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佳坤
(吉林省臨江市第一中學 吉林臨江 134601)
古典詩詞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目前各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也將古典詩詞的賞析納入了重點教學內容。古典詩詞的賞析離不開對意象的賞析,因為意象不僅能夠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同時也是詩詞審美形態(tài)的主要構成要素。想要真正了解、讀懂古典詩詞,就必須要對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對意象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因此,探索有效的古典詩詞意象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意象就是指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包含了“意”與“象”兩個主體,其中,“意”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情感,而“象”就是指客觀事物,兩者相輔相成,構成“意象”。在古代詩人的眼中,客觀的物象都是有生命的,經過詩人的篩選以及構思,客觀物象被寫進詩詞中,體現(xiàn)著詩人獨特的審美和情感,成了詩人表達內心情感的媒介。在意象構建的過程中,詩人的情感也得到了具象化,使得兩者間的關系達到了統(tǒng)一。意象與意境通常是共同存在的,兩者都是創(chuàng)造者的主觀情感產物,但是意象更多指的詩詞中具有的詞匯或語句,而意境則是指整首詩詞所體現(xiàn)的藝術境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分析,進而把握整首詩詞的境界[1]。
在找出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去理解意象的內涵。在解讀古詩詞之前,教師要想開展意象概念教學,讓學生在腦海形成對意象的宏觀理解,然后引導學生由此為基礎來對詩詞進行鑒賞。此外,教師也可以將意象概念教學的步驟放在詩詞賞析之后,然后讓學生對意象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總而言之,必須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意象的概念之后,才能進行意象分析的環(huán)節(jié)。
(1)抓住意象的特點
物象本就具有特殊的自然屬性,詩人在選用其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肯定是覺得這個物象的特點和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之間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從意象的特點著手,對詩詞進行賞析,有利于把握詩人想要通過詩詞傳遞出來的情感。例如,《孔雀東南飛》中,詩人以蘆葦以及磐石來比喻劉蘭芝對焦仲卿的情感,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愛情如磐石一般,堅不可摧,存在很強的關聯(lián)性。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意象的特點來進行賞析。
(2)分析意象的修飾詞
為了更加形象、準確地將自己的情感通過詩詞表露出來,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通常會對意象的顏色、形態(tài)等等進行更加深入的刻畫,并且將自己的喜好融入進去,為意象給予更多的個人情懷。在古典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意象的修飾詞是教學的關鍵。詩人描繪意象的詞語非常多,而形容詞是最常用的一種詞語,能夠準確地描繪出意象的各種形象特征。例如,在《聲聲慢》中,李清照在描繪“酒”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句詞“三杯兩盞淡酒”,這里并沒有使用“美”或是“烈”等詞匯來描述酒,因為李清照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心情煩躁郁悶,但是卻又不想受到酒精的迷惑,所以,她選用了“淡”來形容“酒”?!暗弊诌x得非常微妙,不僅很好地描述了酒的性質,同時也體現(xiàn)了李清照此刻的心境。在乍暖還寒的時刻,喝著一杯杯的淡酒,句中無不體現(xiàn)一種失落感。而副詞也是詩人在描繪意象所比較常用的一種詞語。杜甫在《登高》中,有如此的描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其中的“蕭蕭”以及“滾滾”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風吹落葉以及長江滾滾而來的場景,而這兩個詞又是疊詞,不僅極具氣勢,也很有韻律感,詩詞雖然是描繪的傷春悲秋之情,但也體現(xiàn)出了非常渾厚的情感[2]。
動詞可以非常生動地描繪地描繪出意象的動態(tài)特點,將人格特性很好地賦予意象。例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如此描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在這句詩詞中,蘇軾使用了三個動詞,分別為“亂”“拍”以及“卷”“亂”生動地描繪出了卵石直插云霄的壯麗感,“拍”“卷”生動地描繪了浪濤洶涌擊打岸邊的場景就憑借這三個動詞,蘇軾將赤壁山水的驚險壯闊生動地描繪了出來。而數(shù)量詞也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古詩詞非常常用的詞語。詩人或是通過虛指,或是通過同實指的形式,將客觀實物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如此寫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用到了“十”“八”“九”三個數(shù)字,非常直接,雖然表面看起來較為平庸,但是細品之后,才能體會到陶淵明描繪得自己的田園生活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
(3)挖掘意象的深層含義
在古典詩詞中,一些意象是日常中比較常見的物象,而還有一些意象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文化沉淀后產生的物象,學生們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此類的古典詩詞的時候,要將相關的歷史知識補充給學生們,由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意向的含義,更加準確地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例如,在《關雎》中,“琴瑟友之”以及“鐘鼓樂之”,其中的“琴瑟”以及“鐘鼓”從表面來看,可能會認為其是一種樂器,或是奏樂,但是在這首詞中,這兩個意象代表著愛情,“鐘鼓”多半用于盛大的場合,而“琴瑟”則更加私人,代表著男女雙方的關系有著進一步地深入,有著圓滿的結局[3]。
在古詩詞中,意象往往是多個一起出現(xiàn)的,其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共同創(chuàng)造了整首詩詞的意境。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每一個意象進行單獨的解析,還需要將各個意象聯(lián)系起來,分析其間的共同特性,發(fā)掘詩詞的意境,幫助學生感悟詩詞的情感。例如,柳永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中寫到“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通過“寒蟬”“長亭”以及“驟雨”三個意象烘托了背景顏色,給人以一種親切的感受,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接著又以“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中的“煙波”“暮靄”以及“楚天”烘托了離別之情,像這千里綿長的煙波,又如那沉沉的暮靄一般,整首詞都表露出了柳永的凄涼、悲傷的情感。
當前教師在開展古典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教學目的以及方式以應試為中心。雖然說考試是一種積極的反饋,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成果,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以及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也是目前我國重要的一種選拔方式。但是對于考試的利弊一直以來都有很強的爭議,不過就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考試的確是一種較為公正的人才選拔形式,并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這種人才選拔形式不會出現(xiàn)較大的變化。因此,如何在這種形勢下改進古典詩詞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是目前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古典詩詞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操,在賞析古典詩詞的時候,人們的心境會變得更加平和,精神得到寄托。學生必須要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古典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探究式教學,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古典詩詞賞析中,并且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
無論是哪個學科的教師,其自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并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首先需要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功底,拿古典詩詞教學來說,古人在表達方式上和現(xiàn)代人有很大的區(qū)別,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時,通常是將其寄托在花草魚鳥等一些物體上,想要透徹地賞析古詩詞中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就必須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此外,語文教師要對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有所了解,古典詩詞源遠流傳,正是由于其蘊藏了豐富的古代的人文精神,如家國情懷、思鄉(xiāng)之情等等,在讀到描寫此類情感的詩詞的時候,內心都會被觸動,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夠與詩人產生共鳴[4]。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并不是單獨開展的,而是應當與意境以及情感一起組成整體。在中國傳統(tǒng)古詩詞賞析中,意境是古詩詞的核心,體現(xiàn)了古詩詞的情感,也是對意象的進一步拓展。所以,在古典詩詞教學中,不能將三者分開來進行教學,需要將三者進行充分的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賞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時候,其包含了多個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等等,如果將這些意象單獨分開來分析,其實很難體會到詩人的情感,但是將其融為一體,就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畫面,體會到詩人所要傳遞的情感。
“月”是我國古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古詩詞的時候,非常常用的一種意象,本文以“月”為例,展開了專題教學研究。
意象可以是現(xiàn)實的物象,同樣也和我國的宗教信仰、歷史發(fā)展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充分挖掘“月”意象的原型意義,對理解古典詩詞有著很大的幫助?!霸隆蓖ǔ:团杂兄欢ǖ穆?lián)系,《禮記》中,將女性和月相對位,至此,“月”也就有了創(chuàng)生意義。隨著母系社會的衰落,父系社會得以興起,但是隨著戰(zhàn)亂的不斷,人們逐漸開始懷念母系社會,因此,“月”代表女性,包含對母系社會安寧和諧的向往,也蘊藏對舊夢的懷念之情[5]。
首先,月亮在夜晚散發(fā)出來的光芒是柔和的,和女性的柔美有很強的共同之處,再加上月亮皎白無瑕的外觀,使其成了美的化身。在古詩詞中,詩人主要通過“月”來描繪人物和景物的美,例如“美人如月”,是對人的描繪,而“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對景物的描寫。前文提到,“月”包含了人們對舊夢的懷念,這與古人坎坷的仕途之路有很強的聯(lián)系,所以,詩人常以“月”來表現(xiàn)自己的傷感之情,如晏幾道的《臨江仙》中有這樣的描述“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每當彷徨的時候,常以月為伴,對著月亮直抒胸臆,在大量的古詩詞中,對于月的描述多種多樣,如“殘月”“孤月”等等,無不表露當時詩人的落寞之情。此外,月亮作為宇宙中的一顆恒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興衰,引發(fā)人們對歷史、歲月變換的感慨。李白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詩中寫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蘊含著其對于人生的思考,具有非常龐大的意境。
古詩詞中通常還包含很多的民俗文化,一些意象也與民俗文化之間有很強的聯(lián)系。例如,我們一提到月亮,首先想到的就是中秋節(jié),因為從古到今,我國都有中秋賞月的習俗,古代更是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而現(xiàn)如今,我國很多地區(qū)也保留了不同的中秋民俗,在福建,有博餅活動,廣東人更是有拜月的傳統(tǒng)。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中對月有如此描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讀到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容易想到中秋節(jié),所以,教師在古典詩詞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將相關的民俗知識補充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意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加強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6]。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是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內容,其蘊含了詩人的情感,在賞析古典詩詞的時候,也要注意對意象的把握,通過意象教學,來使得學生更好地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含義,以及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意象,學生們能夠進入到詩詞地跟深入,切實地體會到詩詞的意境,感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