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龍玉
(作者單位:祁門縣公安局指揮中心)
書還是那本書,隨著年齡、崗位和心境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感悟和收獲也不盡相同。
我在看過長篇報告文學《橋——“楓橋經驗”55 周年風雨歷程》之后,對“楓橋經驗”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內心深處有了再學習借鑒的想法。之后,我給當時所在的派出所每名民警、輔警購買了這本書,鼓勵大家認真研讀,學習之、借鑒之、拓展之、發(fā)揚之。在我的帶領下,所里迅速興起一股“學楓橋、辦實事”的熱潮。
讀《橋》,讓我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1963年,“楓橋經驗”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zhèn)誕生。從“發(fā)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xiàn)捕人少,治安好”,發(fā)展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新時代楓橋經驗,50多年的時光雕琢,“楓橋經驗”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生機勃勃,金牌越擦越亮,其精神內涵和價值所在不言而喻。
讀《橋》,我見它已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如今,歷經風雨的“楓橋經驗”,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德治、自治到法治,從管制、管理到治理,已從地方精致的“盆景”上升為全國精彩的“風景”,迸發(fā)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它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的鮮活樣本,是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不竭的力量源泉,成為全國政法戰(zhàn)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已匯聚成為“中國治理智慧”。它從鄉(xiāng)村經驗衍生出城鎮(zhèn)社區(qū)經驗、海上經驗、網(wǎng)上經驗等集群;它從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遍地開花,碩果累累。
讀《橋》,我讀出了自己的淺薄?!稑颉愤@本書讓人有一種感同身受的代入感,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發(fā)生在昨天,又仿佛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時任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長抓過這樣兩件事:一是公開號碼;二是在社區(qū)搞測評。測評內容包括:你住這里安全嗎?對公安的工作滿意嗎?你認識轄區(qū)的派出所長嗎?剛開始70%的所長知曉率達不到10%。后來,都超過了50%??吹竭@里,我在心里反問自己,如果按這個標準測評,我能得多少分?轄區(qū)有多少群眾認識我?于是,我調整工作思路,與群眾打成一片。
如今,我再次捧讀《橋》這本書時,從所長崗位離任已經兩年有余。書還是那本書,隨著年齡、崗位和心境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感悟和收獲也不盡相同。臨窗而立,掩卷沉思,我浮想聯(lián)翩……
我在想,“楓橋經驗”勃勃生機背后的終極密碼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以人民為中心”。“楓橋經驗”歸根結底是組織發(fā)動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它的精髓是群眾的事情群眾辦,切實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我在問,“楓橋經驗”過不過時?實不實用?可能所有接觸“楓橋經驗”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書中,從時任湖州市公安局長身上,我找到了答案,釋了疑,解了惑。
我在找,找一把破解新時代農村治理的“金鑰匙”。我又把目光投到金伯中如何運用“楓橋經驗”治理柯橋,如何讓柯橋甩掉“公安部掛牌重點整治單位”的帽子上來。我想從他施行的一系列“打、防、管、控、服”舉措中尋求基層治理之道。我發(fā)現(xiàn),要想傳承發(fā)展好“楓橋經驗”,一定要加強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一定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群眾路線,依靠和發(fā)動群眾;一定要厘清癥結,健全機制,標本兼治,在“識局、破局、掌局”中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