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珺
(廣東海格怡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7)
目前,5G網絡均采用混合組網架構,該架構要求下一代基站(the 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站點需同時支持非獨立組網(Non-Standalone Architecture,NSA)和獨立組網(Standalone Architecture,SA)終端接入[1]。雖然gNB無線基站支持2種接入方式,但2種5G接入方式的核心網并不相同,在出現(xiàn)非無線側異常導致5G用戶感知問題時,大大增加了排查定位的難度,導致問題排除時長過大,效率低下[2]。
NSA組網架構為5G非獨立組網架構。該模式下利用利舊和升級4G網絡的核心網以及融合4G小區(qū)作為錨點與5G站點共同為NSA用戶提供5G服務[3]。NSA 典型組網模式為 Options 3、Options 3A、Options 3X,核心網為利舊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分組核心演進(Evolved Packet Core,EPC)(LTE接入4G EPC),目前采用Options 3X,詳見圖1。
圖1 NSA典型的組網模式及特點
SA組網架構即5G獨立組網架構,詳見圖2。該模式下,5G核心網、無線接入網獨立于4G系統(tǒng)。SA 典型組網模式為 Options 2、Options 5,核心網為新建下一代核心網(Next Generation Core,NGC),目前采用Options 2,詳見圖3。
圖2 典型SA組網架構
圖3 SA典型的組網模式及特點
為了適應5G終端廠商及用戶數(shù)使用需求,目前國內5G通信運營商采用的是NSA和SA網絡共存的混合組網模式。該組網模式下:SA網絡中,NG基站與5CG核心網之間通過NG(NG-C/NG-U)接口連接通信,基站與基站間的通過XN接口連接通信;而NSA網絡中,NG基站與4G核心網之間通過S1(S1-C/S1-U)接口連接通信,基站與基站間通過X2接口連接通信,詳見圖4。
圖4 SA與NSA混合組網架構
混合組網架構中,SA終端在完成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連接后,還需要完成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才完成信令連接,對應指標名為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NG接口即無線接入網和5G核心網之間的接口,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用來評估NG接口信令連接的建立成功率,反映gNB與5GC之間的穩(wěn)定性。gNB向接入和移動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發(fā)送 INITIAL UE MESSAGE,嘗試 NG 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流程,詳見圖5。
圖5 gNB向AMF發(fā)起的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流程
結合SA架構下NG鏈路的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指標情況,可快速定位雙模站點,確定是否是SA用戶由于非無線側(即傳輸和核心網)的異常而引起小區(qū)感知劣化,大大降低了排查難度[4]。
綜合5G混合組網特點、SA結構下NG鏈路穩(wěn)定性指標(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以及無線接入側指標(覆蓋、干擾和容量等)幾個維度,梳理出5G網絡雙模站點下非無線側(即傳輸和核心網)異常引起的小區(qū)感知劣化問題“三步”定位流程。
(1)無線側常規(guī)排查。結合網管平臺,對問題站點小區(qū)進行覆蓋、干擾以及容量等無線問題排查。若無線側出現(xiàn)異常,則同時會影響NSA和SA用戶使用感知。(2)SA架構NG鏈路指標排查。完成無線側排查后,可以進一步使用SA架構獨有的NG鏈路的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指標來定界,混合組網站點下SA用戶非無線節(jié)點鏈路是否存在異常。(3)NSA非無線節(jié)點鏈路異常推理。若SA架構獨有的NG鏈路的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無異常,則說明接入的SA用戶無異常,初步判定NSA用戶非無線節(jié)點鏈路存在異常。
針對NG接口信令連接建立成功率偏低問題,目前主要有5GC核心網與基站間的分組傳送網(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傳輸鏈路異常以及核心網定義的5G基站信息與無線側不一致2種原因,對應解決措施為進行PTN傳輸鏈路診斷及維護,核查、修正核心網定義的無線基站信息[5]。
2022年5月7日,廣東省深圳市龍珠大道客戶反饋使用5G網絡速率感知較差。結合相關反饋信息,對5G主覆蓋小區(qū)新屋村大廈D-HRH-1進行性能指標分析(見表1)。4月30日開始,問題小區(qū)3流下行傳輸TB數(shù)、4流下行傳輸TB數(shù)、小區(qū)無線鏈路控制層(Radio Link Control,RLC)發(fā)送的下行數(shù)據(jù)總吞吐量以及小區(qū)RLC層接收的上行數(shù)據(jù)總吞吐量在相同時段出現(xiàn)陡降,但不為0,且截止收到投訴時點還未恢復。
表1 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的性能指標
綜上,初步判定此次感知投訴與相關性能指標劣化有較強的相關性。結合相關特征,針對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投訴區(qū)域5G用戶速率感知異常流程進行排查分析,詳細步驟如下文所述。
結合網管平臺,對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開展流量和下行調度指標劣化(4月30日)前后的覆蓋、干擾以及容量等無線問題排查,詳細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的無線側排查指標
問題小區(qū)新屋村大廈D-HRH-1在指標劣化前、后,小區(qū)無線側(支持雙模的gNB側)MR覆蓋率均保持在95%左右,上行干擾指標為-113 dB左右、容量指標無擁塞和高負荷,無明顯異常。
經核查分析,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的NG鏈路穩(wěn)定性指標見表3。
表3 NG信令連接建立的相關指標
進一步核查發(fā)現(xiàn),新屋村大廈D-HRH-1小區(qū)在4月30日23點出現(xiàn)NodeB NG接口故障告警,導致gNB無線基站與5GC之間的連接受影響,影響混合組網模式SA用戶接入5G核心網。
針對以上原因進一步定位網絡問題,執(zhí)行解決優(yōu)化方案。傳輸代維進行PTN故障排查,反饋未發(fā)現(xiàn)新屋村大廈D-HRH-1站點傳輸鏈路存在異常,同時進行傳輸備用鏈路切換,后臺NG信令連接指標仍然未恢復。對5GC核心網中定義的新屋村大廈D-HRH-1站點信息與無線側進行比對發(fā)現(xiàn),5GC中定義的新屋村大廈D-HRH-1基站ID與無線側不一致,導致出現(xiàn)NodeB NG接口故障告警,需盡快進行修正。
5月8日,將新屋村大廈D-HRH-1站點的綜資和網管數(shù)據(jù)均按照實際基站ID同步修正后,NodeB NG接口故障告警消除。后臺指標NG信令連接建立嘗試次數(shù)、3流下行傳輸TB數(shù)、4流下行傳輸TB數(shù)、小區(qū)RLC層發(fā)送的下行數(shù)據(jù)總吞吐量以及小區(qū)RLC層發(fā)送的上行數(shù)據(jù)總吞吐量指標均恢復正常,詳見表4。
表4 新屋村大廈D-HRH-1的性能指標
現(xiàn)場SA測試,各小區(qū)上行感知速率均在100 Mb/s左右,下行感知速率均在500 Mb/s左右,達到預期優(yōu)化效果,詳見圖6。
圖6 優(yōu)化后,SA終端現(xiàn)場測試感知速率
目前,5G網絡均采用混合組網架構,該架構下要求gNB站點需同時支持NSA和SA終端接入,即設置為NSA/SA雙模站。由于gNB無線基站支持2種接入方式,但2種5G接入方式的核心網不相同,因此在出現(xiàn)非無線側異常導致5G用戶感知問題時,就增加了排查定位的難度,需要優(yōu)先通過無線gNB基站的一些特定指標來輔助區(qū)分是NSA用戶還是SA用戶受到影響。通過5G網絡雙模組網架構特點,介紹一種定位雙模站點下SA用戶速率異常的方法,為后續(xù)類似5G問題分析優(yōu)化給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