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獻紅
廖獻紅
現(xiàn)任廣西柳州市鹿寨縣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柳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散文學會副會長,柳州市簽約作家。著有散文集《鹿城圖譜》。
《信仰與決裂》
廖獻紅 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22.6/56.80元
在我的印象中,認識周一峰是從看到他的訃告開始的。
那是1991 年5 月初的一天,當時我16 歲,中午挑著洗凈的衣服回到家時,送報紙的郵差將我家訂的《廣西日報》《鹿寨報》交給我。兩份報紙的頭版均刊發(fā)了“周一峰同志逝世”的消息,這引起了我的好奇。迫不及待地讀完關于周一峰的報道后,我知道了他去世前是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常務副省長,曾受中央派遣回廣西工作。他的家鄉(xiāng)就在距我洗衣服的碼頭不遠的下游——鹿寨縣城關鄉(xiāng)新村。這個村子我是熟悉的,我有兩個堂嫂就是從那里嫁過來的,堂嫂多次講過周一峰家族的故事,言辭中充滿欽羨。多好的一個人??!我當即對周一峰產生了親近感,并感到深深惋惜。
參加工作后,我得知時任廣西文化廳廳長的周民震是周一峰的弟弟,寫過很多電影劇本,是著名劇作家。再后來,我在縣志、文史資料中讀到了周氏五兄弟——周一峰、周民云、周民雷、周民震、周民霖的介紹。后來,我在網上也看到過周氏父子的履歷,由此得知他們的一生都與中國革命和建設連在一起。然而當時,我并沒有給予更多關注。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近了這個家族,才發(fā)現(xiàn)周氏父子那一段不曾被書寫的革命傳奇。
2020 年最后一個周末,我走進了周民震的家。剛坐下來寒暄幾句,周老先生便給我“澆了一盆涼水”:“我們家族的故事很多很復雜,特別是紀實文學,很難寫的,你能行嗎?”
周民震這番話讓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好在多年來在職場摸爬滾打,無論是喜是憂,我的心里都變得既謙卑又坦然,心想眼前這位中國文學界的元老級人物用挑剔和質疑的眼光看待一個文學小輩,再正常不過了,我不能膽怯,也不能急躁。于是,我清了清嗓子,挺了挺腰板,微笑著說:“我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寫,能寫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我會努力,同時也需要您的大力指導和幫助?!辈还芩遣皇怯幸饧の遥巯碌奈乙褯]有退路,哪怕“山”再高“水”再長,我也要硬著頭皮迎上去。
壓力也是動力,2021 年元旦,我開始動筆了,并再一次認真查閱了周氏父子的履歷,把他們的出生年月、參加革命時間、上學時間、入黨時間一一厘清,依照他們參與的重要事件分類標注。這時,我感覺到好像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推著我走進革命戰(zhàn)爭,走進那血火沸騰的歲月,讓我看到了不曾認知的境況和其中的不平凡。
而在寫作推進期間,始終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牽引著我,那就是關于人性、親情、民族、家庭與國家關系的思考。于是,我運用所習得的理論和技藝,搭好框架,起草提綱,努力按照“史傳運事,依年布事,事系于人”的傳統(tǒng)敘事手法,以翔實、準確的史料為基礎,敘述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路梳理下來,我對中國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看到了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也看到了早期革命者的初心。有時候,一個人或一家人的一生可以清楚而有力地折射一個時代。事實證明,周氏兄弟的革命生涯恰恰是這個時代最寶貴和永不過時的精神財富。
這一年里,我一直在與時間賽跑,一邊工作,一邊創(chuàng)作。周氏父子的不平凡的人生是整整兩代人的一個豐富的橫斷面,許多革命者的人生軌跡浩浩蕩蕩地涌進我的血管和肌體,我時常置身于某種幻象:一會兒是硝煙彌漫的上海街頭,一會兒是戰(zhàn)火紛飛的蘇中地區(qū),一會兒是險象環(huán)生的龍城中學八角樓,一會兒是位于崇山峻嶺的柳北游擊區(qū)。無數(shù)的人們此刻都與我息息相關,他們讓我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當戰(zhàn)爭的風暴席卷每一寸山河、戰(zhàn)斗的激情灼燙中國人的神經時,周家的孩子們放棄了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與眾多革命者一起,身處風云變幻的大上海、高高的山岡、深深的密林,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
作品中涉及的重要地方,只要能去的,我都想方設法去走一走,例如洛清江畔的周家老屋舊址、龍城中學、融水、融安等地。我在故事的發(fā)生地游走,每到一處都異常興奮,覺得我是來探訪熟人的。姓周的、姓覃的、姓路的、姓莫的……我一廂情愿地把他們視為好友,盡管我在他們眼里默默無聞。
同時,我也在相關史料中跋涉,去發(fā)現(xiàn)和捕捉塵封在歲月中的情感,發(fā)掘和串起散落在時光中的記憶和碎片,客觀分析其產生的歷史原因,試圖帶領讀者重返他們當年的精神世界。他們的人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時代的變革,很多重大事件、時間節(jié)點他們都親身經歷過:“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他們就這樣一步步走來。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是我寫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是由周氏三兄弟與許多革命青年共同創(chuàng)造、書寫的,父輩們的所作所為讓這本書中所描寫的故事真正活了起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散落在世間的紅色傳奇漸漸被海量的信息湮沒,寫作者有責任發(fā)掘這樣的傳說和故事,讓一個個行將“入睡”的它們跳躍在白紙黑字之中。
用心用情地書寫他們,繼承發(fā)揚革命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是我對家鄉(xiāng)走出去的革命者、共產主義忠誠戰(zhàn)士最大的回饋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