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自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7]6號)總體部署并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tǒng)籌與協(xié)調下,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包括:全面開展了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建立了中華古籍聯(lián)合目錄和古籍數字資源庫;先后公布了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逐步建立了珍貴古籍分級保護制度;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出臺相關標準和要求促進古籍收藏單位庫房條件改善,為古籍提供了更好的存藏環(huán)境;建立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基地、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及傳習所,舉辦古籍修復、普查、鑒定、管理等各類培訓班,與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yǎng)古籍保護專業(yè)碩士,增加了古籍保護從業(yè)人員的數量,提高了從業(yè)員的學歷和專業(yè)水平;命名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全面開展古籍修復工作;開展古籍數字化和古籍影印出版工作,加強海外古籍保護合作等。全國古籍保護從業(yè)人員以“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為宗旨,投身古籍保護工作,民眾對古籍保護的熱情也得到了激發(fā)。更多人關注、參與古籍保護的推廣工作,在展覽、講座、媒體報道中感受中華悠久文化、獲取相關知識。
中山大學作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基地”、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附設的傳習所,以及聯(lián)合培養(yǎng)古籍保護專業(yè)碩士的單位,一直重視古籍保護工作, 近20年來在古籍藏量、特色資源、保藏條件、服務質量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在古籍整理、搶救修復、再生性保護、古籍保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古籍整理與保護的學術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舉辦各類培訓班20余期,學員超過500人次。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高校系統(tǒng)積極參與,國務院公布的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203家,其中高校有58家。截至2021年,全國已有518家收藏單位出版古籍普查登記目錄125種,其中高校圖書館有76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分別于2017年2月28日、2017年5月25日、2018年9月28日、2019年11月12日舉辦四次古籍數字資源聯(lián)合發(fā)布活動,聯(lián)合省市區(qū)縣級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系統(tǒng)等44家古籍收藏單位在線發(fā)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萬部,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其中高校圖書館有4家參與發(fā)布[1]。
高校系統(tǒng)所面臨的情況和公共圖書館有所區(qū)別,高校圖書館的參與雖積極性很高,但因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以致參與度不一,有的參與度很高,有的則參與得很少,所取得的古籍保護成果與公共圖書館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古籍普查、庫房建設、保護修復等方面,高校圖書館系統(tǒng)的力量總體偏弱,在古籍的展覽展示、宣傳推廣方面也做得不夠。因此,高校系統(tǒng)應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古籍保護工作,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基礎上,在教育部系統(tǒng)內成立相應的機構統(tǒng)籌領導整個高校系統(tǒng)的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非常有必要。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對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兑庖姟诽岢隽斯偶聵I(yè)繁榮發(fā)展的目標:古籍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標準規(guī)范體系基本健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古籍保護傳承、開發(fā)利用成效顯著,人才隊伍發(fā)展壯大,古籍工作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更為凸顯、作用更加突出,并就完善古籍工作體系、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強化古籍工作保障提出了具體要求。
高校圖書館系統(tǒng)館藏古籍數量龐大,是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力量,加之高校系統(tǒng)獨具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在已經取得的古籍保護工作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新時代古籍保護工作大有可為。
古籍存藏條件改善、古籍普查登記編目、破損古籍修復等都是古籍保護工作的基礎。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庫房環(huán)境控制、存放裝具配套、修復人員和實驗室等基本工作,為古籍的原生性保護提供堅實基礎。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15年來,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完成了古籍書庫的標準化建設。這些單位不僅存藏了大量珍貴古籍,也是基礎設施建設達標的示范地。其古籍書庫數量、古籍書庫總面積、古籍閱覽室數量、古籍閱覽室總面積、古籍閱覽室總座位數都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書庫的空調系統(tǒng)、溫(濕)度監(jiān)測儀、空氣凈化裝置、防紫外線措施、消毒殺蟲設施、水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自動滅火系統(tǒng)、庫房監(jiān)控報警系統(tǒng)、災害預防應急措施、庫房管理制度、書柜書架書箱等裝具設施、防蟲措施等設施一應俱全,古籍書庫的溫濕度控制也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其中,高校圖書館有58所,占比不足30%。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庫房環(huán)境控制、裝具配套等基礎工作沒能完全達到相應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2]。
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統(tǒng)計,“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古籍普查完成總量270余萬部另1.8萬函(含部分少數民族古籍數據,個別省份上報數據含民國數據),占預計總量的90%以上。2760家古籍收藏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占預計總量的92%以上”[1]。大部分的高校圖書館也參與其中,有一定的基礎,但還不夠全面。在全國古籍普查成果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進一步徹底“摸清家底”,并編制高校古籍收藏聯(lián)合目錄和專題目錄。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高校系統(tǒng)古籍收藏的實際情況,也為日后開展學術研究和活化利用打下基礎。
我國公藏古籍大概4000萬冊,其中超過四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自然老化,亟待修復。高校系統(tǒng)古籍修復機構和人員嚴重短缺,完全不能滿足需要。目前,建立一定規(guī)模修復實驗室的高校僅10余所,包括: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等,配備的修復人員數量大部分在10人以下,其他少數高校圖書館即使配有修復人員,也都是1-2人左右,完全滿足不了需要。所以高校系統(tǒng)古籍收藏單位修復實驗室和修復人員缺口極大,急需建立符合要求的修復實驗室,配備具有合格修復技能的專業(yè)人員,開展破損古籍的修復工作。
目前,高校圖書館負責古籍保護的部門設置不一、名稱各異,古籍編目整理人員、保護人員、修復人員相對較少,尤其是在高校圖書館人員編制和用人方式控制較緊的大背景下,想引進配備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保護、修復人員是非常困難的。
《意見》也明確提出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古籍存藏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專業(yè)機構建設,擴大古籍保護修復人才規(guī)模,完善用人機制。教育部系統(tǒng)成立相關機構后,建議對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數量提出明確要求,使古籍保護在具體工作中有所抓手。
數字化是古籍保護和利用的基礎,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再生性保護手段,也是古籍利用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都開展了一些數字化項目,也有學院、機構聯(lián)合建設的古籍數據庫,但尚難滿足讀者的利用需求,在宣傳推廣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現(xiàn)有的古籍數據庫所能提供的信息較少,有些古籍的影像數據清晰度也不夠。這和國外一些古籍數據庫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當瀏覽或下載的數據庫圖片都能高質量復原古籍原貌,讀者利用的時候,才不需要翻看古籍原件。這樣的數據庫,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而我們現(xiàn)有的數據庫,有的能提供書影圖像,但圖像的分辨率、清晰度達不到要求,讀者經常需要再翻看原件核對,這其實對原件保護也是不利的。
現(xiàn)有的影印古籍,基本上都是比較大套的出版物。這些大套影印出版物,對圖書館收藏來說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對學者和普通讀者的個人收藏及利用來說,則是非常麻煩的。整套書的售價一般較高,給個人購買帶來不小的壓力,而且,其所涵蓋的內容較多,學者無法從中挑選真正需要的少部分進行購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國學基本典籍叢書》值得借鑒,他們把國學基本典籍中重要的、版本價值較高的古籍做成平裝書或典藏精裝本,掃描清晰,用紙和裝幀質量也非常高,而且可單種購買,價格親民。這對于推廣利用是非常有益的。當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這些書比較偏重于國學的基本典籍,是比較大眾化的圖書。高校圖書館在加強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時,應關注一些受眾比較集中的、學術性的、小規(guī)模的、或單種古籍的高質量影印出版工作,滿足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這些典籍的出版,也要注重紙張、油墨的選擇和書籍裝幀質量,不僅要完整體現(xiàn)古籍的原貌和內容,也要滿足長期保存的需求。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拓寬人才培養(yǎng)渠道,完善人才培養(yǎng)機制,逐步形成“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習所”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了大量的古籍保護人員。但現(xiàn)有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與現(xiàn)實需要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兑庖姟芬裁鞔_提出推進古籍學科專業(yè)建設,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古籍相關學科專業(yè)布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完善涵蓋古籍保護、整理研究、編輯出版和數字化的古籍相關學科專業(yè)體系。
2015年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lián)合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始培養(yǎng)古籍保護相關專業(yè)碩士,但這是在圖書情報專業(yè)碩士或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碩士下設的研究方向,其課程設置和培養(yǎng)條件受到很多限制,導致培養(yǎng)的方案不一,就業(yè)也受到專業(yè)名稱的約束。為解決這個問題,探索古籍保護人才的針對性培養(yǎng),建議設立獨立的古籍保護學科和專業(yè),開展學術研究,保障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3]。
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的通知》(國辦發(fā)[2021]43號),再次明確要“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十四五”時期,古籍的活化利用將成為古籍保護工作的一個重點。高校系統(tǒng)可以依據自身的特殊優(yōu)勢和現(xiàn)實需求,在古籍的活化利用上做出特色,真正“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4]。
“古籍活化”的層次根據面向群體的不同,可以分為研究型活化、傳承型活化、學習型活化、普及型活化四個層次。
研究型活化是高校系統(tǒng)的特長。在原件保護、數字化、影印出版等工作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不但要為學者(讀者)提供文獻保障和便利的文獻檢索條件,還要在上述工作之外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并形成專題數據庫。例如,針對古籍載體的一些特征開展相關研究,包括古籍上的印章、裝幀版式、印刷字體等,并將其建成數據庫,供研究者和學習者使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古籍內容的研究。這些數據庫的內容越豐富,對古籍研究工作越有利。當這些成果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不但為數字人文研究打下了基礎,也為包括古籍鑒定和使用在內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研究者在判斷鑒別書籍版本時,不再需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古籍內容的研究,并設立相關專題研究的項目,供大家申請及共同完成。這是研究型活化的一個基本切入點,也是新文科研究的重要增長點。
傳承型活化是古籍相關技藝的傳承需求。傳承型活化需要加強古籍相關學科建設,這既是人才培養(yǎng)問題,也是技藝傳承問題。不僅要設立技藝傳承的相關機構,也要探索傳承機制,使與古籍相關的傳統(tǒng)技藝能夠很好地傳承下去。
學習型活化也可以發(fā)揮教育系統(tǒng)的特長和優(yōu)勢。例如,現(xiàn)行的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古代成語、歷史史料、典制掌故等知識的內容,但往往只有釋義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改進教材的編寫方式,將成語、史實、典故和對應的出處——原版古籍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教材編寫或教學的同時,展示古籍原文原貌,可更好地吸引大中小學生了解古籍,激發(fā)他們學習、利用古籍的興趣。同時,在大中小學開設古籍相關專業(yè)課程,如古籍制作、古籍修復技藝課程等,供學生選修,也能使與古籍相關的知識活化并為大家所掌握。
普及型活化主要面向全社會。高校圖書館可以發(fā)揮專長,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此類活動,例如開設各種興趣班,或者編輯出版普及型讀物等。
“古籍活化”的角度包括兩個方面:內容的活化和技藝的活化。
內容的活化包括文本內容的研究及解讀,還可以利用一些數字人文手段對古籍內容做一些關聯(lián)式的研究與開發(fā),形成專題性的新成果。
技藝的活化,包括古籍制作技藝、鑒定技藝、修復技藝、古籍藝術元素的應用等。其中,古籍制作技藝、修復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活化得到了較多關注,而古籍鑒定技藝、古籍藝術元素的應用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尤其是古籍中的藝術元素,包含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元素理念,不應僅僅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活起來”,還可以做更深入的挖掘。
在明確活化層次、注意活化角度的基礎上,還要探索活化形式的多樣化?;罨男问绞嵌鄬哟蔚模嚎梢栽O立一些全國性的孵化項目,包括科研型、學習型、普及型的;也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的方式,促進古籍的活化利用。例如,中山大學從2020年開始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舉辦的“全國大學生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大賽”,分成學術論文單元、提案單元、創(chuàng)意設計單元,從論文撰寫、海報制作、創(chuàng)意設計等不同方面進行評比,成功吸引了各地大學生參與其中。多措并舉、異彩紛呈,才有助于將古籍的活化利用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