頭一篇,可謂洋洋灑灑、氣勢恢弘。
《谷文昌之歌》保留了鐘氏傳記文學的一貫風格——宏大的時代背景、獨到的敘事節(jié)奏、飽滿的人物形象、娓娓道來的故事,既忠于歷史真實,又注重文學性和可讀性,足見調(diào)查研究之廣、文字功力之深。
《谷文昌之歌》以獨特的視角,著墨于谷文昌和他背后的故事,特別是注重對他身邊人物的挖掘和描寫。不論是老領(lǐng)導老前輩、時任東山縣委書記的張志宏,還是最親密的戰(zhàn)友樊生林;不論是深受他影響的胞弟谷文德,還是同甘共苦的農(nóng)民兄弟蔡海?!總€人物身上都蘊藏了濃濃的情與真,閃耀著平凡而又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更為鮮活、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谷文昌,以及以谷文昌為代表的同時期的一批無私無我、舍己為公的人民公仆群像。
谷文昌帶領(lǐng)東山人民苦干14年,將荒島變成寶島,書寫了改天換地的動人詩篇。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用大寫的責任踐行了對黨的忠誠。他用自己真誠的言行贏得了百姓由衷的信任和敬仰,立起了一座共產(chǎn)黨人的不朽豐碑。
02
谷文昌在東山島14年如一日的奉獻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默默理解和支持——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史英萍。
谷文昌的妻子是什么樣的人?他和谷文昌之間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特別關(guān)注書中有關(guān)史英萍的這條支線,在徐徐展開的敘事中深深地為這對革命伉儷平凡而偉大的紅色愛情而動容。
史英萍,1918年出生,河南濟源人,1946年在老家參加革命,1949年與谷文昌雙雙隨解放軍南下福建。東山解放后,先后擔任東山縣民政科科長、縣婦聯(lián)主任等職務。在東山縣如火如荼的斗爭和建設中,這個勇敢、執(zhí)著、吃苦、善良的姑娘深深吸引了谷文昌。在組織的關(guān)心支持下,1952年,兩個懷著共同理想信念的青年終于走到了一起,成為了相扶相持的革命愛侶,從此攜手走過了29個春秋。
谷文昌帶領(lǐng)全縣人民植樹造林、治理風沙、修建水庫海堤,“改天換地”所付出的艱辛難以言喻,但妻子史英萍始終是谷文昌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戰(zhàn)友、最堅強的后盾。對于這方面,《谷文昌之歌》在集合大量史料的基礎(chǔ)上,給予了很大篇幅的描寫,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了史英萍身上最鮮明的特點和品質(zhì)。
1958年,全縣大種樹時,谷文昌帶頭種樹,哪怕生病、受傷也堅持下地。為了讓他少受點累,史英萍帶著女兒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植樹大軍。1963年,東山大旱,谷文昌、史英萍等四人組成工作隊趕到旱情最嚴重的岱南大隊蹲點,與社員“三共同”(同吃、同勞、同商抗旱),史英萍累到病倒了才不得不回去。在東山百姓的眼里,他們不僅是恩愛模范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谷文昌干起工作來經(jīng)常幾天幾夜顧不上回家,偶爾在家也要接待群眾的來訪,家庭的擔子只能壓在史英萍一個人的肩上,但她無怨無悔、心甘情愿地支持著自己的丈夫。
03
史英萍是一個勤儉持家的好妻子。谷家是一個有十幾口人的大家庭,每月工資除了養(yǎng)活一大家子和寄錢給老家外,還要接濟窮苦百姓。雖然一個月有200多元收入,但全家人經(jīng)常過得非常拮據(jù)。史英萍精打細算,即便如此,困難時期也每天只能拿5毛錢買菜,一家人半個月才吃上半斤肉。
史英萍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好伴侶。她不僅周到細致,而且心懷大愛。谷文昌對自己吝嗇,對百姓卻非常大方。他送出的有時是糧票或錢,有時是一筐地瓜、一包香煙,有時是一包自己好不容易得來卻沒舍得吃的餅干,有時甚至是自己的衣服。即使再拮據(jù),她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默許谷文昌把財物送給窮苦的百姓。她知道,這個心中裝著老百姓的父母官,看著東山人民過得窮苦,心里一定不好受。
史英萍是一個顧全大局的賢內(nèi)助。她始終認同和敬佩谷文昌。史英萍在東山縣當了多年的婦聯(lián)主任,又有文化,組織上幾次準備提拔她,都被谷文昌壓了下來。谷文昌說:“黨員領(lǐng)導首先要想到別人,想到群眾。提薪名額有限,要給那些工資比你低的人。”就這樣,史英萍的職級工資從1952年定為行政18級后就再也沒變過。
自家的事,哪怕政策允許,谷文昌也不肯給予照顧。大女兒參加工作,谷文昌讓她從臨時工做起,小兒子谷豫東想留在縣里工作,他堅決反對。孩子們騎了一回公家的自行車,也要被谷文昌批評一頓……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對于谷文昌的“不近人情”,史英萍充分理解。她深知丈夫的脾氣,不是不關(guān)心家人,而是在他心中,還有比親情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黨性原則,一心為公、不徇私利!因此,每到這個時候,她就一一和孩子們做思想工作,消除孩子們對父親的誤解。她始終做著這個家庭的調(diào)和劑,對此,谷文昌看在眼里,感在心頭。
04
長年的過度勞累最終還是讓谷文昌病倒了。眼看丈夫積勞成疾,史英萍很心疼。她深知他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不愿過多地打攪他,只能用溫柔的關(guān)懷來撫慰他。
1980年,在上海接受完第二次手術(shù)后,當知道自己藥石無靈,只是在拖延時間后,為了不給國家增加負擔,谷文昌堅決要求回到漳州。臨行前,谷文昌破天荒地在商場里為史英萍買了件禮物——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多年前,還是縣委婦女主任的史英萍給自己做了件漂亮的花襯衣,谷文昌說,在東山人民生活那么苦的時候穿這衣服不合適。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許諾會給她買件新衣服,才使得她含淚收起了那件花襯衣。而買新衣服的事情就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中漸漸被淡忘了。史英萍想不到這件事,他竟記在心上這么多年。這件遲來的禮物,包含了太多太多難以言表的情感。
1981年,谷文昌永遠離開了人間,但他把“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留了下來。他的簡樸深深影響了史英萍,也伴隨著她走過了一生。
遵照谷文昌生前的囑托,他去世一周后,史英萍將家中的電話和自行車一并交還給了組織,全家人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一件要求照顧的事。
史英萍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每個月700元的退休金,她省吃儉用,先后拿出2萬多元,資助了20多位貧困大學生。為此,她甚至把每天買牛奶的錢都省了下來。
子女們每每勸母親把生活安排得好一點,史英萍都說:“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不也生活得好好的嗎?”“老谷在,一定會支持我這么做的?!?/p>
是的,老谷一定會支持的。谷文昌做的事,史英萍都支持,史英萍做的事,谷文昌又怎么會不支持?現(xiàn)在,老谷不在了,她能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力量,像老谷那樣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最樸素的紀念,就是把兩個人共同的事業(yè)延續(xù)下去。
史英萍是谷文昌精神最忠實的追隨者和繼承者。他們懷抱著同樣的理想信念,始終敬畏百姓心中那桿秤,始終與群眾血肉相連。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人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共同成就了一個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的楷模。
《谷文昌之歌》中提到,谷文昌晚年曾對妻子深情表白:“難得你這么支持,讓我在有生之年能為百姓做點實事,也算身在福中,沒白來一趟人間?!边@句話,道盡了他對愛人史英萍樸素而濃烈的眷戀、真摯而深沉的情感,也是這對革命伉儷相知相惜、相扶相持、相守相伴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