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燕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廣播實錄》是一檔新聞熱線節(jié)目,宗旨是老百姓的事兒事事關心,用事實說話,為百姓排憂解難、解疑釋惑,并為其提供最及時、最迅捷的反饋。其形式主要是依托熱線電話完成采訪任務。因此,進行新聞采訪,最為實用的就是“提問”,通過提問能夠高效、直接的獲取到新聞事件中所需的準確信息和素材。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提問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難免會遇到言語過激、惡意狡辯、拒絕采訪等情況。筆者根據(jù)自身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就采訪過程中有關提問的技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筆者通常會直截了當?shù)恼f明情況,使對方明白采訪的意圖。例如,節(jié)目中有聽眾詢問,什么是失業(yè)保險,如何申領等問題。筆者向采訪對象拋出這一問題后,很快就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回復。這種開門見山的提問,容易被采訪對象理解并做出明確回答,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但是,這種提問方式,僅限于內容比較簡單的政策咨詢。
節(jié)目組接到村民老梁的投訴,他是當?shù)氐慕n立卡貧困戶,通過努力和不斷的嘗試,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帶領村里的父老鄉(xiāng)親共同致富,因為資金不足,申請了創(chuàng)業(yè)擔保貸款,但一直無法辦理。如果一開始就詢問村民老梁無法貸款的問題,他可能會感到緊張,說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和重點。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筆者首先和村民老梁嘮起了家常。
記者:您為什么會想到種植藜麥,而且還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村民老梁:我原來靠打零工和種地,日子還算過得去。2012年的一場車禍,讓我的右腿落下殘疾,靠雙拐走路,失去了勞動能力,看病花了不少錢,還欠了六七萬元外債。2016年,在當?shù)乇辉u為貧困戶??晌艺J為,國家扶貧政策好,但不能全靠政府,我得做點兒事。聽說藜麥營養(yǎng)價值高,市場前景好。于是經(jīng)過不斷的實驗,流轉了村里將近兩千畝的土地,開始種植藜麥和小雜糧。我把村民的地流轉過來,給我做營生,來我這兒干活給他們付工錢。
記者:現(xiàn)在有多少人跟著您干?
村民老梁:我用人時打電話,他們就都來了,最多的時候用過三四十個,在我這兒也就干四十來天,給他們四五千元。
記者:哪年開始種植藜麥的?
村民老梁:我是2014年開始研究,2017年正式種,2018年種植成功。2020年種的多,全村就有一口井。所以我想自己貸點款打一口井,不能和老百姓搶水吧。
記者:那您貸上了嗎?
村民老梁:不給貸……
這種采訪氣氛便于溝通和交流,從采訪對象老梁最關心、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和問題進行提問,等他適應了采訪后再逐漸切入主題,他也能很好的組織語言,準確的提供相關信息,進而保證采訪的效率與質量。
提出一個敏感甚至可以引起對方不快的問題,以激發(fā)采訪對象惡意狡辯或是詞不達意,往往還會出現(xiàn)許多意想不到的新線索。例如,節(jié)目組接到聽眾郭女士的投訴,她的女兒在一家培訓機構參加為期六個月的舞蹈培訓,因身體的原因中途提出退費,僅39天,五萬元的培訓費只給她退九千元,雙方因此產(chǎn)生退費糾紛。最初,其實就是因為郭女士相信培訓機構的口頭承諾,零基礎、從未學過舞蹈的參加培訓就可以順利通過藝考,也就是說交了錢“保過”,所以郭女士在沒有合同、沒有發(fā)票的情況下,一次性交了五萬元。筆者采訪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時,其破綻百出。
記者:是不是有這樣的承諾,只要交了錢在咱們機構參加培訓,藝考保過。
培訓機構:你讓他拿出個東西,我就不多說了。
記者:為什么他們會一次性把5萬元交給您,一是比較信任,二是因為這個承諾。
培訓機構:你把承諾拿出來,就拿證據(jù)來說吧。
記者:一個半小時300塊錢,120節(jié)課一個半月就把三萬六千元花完了,為期六個月的培訓,如果按您說的退費標準,剩余的課時怎么辦?
培訓機構:你反正……找律師吧,你跟律師聊。
這樣的提問方式,為筆者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一是,從側面反映出了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不少培訓機構以各種理由拒絕退費,甚至拖延退費時間,以至于到最后不了了之。如果走到訴訟階段,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無法提供充分證據(jù)證明培訓機構違約,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也可能即使消費者勝訴,維權成本太高,打官司花的錢可能遠遠超過追討回來的學費。二是,消費者在報名參加培訓班前,一定要慎重選擇,防止上當受騙。三是,形成多部門合力監(jiān)管,從根本上管理好。
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被采訪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訪,即使出于無奈,也會用沉默、少語等形式對待,使采訪變得十分尷尬和困難。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巧妙的提問,才能將采訪對象不愿意說的話引發(fā)出來。例如,節(jié)目組接到某小區(qū)五樓以下的住戶家出現(xiàn)了停水。幾天后,來水了。五樓以上住戶家的自來水卻不能正常飲用,流出來的水渾濁不清,并伴有惡臭,原本清澈透明的自來水猶如地溝里的污水。采訪中,供排水公司避而不談,迷霧重重。雖然對被污染的水質進行了取樣檢測,但僅僅取樣檢測了25項指標。據(jù)了解,《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中要求,106項檢測標準全部達標,自來水才能飲用。筆者故意提出一個知道結論的問題,又使對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預設的圈套,達到后發(fā)制人的目的。
記者:該小區(qū)居民的生活用水被污染后,咱們抽樣檢測了嗎?
水質檢測中心:因為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沒有提到污染,比較重要的一些指標我們去檢測。
記者:現(xiàn)在該小區(qū)的居民能正常的、放心的飲用水嗎?
水質檢測中心:我沒法回答這個。
記者: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2012年7月就有調整,水質檢測項目由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是嗎?
水質檢測中心:對。
記者:是不是106項檢測標準全部達標,自來水才能飲用。
水質檢測中心:對。
記者:為什么不按106項這個標準去檢測?
水質檢測中心:因為106項國家規(guī)定出廠水一年做一次。
記者: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指標,有什么措施?
水質檢測中心:這個我不太清楚,我們只是檢測部門。
筆者作為一名新聞熱線的記者,主要職責是反映社會現(xiàn)狀與客觀事實。為了揭開事實的真相,獲得有效的新聞素材,必須善于提問并隨時調整提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