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盼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十中學 黑龍江大慶 163413)
歷史課是學生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必需的基礎課程。社會科學以歷史課為基礎課程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學習任何社會科學,都必須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歷史知識。以語文課為例,歷史不僅提供了系統(tǒng)的文學史知識,還提供了分析課文的時代背景,不掌提歷史知識,分析課文就會感到困難。有些語文課文是直接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題材的,不懂歷史,就無法學習。在中國古代“文”和“史”是不分家的。有的更是寓文于史。如司馬遷的《史記》是傳記文學的典范作品。若是不具備中國古代史知識,古文也難以學好。
社會發(fā)展史是研究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它需要歷史作為理論的知識基礎,歷史需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理論指導。如果沒有大量的歷史知識作為它們論點的佐證,它們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頭說教了。自然科學雖然對歷史知識的關系不像社會科學那樣直接,但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乃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必備條件。這是因為,第一,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不能同過去的科學成就割裂開來,不能同歷史割裂開來。第二,任何科學技術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利用情況,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并給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以各種影響。因此,研究和學習自然科學,不能沒有社會歷史觀點,不能把基礎知識看得太窄。第三,歷史上許多科學家之所以有偉大的成就,除了時代的條件外,人的思想品質、治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都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學科記錄和綜合了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成就。要繼承人類歷史文化速產(chǎn),造就智力上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綜合素質教育的精神,重新定義人才培養(yǎng)目標都有著積極作用。
高中歷史課由于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或特點,在政治教育甚至是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歷史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學內客的一致性。這是由歷史學科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決定的。歷史課程的這個特點,其他任何學科都很少具備,高中政治課程的基本理論、基知識的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雖然也一致,但是由于它的知識的過于概念化,要使學生每還需聯(lián)系實際,補充大最生活事例。在教學過程中表出很多的優(yōu)越性。一是節(jié)約教育時間,使教育教學兩不誤;二是節(jié)省教學語言,只要在講史實的基礎上畫龍點睛,無須在教學之外附加任何思想教育的內容,三是寓教育于教學,一舉兩得。例如,教師在講述祖國悠久的歷史,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民族英雄的光輝業(yè)績時候,也就同時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只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統(tǒng)帥教村,充分發(fā)掘教村內在的因素,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就能收到相應的思想教育效果。
2.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歷史學科學立足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包指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涉及的范圍極其寬廣。歷史學科學又是黨性很強的科學,基礎內容與思想的一致性是他的特點。因此,歷史課程的思想內容也就極其廣泛。新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為適應當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體現(xiàn)綜合素質教育精神,增強了課程的多樣性,把選修課正式列入課程計劃,提高了選修課的比例。同時也規(guī)定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讓學生具備為人民服務,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歷史課程的思想政治內容的廣泛適應性,也是別的課程難以相比的。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國歷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生動內容。
3.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樣性。由于歷史課程的思想教育同知識教學的一致性,歷史課程的知識教學方法同時也就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歷史教學的方式方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方讓有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演示法、讀書法等。課堂教學類型有導入課、新知識課、綜合課、復習課、考查課等。組織教學形式除課堂教學這一基本形式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為增加感染力,除教師生動直觀的教學語言外,還采用文學作品、歷史典故以及各種直觀教具配合教學。歷史教育方式方法得如此多樣性,就是其他課程所沒有的。
歷史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的全面性方面也優(yōu)于其他課程,并且有自己的特色。智能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其中每一種能力都是學習歷史課程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又在學習中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高。
1.觀察力。即感知事物的能力。它是形成歷史表象的基礎。因為歷史是過去的陳跡,觀察歷史就不能像觀察現(xiàn)實那祥直觀。它只能供助于歷史的遺址、遺物、直觀教具等等手段,進行直接觀察。因此,歷史觀察比現(xiàn)實觀察,就費時費力得多,對觀察能力的要求也就高得多。否則,就不能完成觀察任務,形成歷史表象。由于對觀察力的較高要求和大量的觀察鍛煉,觀察能力也就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
2.記憶力。記憶是經(jīng)驗的識記、保持和恢復。它對歷史學習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國暫學家培根,把人類科學按心理學分為記憶型、想象型、理性型三個類型,并把歷史列入了記憶型。培根把歷史看成純粹知識的堆積,當然是不妥的,但有效地記憶大量重要的歷史年代、地名、人名以及歷史事件的大體始末經(jīng)過,不能不是學習歷史的特殊要求。否則,歷史知識就無法積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思維、想象活動也就無法進行。培養(yǎng)和發(fā)展記憶能力,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記憶中鍛煉記憶。大量記憶史實,是提高記憶力的重要手段。
3.想象力。這是學習歷史特別需要具備的能力。因為歷史既不會停留,更不會重演,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距離我們愈來愈遠,而通過觀察形成的歷史表象又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統(tǒng)的和靜態(tài)的。所以,要形成完整生動的歷史形象,還需要通過想象,對大腦中已經(jīng)形成的表象進行加工處理,形成歷史觀念。受目的支配的有意想象,具有再造和創(chuàng)進的性質。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積極的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條件。這些條件,通過歷史學習是能夠獲得的。
4.思維力。思維是理性認識過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本質屬性和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通過觀察、想象而形成的歷史表象和觀念,還只是解決現(xiàn)象問題,不是歷史事物的本質。要達到歷史事物的本質,揭示歷史事物內部的規(guī)律性聯(lián)系,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新內涵的原理和方法,對復雜紛紜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新的思維過程,形成為歷史概念。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學生通過抽象思維,形成歷史概念的過程,既培養(yǎng)了邏輯思維能力,又培養(yǎng)了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發(fā)展智力,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以外歷史闡釋能力,應用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是互相聯(lián)系的,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在培養(yǎng)能力時,無疑地應該強調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歷史學科的重要特點是“過去性 ”,沒有準確全面的記憶就不可能有科學的分析和應用,考生因記憶的失誤而造成的失分不少,這切說明歷史學科的記憶力仍然很重要,它不但不影響其他能力,恰恰是促進了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表明四種能力不可偏廢。
高中歷史學科有思想性,也有科學性,后者往往不被重視,于是出現(xiàn)了不利于歷史學科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阻礙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首先,能力培養(yǎng)的突擊性違背了能力培養(yǎng)的循序漸進規(guī)律。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是經(jīng)過初中和高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初中歷史課介紹大量具體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高中歷史則加大理論成分和理性分析量,在初中的基礎上擴大加深、兩者不可分割。然而,現(xiàn)狀是初中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普遍不被重視。學生學習歷史,往往是死記的不理解,沒有條理,遺忘嚴重,談不上真正的能力培養(yǎng)。到高二分科后,文科班才開始重視歷史,但沒有堅實的基礎,卻要按高考的要求,把三年的知識和能力突擊地掌握。數(shù)理化和英語、語文這些學科從初中就不斷打基礎,歷史教學是到了高三階段才真正得到加強,高三師生為歷史課付出的辛勞超過了其他學科,結果仍然是知識缺漏多,能力提高慢,高考成績低,究其原因正是來自這種所謂的“突擊性”。
其次,能力培養(yǎng)的單一性違背了能力形成的綜合性原理。歷史學科的另一特點是綜合性,它涉及語文、政治、地理等多種學科。語文科提供閱讀能力,政治科提供理論觀點,地理學科提供空間觀念和地名知識,這些無不影響歷史學科能力的形成,因此歷史學科能力具有綜合性。然而現(xiàn)狀是:各科教學并未自覺地互相聯(lián)系和滲透,地理學科的知識在會考后逐漸遺忘,對語文學科的復習亦不重視;政治學科的教材經(jīng)常變化。這樣,高中歷史教師在教歷史的同時常常要兼教語文政治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困難。
再次,傳統(tǒng)的教學習慣不能適應高考的能力要求。傳統(tǒng)的教學法有無可取之處,這里暫且不論。在初中和高一階段,歷史學科不被重視,應付的是期考、會考等合格考試,要求不太高,采用傳統(tǒng)的教法學法可以完成教學任務。目前,初中和高二已使用的部頒新教材,但教學方法的革新尚未跟上,只有少數(shù)老師作些試驗,因為壓力不大,還沒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這樣一旦進入高三階段,老師上面高懸的是高考的高水平能力要求,向下面對的卻是習慣于傳統(tǒng)學法的多數(shù)水平較低的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習慣大致是:
(1)老師講,學生背,即學生把老師灌輸?shù)氖穼?、觀點和結論照背下來,并未真正理解。(2)把課本奉為經(jīng)典。傳統(tǒng)所盛行的“以本為本”已成習慣勢力,導致學生非按書作答不可,對書本不敢也不會發(fā)揮和超越,歸納概括能力和用自己的話來表達的能力得不到鍛煉。(3)缺乏堅實基礎的“知識歸類”“專題復習”方法,效果并不顯著,基礎差的學生反覺不適應。這一切都不能適應現(xiàn)在高考的“系于課本但高于課本”“設置新情景新材料”“小切口深分析”等要求。
從上述分析可知,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復雜的長期的工程,非高三一年之功。但我們仍然可以采取切合實際的權宜措施,而有所作為。高三的課不外知識傳授課、練習課和講評課三種。所以就如何上好這些課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結合典型史實,融入基本理論。即在上新課和復習課時,不停留于史實,而是以史實為載體,進一步講解前面所述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如結合階級社會的產(chǎn)生、井田制瓦解、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美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因與果等史例,講解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辯證關系,結合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維新、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前提條件等,講解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等。這或許可以使學生經(jīng)歷多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補先前不足,亦適應高考試題在理論上的高要求。
2.結合課本內容,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即在練習課中,多設計一些有新情景的題目,讓學生練習。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中,這種題目的比重大大增加,約占1/3的比重。所謂創(chuàng)設新情景,我看大約有新語言、新材料和新角度三類,試題或取其一,或兼而有之。這里的“新”是指課本上完全沒有的,或不是這么說的。(1)新語言。如選擇題的備選項采用新的語言,或將課文中的史實加以概括,作出新論斷;或對歷史事件作出書上沒有的評論;或用新的說法比較歷史事物;或故意設計不正確的說法。(2)新材料。一種是引用原始史料,一種是概述某種史實,大都是課文中沒有的,用于選擇題時多置于題干。(3)新角度。一種命題形式是作出假設。
3.不離開試卷,又不拘于試卷。即上講評課,要把題目答案說清楚,更要此為依據(jù)進一步講解思路和方法,把試卷講評課上成能力培養(yǎng)課。(1)選擇題的講評,可用變換題干或變換備選項的方法,使學生拓寬思路,隨機應變。因果選擇題,可將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觀動機、客觀后果等互換,排列選擇題可將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互換;比較選擇題將異同點、參照物、比較點變換;正面選擇和逆向選擇也可互換。(2)材料解析題的講評,可利用試題指導學生從引用材料的時間、地名、人名、專有名詞、夾注、出處等,去獲取有效信息,聯(lián)系課文,按所提問題構思答案??勺寣W生用一句話回答某題,設計多種答案,比較優(yōu)劣。(3)問答題的講評,可反復從“緊扣題意”和“條理清楚”兩方面,給學生說明解答的規(guī)范,教給評述題、比較題、材料問答題、史觀駁論題等題型的般解答格式。
要上好講評課,前提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做比較充分的準備。講評課的備課,可這樣做一是將學生試卷上的解答情況。要是錯誤情況,逐題登記在案,從中了解其發(fā)生的錯誤的規(guī)律。一是在試卷上確定一些比較靈活的、難度較大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易錯多錯的題目,在旁邊寫上批注。這樣就有助于講評課既從試卷出發(fā),又不拘于試卷,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