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琳,許 飛
(山東農業(yè)大學 圖書館,山東 泰安 271000)
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便捷應用,徹底改變了國人信息獲得和發(fā)布的傳統(tǒng)方式,急劇的移動互聯化發(fā)展,讓我國迅速進入到一個繁榮的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所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多元性、趣味性和個性化等諸多特點,使其在高校的學生群體中被廣泛使用。青年人對新生事物具有天然的接納和運用能力,但自媒體發(fā)展所帶來的不良傾向也對他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達9.8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9.86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0.4%。40歲以下網民超過50%,學生網民占比為21%。[1]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的發(fā)展具有普及率高、網民規(guī)模龐大、年輕網民尤其學生網民居多、移動互聯已成為主要的上網途徑等鮮明特征。
在互聯網迅猛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個人獲取信息不再依賴電視、報刊等傳統(tǒng)媒介,而是轉向更快捷、及時、多元、趣味性和交互性更強的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網絡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特點悄然改變了人們在信息傳播中的角色,他們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獲得網絡話語權的信息傳播發(fā)布者,由此各類自媒體應運而生。自媒體(We Media)最早由美國傳入[2],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成長期,在其更多轉向移動端發(fā)展后出現了井噴式增長,無限的商業(yè)前景吸引著眾多互聯網企業(yè)涉足經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其開放性特質讓國人前所未有地參與到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來。
自媒體是信息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商業(yè)驅動則是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推手。但資本逐利的本質也為自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其存在的問題對社會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學生網民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自媒體的開放性決定了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理論上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創(chuàng)建者,但由于在個人素質、職業(yè)、受教育程度、人生觀、秉持立場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自媒體信息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一些網民和自媒體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劍走偏鋒,不惜編造新聞、散播虛假信息,引導社會輿論;侵權和網絡欺詐行為也時有發(fā)生。這些行為不僅降低了自媒體的公信力,阻礙了自媒體的發(fā)展,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了國家和政府在公民中的威信,誤導民眾,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高校學生處在邁向成熟的心理蛻變期,他們自我意識增強,情感豐富且不穩(wěn)定,有著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渴求獨立自由,易于接受新生事物。青年人涉世尚淺,對社會的認知相對片面,成長的過程中時常伴隨著苦惱、迷惘和不安等負面情緒?;ヂ摼W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媒體時代的烙印。自媒體平臺上自由、平等、開放、互動的氛圍,極大地滿足了他們暢所欲言的渴望和自我存在的感覺。他們更愿意在自媒體這個虛擬的社交空間中尋找價值觀相近、趣味相同的朋友或群體,用以滿足他們的心理歸屬,負能量的影響也容易使他們把自媒體當作宣泄個人負面情緒的“垃圾場”。
移動智能工具打破了時空限制,成為高校學生認知世界的窗口,互聯網和自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世界觀形成、社會交往以及知識的獲取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但互聯網中資本的逐利和少數創(chuàng)作者缺乏自律,自媒體中也充斥著虛假、不良的信息和錯誤的價值認知。給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造成困惑,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潛在隱患。自媒體平臺上各種不良的思想價值認知,將人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趨向功利化、審美品位趨向低俗化,在潛移默化中對處于身心成長關鍵轉型期的大學生造成沖擊,混淆了他們的是非觀念,顛覆了大學生的審美價值準則和分辨美丑的界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3]。高校教育階段不僅是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期,也是他們價值觀、人生觀塑造的重要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視。必須教育未來的社會建設者客觀認識世界、全面了解國情、把握時代大勢,提高分析問題、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高校的育人工作必須關注自媒體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這些不良因素會隨著自媒體滲透到高校,導致學生在錯誤價值觀念沖擊下迷失自我,從而形成困惑和錯誤的認知。而青少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決定中華民族長久競爭力,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否后繼有人[4]。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指出了高校教育工作要進行主流價值引領,各教育職能部門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作為承擔教育職能的高校圖書館,工作中既要重視科研服務,又要重視學生主流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調整工作布局,科學布置規(guī)劃、明確目標責任,專人負責、落實成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科館員服務,組織有關人員認真研究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活動和自媒體的動向特征,探尋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與學校相關學院和職能部門形成合力,真正肩負起學生意識形態(tài)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體責任。
高校圖書館是各類文獻信息匯集中心,涵蓋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是引導學生自媒體健康發(fā)展的理想寶庫。圖書館應該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選擇挖掘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讀者,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通過設立專柜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歷史研究、革命回憶錄、名人傳記等,讓學生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時事政策,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通過新書簡介、推薦書目、書評、閱讀會等形式,將優(yōu)秀的文化推介給大學生;通過名家講堂、陳設展覽、開設文學、音樂、美術、攝影、健身、法治、網絡信息安全專題講座等形式,用先進的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業(yè)余愛好,教育大學生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中遵紀守法,科學理性地表達觀點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學會識別網絡虛假、詐騙信息,提高他們自媒體的創(chuàng)作質量和信息辨別能力;利用開設的文獻檢索課,幫助學生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
為了提升服務質量,高校圖書館都建有微博、QQ、微信、門戶網站、紙質館報、壁報欄等多渠道的信息媒介平臺,面向本校師生,以新聞發(fā)布、通知公告、館藏推薦、書單推薦等為主要內容,鏈接圖書館的各項服務。這些信息載體突出的是及時便捷的服務,缺少的是對讀者特別是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缺乏的是溫度、情感和與學生的互動,影響度不高,關注率較低,難以起到引導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須對其內容、教育手段及方式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①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尊重受教育者思想與情感的基礎上平等地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溝通,改變命令式、灌輸式教育方式,強調“潤物細無聲”式的隱性教育,以平等的心態(tài)在非面對面的交流中給予學生釋疑解惑,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教育關系。②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話語權和心理訴求,理解并及時回應學生的問題,教育者切忌自說自話,所掌握的自媒體等信息媒介中要聽到學生的聲音、看見學生的文字,從而激發(fā)受教育者參與教育活動的興趣與熱情,架構起柔性互動的交流平臺。③針對大學生在自媒體語境下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tài),教育者要掌握自媒體信息傳播交流特點和功能機制,運用與青年人沒有距離感的網絡語言和話語表達方式創(chuàng)設教育情景,打破受教育者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之間的隔閡,在富有親和力的語境中讓學生接受并認同教育者所提出的觀點,并逐漸內化為個人的思想認識,正視當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
正面引導學生自媒體的健康發(fā)展,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不僅是學校教科研發(fā)展的服務支撐,也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要陣地,理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職能,擔負起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走向、引導核心價值觀念落實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