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佳 陳為東
摘 要:[目的/意義]調查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主觀感知體驗有助于優(yōu)化平臺知識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方法/過程]依據(jù)用戶體驗相關模型,從美學、含義、行為、情感、價值5個體驗維度構建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指標體系,根據(jù)物元可拓法給出體驗效果的物元模型和計算過程,并以“社科學術圈”公眾號為例。[結果/結論]“社科學術圈”用戶在美學、含義維度的體驗效果為滿意等級,在行為、情感、價值維度的體驗效果為一般等級,總體體驗效果傾向滿意,分析了體驗結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體驗效果;物元可拓法;優(yōu)化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2.011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2)02-0117-13
Research on User Experience Effec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Li Yujia1 Chen Weido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vestigating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users can help optimize the quality and effects of knowledge services.[Method/Process]Based on related models of user experience,an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user experience effects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meaning experience,behavior experience,emotional experience,and value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ethod,the matter-element model and calculation process of the user experience effect were given,and the“Academic Circle of Social Sciences”official account was taken as an example.[Result/Conclusion]The user experience of the“Academic Circle of Social Sciences”official account in the aesthetic and meaning dimensions belongs to the satisfaction level,and the experience effect in the behavior,emotion,and value dimensions belongs to the general level.The overall experience effect tends to be satisfactory.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user experience;experience effect;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ethod;optimization strategy
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APP等多元的新媒體工具已經滲入科研領域,為學術信息的傳播、擴散、共享和知識服務開辟了新渠道、新途徑[1],學術新媒體應運而生。學術新媒體支持用戶之間的知識社交行為和社會化閱讀行為,為科研發(fā)展及學術共同體的構建、協(xié)作、會話與知識交流給予了契機和承載場景[2]。學術微信公眾號作為學術新媒體的一種新形態(tài),借助微信平臺致力于學術信息服務,包括綜合性學術微信公眾號和立足于期刊的專業(yè)性學術微信公眾號[3],其中綜合性類如:壹學者、經管之家、科學網、小木蟲、學術志、募格學術、社科學術圈、知社學術圈等;專業(yè)性類如圖情領域的現(xiàn)代情報、圖書情報知識、圖書情報工作、情報雜志等。學術微信公眾號迎合用戶碎片化閱讀需求,聚焦了學術圈的學術資源、學術新聞事件、科學發(fā)現(xiàn)、熱點趨勢、論文推送、寫作指導、學術視頻等,有助于用戶獲取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有利于構建學術社群。壹學者、經管之家、科學網、小木蟲、學術志等學術微信公眾號還具有相應的電腦端網站和APP,從多維渠道供給學術信息。
1 學術微信公眾號研究現(xiàn)狀
學術微信公眾號作為學術新媒體的一種形態(tài),給學術用戶提供便捷的學術信息獲取渠道。目前關于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①影響因素。譚春輝等[4]得出滿意度是影響用戶持續(xù)使用學術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因素,感知有用性、期望確認、感知娛樂、信息質量和服務質量間接影響用戶的持續(xù)使用。李進華等[5]認為,信息內容質量和信息效用質量影響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滿意度。王曰芬等[6]調查發(fā)現(xiàn),方法、工具、技術等是微信用戶共享較多的學術類信息,自我效能和感知行為控制顯著影響微信學術信息的共享意圖。②傳播效果。張?zhí)m等[7]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影響社科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的指數(shù)有公眾號命名方式、頭像設置、是否認證和菜單等,而文章閱讀量和在看量受到文章類型、標題、推送頻率、互動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趙文青等[8]認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應注重內容發(fā)布的時機、位置和文章類型,有助于提高傳播效果。③運營現(xiàn)狀。楊穎等[9]通過分析4個學術微信公眾號(學術志、社科學術圈、募格學術、中外學術情報)的運營,提出從服務觀念、PGC生產力和跨行合作來提升運營能力。周華清[10]為了優(yōu)化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效果,借鑒個案“學術中國”的經驗,得到了定位準確、加強內容、整合資源等啟示。張艷萍[11]認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具有盈利基礎,應實現(xiàn)學術期刊資源的跨媒體整合,以規(guī)避運營風險。④不足與建議。學術微信公眾號存在活躍度低、設置同質化、內容簡單化、功能單一化、粉絲數(shù)量少、邊界模糊、學術泛化、推文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復制紙質期刊、原創(chuàng)率低等[12-14]問題。曹繼華[15]認為,學術類微信公眾號有助于信息推送和文化傳播,還需完善公眾號的導航、信息發(fā)布和交互等。向晴等[16]從活躍度、影響力和發(fā)文內容3個方面調查了圖情領域個人微信公眾號,提出了利用名人效應、強化推廣、保持活躍、關注熱點等建議。程琴娟等[17]通過調查得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在功能、信息服務、內容等方面存在問題,還需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推送效果。Cheng Z X等[18]認為,學術微信公眾號的主要人群為青年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需通過用戶畫像分析學術微信用戶的需求和偏好習慣,實現(xiàn)精準知識服務。
學術微信公眾號知識服務研究的欠缺,不利于用戶持續(xù)性使用,為了提升用戶粘性和推文的閱讀量及影響力,有必要深入探索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主觀感知體驗,發(fā)現(xiàn)缺陷,進而有目的性地優(yōu)化平臺的知識服務。微信有助于學術發(fā)現(xiàn),可用于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評價[19]。學術微信公眾號以學術信息服務為主,但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探索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有助于完善內容傳播、優(yōu)化平臺功能,從而提升運營能力。
2 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指標體系構建
體驗是個體面向真實或虛擬事物時自發(fā)的主觀感受,與心理和情緒密切相關。用戶在學術微信公眾號平臺上閱讀文章或開展社會化交互時會伴隨著一系列的感知體驗。
2.1 用戶體驗概述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UE或UX)源于人機交互領域,以用戶為中心作為設計原則,包括品牌、可用性、功能性和內容4個要素[20]。關于用戶體驗的模型有:①五要素經典模型,該模型包括5個體驗子系: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為體驗和關聯(lián)體驗[21];②5E模型,包括有效性、效率、吸引、容錯、易學[22];③蜂巢模型,包括有用、可用、合意、可尋、可靠、可接近(可及性)、價值[23];④APEC模型,涵蓋審美、情感、認知和實用,探究用戶與系統(tǒng)交互的關系[24];⑤CUBI模型,涵蓋內容、用戶目標、業(yè)務目標和交互[25];⑥VADU模型,包括易用性、價值、可抵達性、使用意愿(吸引度)[26]。Norman D A[27]將產品設計水平分為本能水平、行為水平和反思水平,并將用戶體驗延伸到人—物交互的本能層、情感層和行為層3個方面。Desmet P等[28]將用戶體驗分為美學體驗、含義體驗和情感體驗。學術微信公眾號以提供學術資訊、論文寫作指南或技巧、學術文章分享等學術信息服務為主,主要面向科研人員,同時支持分享和留言等知識社交行為,給用戶帶來實用和享樂雙重價值,其外在設計、知識表征方式與內在知識價值會產生多種主觀體驗。在此依據(jù)用戶體驗的眾多模型和學術微信公眾號的存在意義,歸納出了5種用戶體驗,分別為基于本能感官的美學體驗(感官體驗)、推文內容的含義體驗(內容體驗)、操作與交互過程的行為體驗、情感體驗和長期使用后的價值體驗,如圖1所示。
2.2 用戶體驗效果指標體系
美學、含義、行為、情感和價值5種體驗作為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還含有多個二級指標。
2.2.1 美學體驗
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美學體驗是指平臺的界面、導航、交互、圖標、功能等設計的元素符號和元素的布局、組織、內容(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的美感,令用戶感知到愉悅性、舒適性和滿意,是一種即時性體驗。沈軍威等[29]認為,美學體驗包括平臺的色彩搭配、界面設計風格和布局合理性等。Lidwell W等[30]在《通用設計法則》提及了美觀實用效應、功能可見性等設計法則,美觀實用效應是指用戶認為美觀的設計更實用。功能可見性(又稱承擔特質)屬于視覺感知,能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學術微信公眾平臺的符號,突顯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減少認知負荷,功能可見性越好說明平臺在設計上越符合用戶心理特征,具有美學效果,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輕松、愉悅地完成目標。在此,將界面美觀性、布局合理性和功能可見性作為衡量學術微信公眾號美學體驗效果的二級指標。
2.2.2 含義體驗
學術微信公眾號的含義體驗(內容體驗)是指用戶對瀏覽的信息內容的理解和評價等認知體驗,內容是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由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元素組成,具有多樣性。自媒體平臺內容同質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學術微信公眾號內容的新穎性和原創(chuàng)性越來越重要[31]。學術新穎性是指學術信息的新鮮度和吸引力,原創(chuàng)性將體現(xiàn)文章的創(chuàng)新價值。王杰[32]將創(chuàng)新性作為評價學術微信公眾號信息質量的指標之一,文章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影響著用戶對內容的含義體驗。王東等[33]將可讀性等作為學術虛擬社區(qū)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勺x性強的文章包含的信息圖表等知識表征形式易于理解,學術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可讀性將影響用戶持續(xù)閱讀行為。Ke P等[34]得出信息的有效性會影響信息質量,進而影響用戶體驗。學術微信公眾號的有效性是指平臺發(fā)布的信息資源符合用戶心理預期和需要。在此,將新穎性、原創(chuàng)性、可讀性、有效性作為衡量學術微信公眾號含義體驗效果的二級指標。
2.2.3 行為體驗
行為體驗表現(xiàn)為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在點贊、評論、轉發(fā)、交互等信息行為時的心理感受。王萍等[35]將友好性作為政務微信公眾平臺界面設計的操作體驗指標,友好性是指平臺在容錯性、響應性和使用效用上令人滿意,表現(xiàn)出簡單易操作,符合公眾行為習慣。陳為東等[36]認為,學術新媒體環(huán)境給學術信息的意外獲取帶來了期望,由于學術新媒
體種類多元且信息資源不斷更新,用戶會在學術新媒體環(huán)境下偶遇到感興趣或有用的學術信息,即信息偶遇行為??蒲杏脩粼谑褂脤W術微信公眾號時可能獲取有用信息,因此,可將偶遇性作為行為體驗的一個指標。任務是用戶使用微信獲取信息的驅動力,用戶在已有目標或探索性搜索過程中受到任務復雜度的影響,在操作行為過程中會感知到任務難度和完成度[37-38]。任務完成度是指用戶在搜索、獲取、轉發(fā)等操作時能夠容易實現(xiàn)行為目標和高效率程度。場景轉移性是指學術微信公眾號允許用戶收藏、將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實現(xiàn)操作情境轉移,或者在不同設備之間實現(xiàn)學術信息的跨屏交互,如通過文件傳輸助手將信息發(fā)送到電腦端。李燕[39]認為,用戶體驗效果會影響跨屏參與行為,說明跨屏交互行為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用戶體驗的好壞。在此,將友好性、偶遇性、任務完成度、場景轉移性作為衡量學術微信公眾號行為體驗效果的二級指標。
2.2.4 情感體驗
PAD三維情感模型包括情感的愉悅度、激活度和優(yōu)勢度[40],其中愉悅度是指情感極性,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感到愉悅是衡量情感的重要指標。歸屬感會影響學術虛擬社區(qū)的社會性交互[41],而學術微信公眾號關注的用戶之間也形成了虛擬社區(qū),歸屬感可能影響學術微信公眾號的持續(xù)使用。用戶滿意度經常用于衡量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朱婭茹等[42]認為,滿意度會影響用戶對閱讀APP的持續(xù)使用行為,Shao Z等[43]認為,滿意度會影響用戶社交網絡使用粘性。Guo L Y等[44]認為,感知有用性會影響微信公眾號粉絲參與行為,而參與行為的3個基本主題為沉浸、激情和主動[45],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在瀏覽文章或社會化交互過程中可能產生沉浸心理體驗。用戶需要的滿足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體驗[46],依賴表明用戶從心理和行為上期盼與學術微信公眾號進行互動。在此,將愉悅性、歸屬感、滿意度、沉浸感和依賴感作為情感體驗的二級指標。
2.2.5 價值體驗
學術微信公眾號的價值體驗屬于長期性體驗,用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獲得了認知上的提高和情感上的滿足,表明該平臺使用戶受益,塑造了良好的網絡口碑。崔競烽等[47]認為,使用受益度對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用戶滿意的貢獻較大,學術微信公眾平臺和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都致力于知識服務,因此,使用受益度可作為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指標之一。根據(jù)用戶體驗蜂巢模型得知,價值性是體驗的核心要素,用戶體驗價值會影響品牌價值[45],品牌需提升自身價值,從而使用戶對品牌產生忠誠、滿意、黏著和認可[48]。自我成就感會引發(fā)用戶持續(xù)選擇該品牌并提升品牌價值[49]。在此,將使用受益度、品牌價值和自我成就感作為衡量價值體驗效果的二級指標。
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指標體系及指標解釋,如表1所示。
3 物元可拓模型視角下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度量過程
利用物元可拓模型判定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主要過程包括:確定物元可拓模型的經典域、節(jié)域及待度量物元,給出待度量物元的關聯(lián)函數(shù)并計算關聯(lián)度,賦予度量指標權重,判斷用戶體驗效果等級。
3.1 物元可拓模型概述
蔡文[50]提出物元分析用于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矛盾問題(不相容問題、對立問題、客觀矛盾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矛盾問題的解決規(guī)律和方法,即普通常規(guī)方法無法處理,但可以通過轉化形式得以解決。他將物元理論和可拓學中的可拓集合理論結合起來,將研究對象集合中的元素轉化到經典子集內,進而借用關聯(lián)函數(shù)計算元素與集合關系。經典集合用0或1分別表示元素不屬于或屬于集合,揭示了事物的確定性概念。矛盾問題具有模糊性,采用模糊數(shù)學的模糊集合的隸屬函數(shù)思想,將矛盾問題中的元素轉化為[0,1]之間的實數(shù),再計算隸屬度。事物實際矛盾問題在物元可拓法下轉換為形式化的問題模型并可用數(shù)學形式表達,為問題解決提供決策依據(jù)。物元是事物的基本元,囊括事物(M)、特征(C)和量值(或稱特征值,V)3個要素,以有序三元組R=(M,C,V)刻畫物元,如R=(繩子,長度,25m),繩子指代事物,長度是指特征,25m是指特征量值。一個事物有多個特征,繩子還有重量、粗細等特征。物元分析的事物泛指客觀世界的各種物質客體、事情與現(xiàn)象等,事物的特征涵蓋實義特征、性質特征和功能特征,而量值用以表征事物特征的數(shù)量、程度及范圍等。物元可拓模型可減少個體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倚,提高待測量物元對象相對于評價集合的隸屬度,即測度特征屬性的最優(yōu)化量值,提升客觀性和準確性[51]。
3.2 確定用戶體驗效果物元的經典域、節(jié)域及待度量物元矩陣? 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從美學體驗、含義體驗、情感體驗、行為體驗和價值體驗5個一級指標著手,每個一級指標又涵蓋多個二級測量指標,不同指標所處的感知效果等級并不相同。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計算方法和過程來源于文獻[52]。
1)經典域。用戶體驗效果可能處于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等任一等級,不同指標所屬等級不盡相同。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度量指標的特征值的取值范圍稱為經典域,經典域表示同一指標在不同等級的取值區(qū)間。如果設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有e個等級,有n個特征c1,c2,…,cn,對應特征量值為v1,v2,…,vn,那么物元的經典域可表示為:
4 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實例分析
4.1 實例選擇
學術微信公眾號數(shù)量眾多:丁香園、壹學者、小木蟲、經管之家、科學網、科研圈、量化研究方法、社科學術圈、iNature、自科在線、知社學術圈、募格學術、Academic學術、Nature自然科研、墨香學術、學術志,等等。學術微信公眾號發(fā)展運營時間較短,屬于新事物。社科學術圈(微信號:shkxquan)已被認證,以期刊點評、論文寫作、論文投稿、學術會議、學術資源為主要內容,與學術研究密切相關。歷史文章已經積累到一定的數(shù)量,有相當數(shù)量的原創(chuàng)文章,關注者較多。社科學術圈的一級菜單有歷史文章、學術進步、與我聯(lián)系,后兩者還包括:查重知識、文獻挖掘、論文投稿、學術問答、社群&交流、轉載&合作這些二級菜單。通過分析社科學術圈用戶體驗效果,為優(yōu)化學術知識服務提供路徑和參考借鑒,進而改善知識服務能力和質量,社科學術圈的公眾號界面如圖2所示。
4.2 確定經典域、節(jié)域取值及實例數(shù)據(jù)收集
設計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指標問卷,問卷題項實行0~10分(取整數(shù))的打分制度,從0~10分依次表示指標題項與待度量物元的契合度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逐級遞增,共11個級別。
為了確定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經典域和節(jié)域,通過咨詢使用過學術微信公眾號的5位專家,經協(xié)商決定對體驗等級劃分為:差(N1)、一般(N2)、滿意(N3)、非常滿意(N4)4個區(qū)間,并給出區(qū)間閾值的初始值,再邀請兩位從事微信公眾號信息發(fā)布的人員評判和微調閾值區(qū)間。最后邀請23位關注并使用過“社科學術圈”的用戶,用戶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如表2所示,并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對用戶體驗效果指標打分,再將結果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和歸一化處理,得到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物元的經典域、節(jié)域,如表3、表4所示。
4.3 實例物元可拓度量過程
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物元可拓度量過程包括:計算社科學術圈的用戶體驗效果指標權重及指標與各個等級的關聯(lián)度,最后確定實例的用戶體驗效果等級。
1)指標權重。以社科學術圈美學體驗下的界面美觀性(E11)為例,E11的實際測量值處于經典域的滿意(N3)這一等級,再根據(jù)式(7),當vi值小于等于或大于等于(aji+bji)/2時,采用的計算公式不同,得到r′11=(0.66,[0.65,0.8))=2×(0.66-0.65)/(0.8-0.65)=0.133,再根據(jù)式(8)、(9)得出r11=3×(1+0.133)=3.4,同理可得r12=6、r13=3、r1=r11+r12+r13=12.4,指標E11的權重a11=r11/r1=3.4/12.4=0.274。同理可得社科學術圈的所有二級指標權重。最后,根據(jù)式(10)可計算出社科學術圈的4個一級指標權重,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如表5、表6所示。
2)關聯(lián)度計算。以社科學術圈行為體驗的二級指標友好性(E31)為例,根據(jù)式(4)、(5)得出E31與等級N1及節(jié)域Nh的接近度:d(v31,v131)=d(0.86,[0.2,0.35))=0.86-(0.2+0.35)/2-(0.35-0.2)/2=0.51,d(v31,vh31)=d(0.86,[0.2,1))=0.86-(0.2+1)/2-(1-0.2)/2=-0.14,由于0.86[0.2,0.35),依據(jù)式(6)計算E31關于N1的關聯(lián)度T1(v31)=0.51/(-0.14-0.51)=-0.785,則社科學術圈的二級指標關于各個等級的關聯(lián)度如表7所示。
得出二級指標和等級的關聯(lián)度后,根據(jù)式(11)計算出一級指標與等級的關聯(lián)度,以社科學術圈一級指標美學體驗(E1)與等級(N1)的關聯(lián)度為例:T1(R1)=0.274×(-0.320)+0.484×(-0.455)+0.242×(-0.333)=-0.388,一級指標關于等級的關聯(lián)度如表8所示。
根據(jù)關聯(lián)度最大識別原則式(13)和式(14),得到社科學術圈一級指標所處等級e′及特征量值e*傾斜情況,如圖3所示。
根據(jù)式(12)得出社科學術圈用戶體驗效果與等級的整體關聯(lián)度:T1(R)=0.189×(-0.388)+0.204×(-0.342)+0.238×(-0.480)+0.260×(-0.255)+0.109×(-0.182)=-0.343,結合關聯(lián)度最大識別原則式(13)和式(14),得到總體特征量值偏向情況,如表9所示。
3)社科學術圈用戶體驗效果等級確定及結果分析。社科學術圈用戶體驗效果等級依據(jù)關聯(lián)度最大識別原則可初步判定為一般等級(e′=2),趨向于滿意等級(e*=2.57>e′=2)。且一級指標美學體驗、含義體驗為滿意等級(e′=3),行為體驗、情感體驗和價值體驗所處等級為一般(e′=2),但在一級指標上,所屬等級朝鄰近等級的傾向性不盡相同。
①美學體驗層面,社科學術圈的美學體驗屬于滿意等級(e′=3),略微趨向于一般等級(e*=2.96 ②含義體驗層面,社科學術圈的含義體驗處于滿意等級(e′=3),輕微偏向一般等級(e*=2.79 ③行為體驗層面,社科學術圈的行為體驗效果處于一般等級(e′=2),但特別接近于滿意等級(e*=2.97 ④情感體驗層面,社科學術圈的情感體驗處于一般等級(e′=2),稍微偏向于滿意等級(e*=2.09
5 優(yōu)化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策略
從美學、含義、情感、行為和價值5個體驗視角優(yōu)化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進而改善知識服務質量,秉持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讓用戶感知學術微信公眾號的實用和享樂雙重價值。
1)在美學體驗上,社會心理學認為好的外貌具有暈輪效應[54],學術微信公眾號應考慮外貌吸引。學術微信公眾號在界面、交互、導航、圖標、按鈕等符號設計上應注重元素的選取,使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匹配。布局中注重圖文的相關性及前后背景的舒適性、合理性,提高用戶感官的愉悅度、接受度。交互符號應具備功能可見性,使用戶預感到符號的潛在功能,感知到示能性,迎合用戶的知覺心理和行為模式。
2)在含義體驗上,學術微信公眾號應偏重于文章的學術性,提高自身的學術價值,及時發(fā)布學科前沿知識和熱點文章,注重新穎性。學術微信公眾號應在文章內容里采納一定的視頻、圖片和動畫等數(shù)字化圖像,可視化元素能激發(fā)用戶的閱讀興趣和文章的可讀性,降低認知負載。學術微信公眾號以學術信息資源為主,應保障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提高文章的有效性和閱讀量。為了避免內卷化現(xiàn)象,學術微信公眾號應具備原創(chuàng)能力,注重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
3)在行為體驗上,學術微信公眾號具有易用性、可用性,交互的友好性較好。為了優(yōu)化友好性,可考慮用戶潛在行為需求,比如允許關注同一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用戶可以相互評論,實現(xiàn)社會化交互,以此提高評論的回復數(shù)、豐裕度,而非停留于點贊功能,從而增強信息交流和友好性。學術微信公眾號應根據(jù)用戶興趣和檢索路徑給予相關信息,大約65%的人更喜歡視覺信息而非文本信息,可通過視覺刺激來提高偶遇性[55]。學術微信公眾號應提升按鈕的可跳轉性、邏輯性以及學術交流的可能性,幫助增強任務完成度。學術微信公眾號在不同終端界面應具有適用性、適配性,實現(xiàn)跨屏交互的無縫銜接。
4)在情感體驗上,學術微信公眾號可依據(jù)Norman D A[27]提出的情感化設計,圍繞本能水平、行為水平和反思水平3個維度提高感官享受、使用樂趣和引發(fā)認知聯(lián)想、反思等。感官享受會喚醒用戶的愉悅性、滿意度。學術微信公眾號可以設置交流群,增強文章的討論和交互機會,引發(fā)深度思考,豐富使用樂趣,提升沉浸感和歸屬感。反思水平上,引發(fā)用戶對文章的思考,觸發(fā)內在覺察,觸動情感共鳴,增強依賴感。
5)在價值體驗上,學術微信公眾號應豐裕自身的學術性,發(fā)布高質量的學術資源,助力使用受益度。學術微信公眾號應打造自身品牌,滿足用戶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使用戶認同、偏愛該公眾號。學術微信公眾號可以推廣學術文章,擴散文章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允許用戶在學術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自己的學術觀點,幫助其他用戶解決學術困惑,從而獲得成就感。
6 結 語
學術微信公眾號作為學術新媒體的新形態(tài),具有便捷性、易使用性、豐富性和偏學術性,關注的科研用戶越來越多,滿足不同用戶的多目標需求。從用戶體驗的5個維度共19個指標,在物元可拓法的基礎上量化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美學、含義、行為、情感、價值5個維度的體驗效果。通過實例分析可知,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美學和含義體驗的感知效果處于滿意等級,而行為、情感和價值體驗屬于一般等級,5個維度下的二級指標的等級也存在差異。根據(jù)體驗效果有針對性地提出優(yōu)化策略,有助于學術微信公眾號的可持續(xù)運營,加強用戶的主觀滿意度和粘性使用行為,降低用戶漠視、忽視、退出、忍耐等倦怠行為。本文選擇的社科學術圈微信公眾號屬于社科領域,且樣本數(shù)量有限,在推廣到自然和人文領域的效應還有待商榷。后續(xù)將擴大學術微信公眾號的樣本數(shù)量和領域覆蓋面,優(yōu)化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的準確度、可推廣性和延伸服務。
參考文獻
[1]沈丹,張福穎.學術新媒體:學術文摘把握學術傳播主動權之新渠道[J].科技與出版,2017,(5):61-67.
[2]田曉偉.論學術新媒體的發(fā)展與學術共同體的構建[J].教育研究,2017,38(4):21-26.
[3]谷學強,張子鐸.移動閱讀時代學術類公眾號的內容生產與運營策略——基于五家學術公眾號的內容分析[J].出版科學,2020,28(2):88-96.
[4]譚春輝,易亞,李莉.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21,41(1):50-59,77.
[5]李進華,陳欣欣.基于內容的學術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滿意度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8,(5):88-98.
[6]王曰芬,賈新露,李冬瓊.微信學術信息共享意圖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7,(3):9-18.
[7]張?zhí)m,陳信凌.社科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1021.
[8]趙文青,宗明剛.學術期刊微信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611-616.
[9]楊穎,王文權.學術類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探究及對社科類出版社微信公眾號運營的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9,(6):132-135.
[10]周華清.“學術中國”對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32-339.
[11]張艷萍.學術類微信公眾號運營探討[J].科技與出版,2019,(7):133-138.
[12]章誠.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J].科技與出版,2020,(8):73-78.
[13]胡沈明,張凡.行業(yè)類公眾號學術泛化現(xiàn)象探究——以新聞傳播類微信公眾號為例[J].中國出版,2019,(22):39-44.
[14]徐寬,陳琳.圖情領域微信公眾號學術資源統(tǒng)計分析[J].數(shù)字圖書館論壇,2019,(8):65-72.
[15]曹繼華.學術類微信公眾號編輯選題策劃探析[J].中國編輯,2018,(4):70-74.
[16]向晴,楊新涯,王瑩.圖情領域個人微信公眾號發(fā)展現(xiàn)狀[J].圖書館論壇,2018,38(9):127-131.
[17]程琴娟,閆瓊.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18]Cheng Z X,Zhang X X.A Novel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dividual Portraits for WeChat Users for Future Academic Networks[J].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20:1-12.
[19]Zhao R Y,Wei M K.Acade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WeChat in View of Social Media 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7,112(3):1777-1791.
[20]羅仕鑒,朱上上.用戶體驗與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4-9.
[21]杜雪璇.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用戶體驗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8.
[22]王昱颯.基于用戶體驗的云服務評價選擇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5.
[23]黃麗霞,李媛.基于用戶體驗蜂巢模型的公共圖書館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0,42(3):39-42.
[24]龔花萍,周江涌,張小斌,等.基于APEC模型框架的移動博物館用戶體驗評價研究[J].山西檔案,2020,(4):132-146,153.
[25]陳星海.基于CUBI用戶體驗模型的網絡消費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與應用[D].長沙:湖南大學,2016.
[26]鄭錫華.咪咕閱讀客戶端用戶體驗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27]Norman D A.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oks,2004:38-40.
[28]Desmet P,Hekkert P.Framework of Product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07,1(1):57-66.
[29]沈軍威,倪峰,鄭德俊.移動圖書館平臺的用戶體驗測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3):54-60.
[30]Lidwell W,Holden K,Butler J.通用設計法則[M].朱占星,薛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20-23,40-41.
[31]王平,侯景瑞,吳任力.基于遞歸張量神經網絡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新穎度評估方法[J].情報學報,2019,38(2):159-169.
[32]王杰.學術類微信公眾號信息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
[33]王東,曲九龍,劉國亮.虛擬學術社區(qū)的學術質量評價流程與模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5):94-98.
[34]Ke P,Su F.Mediating Effects of User Experience Us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 on Mobile Library Application in China[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8,36(5):892-909.
[35]王萍,張韞麒,朱立香,等.政務微信公眾號知識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23):43-50.
[36]陳為東,王萍,王益成.學術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偶遇要素及內在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2):28-33,45.
[37]姜婷婷.賀虹虹,張正楠.搜索任務復雜度對用戶情感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6,(4):74-82.
[38]張敏,車雨霏,張艷.差異性任務情境下用戶移動診療信息搜索行為分析一項實驗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9,39(1):51-59.
[39]李燕.用戶體驗對跨屏參與意愿的影響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40]Mehrabian A.Pleasure-arousal-dominance:A Gener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J].Current Psychology,1996,14(4):261-292.
[41]陳為東,王萍,王美月.學術虛擬社區(qū)用戶社會性交互的影響因素模型與優(yōu)化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6):117-123.
[42]朱婭茹,查先進,嚴亞蘭.用戶體驗和現(xiàn)狀偏差視角下移動閱讀APP持續(xù)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6):41-53.
[43]Shao Z,Zhang L,Chen K C,et al.Examining User Satisfaction and Stickines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rom a Technology Affordance Lens:Uncove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User Experience[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20,120(7):1331-1360.
[44]Guo L Y,Zhang M L,Kang K,et al.Transforming Followers Into Fans:A Study of Chinese Users of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14(7):1029-1045.
[45]吳曉云,劉恬萍,王建平.品牌價值提升的移動用戶體驗模式及管理要素研究[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7,(6):18-20.
[46]蔡志明.智能手機用戶體驗、品牌依戀和品牌忠誠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47]崔競烽,鄭德俊,孫鈺越,等.用戶體驗視角下的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滿意度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8,38(3):133-140.
[48]羅方,戴向東,黃艷麗.體驗經濟語境下的品牌價值塑造[J].包裝工程,2016,37(2):17-20.
[49]吳曉云,王建平,劉恬萍.App用戶體驗要素、體驗價值與品牌價值——以運動類計步App為例[J].財經論叢,2018,(12):84-94.
[50]蔡文.物元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1-13.
[51]趙蓉英,王嵩.基于熵權物元可拓模型的圖書館聯(lián)盟績效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2):12-18.
[52]洪闖,李賀,彭麗徽,等.在線健康咨詢平臺信息服務質量的物元模型及可拓評價研究[J].數(shù)據(jù)分析與知識發(fā)現(xiàn),2019,3(8):41-52.
[53]韓蕾倩,閆慧.不同情境下手機素養(yǎng)失衡及調節(jié)行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5):74-93.
[54]孫時進.社會心理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99-201.
[55]Jiang T T,Guo Q,Xu Y P,et al.A Diary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Triggered By Visual Stimuli on Micro-blogging Servic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19:56(1):29-42.
(責任編輯:孫國雷)
收稿日期:2021-08-0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學術新媒體信息流轉的驅動機制與價值增值研究”(項目編號:18CTQ029)。
作者簡介:李宇佳(1989-),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學術新媒體。陳為東(1988-),男,博士,助教,研究方向:用戶信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