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 到2022,北京將以全球唯一“雙奧之城”的美譽迎來又一個載入史冊的高光時刻;從“鳥巢”到“冰絲帶”,志愿者們與一座座北京場館也結(jié)下了不解情緣。這群普通人的雙奧故事不僅豐富了冬奧賽事的社會屬性,也延展了奧林匹克精神的人文內(nèi)涵。
汪涌:作為新華社奧運駐會記者,我見證了2008 年北京奧運會幾乎所有重大事件,撰寫了近兩千篇新聞稿件。僅奧運會開幕式期間,就用9 萬字的真實內(nèi)容述說了那些讓人難以忘記的美好記憶。我已經(jīng)做好了準(zhǔn)備,用我手中的筆和鏡頭,再次記錄下奧林匹克的輝煌,記錄下“雙奧之城”偉大的篇章。
王雷:作為冬奧會賽會志愿者的首個申請人,從2008 年到2022 年,十多年志愿服務(wù)和參與奧運會的經(jīng)歷,讓我對奧運和志愿精神有著深刻的體悟。通過服務(wù)奧運、助力冬奧,不僅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還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聲音,展示了中國志愿者的風(fēng)采。
何林元:對于50 歲才開始進入攝影門坎的我來說,似乎有點“大器晚成”的味道??删褪沁@樣一個這么晚才起步的老人,因為有著一顆參與奧運的熱心,靠著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勁兒,占盡“地利”的絕好時機,自退休后的20 余年時間里,從夏奧會到冬奧會,拍攝奧運題材的照片5 萬余張,記錄了各個奧運場館的誕生,也記錄了北京建設(shè)“雙奧之城”的腳步。
郭曉民:隨著北京獲得2022 年冬奧會舉辦權(quán),沉寂多年的首鋼石景山園區(qū)隨著冬奧會申辦成功得以復(fù)興,昔日儲存煉鐵原料的筒倉變身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滑雪大跳臺項目已經(jīng)順利完工并舉辦過國際賽事,這座百年鋼廠奏響了一曲“冰與火之歌”。
謝海山:作為一名雙奧人,我期待著在“雙奧之城”圓夢。2022 年冬奧會其實是我志愿之旅的一個延續(xù),也是一個夢想,能有機會參與其中,也是在圓夢,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
張舒:從一線志愿者,到志愿者團隊的負責(zé)人,變化的不僅僅是崗位,還有心態(tài):志愿人,沒有年齡界限,沒有工作不同,有的是相同的青春與朝氣,有的是不變的場館主人翁意識。每一個志愿者要對場館如數(shù)家珍,做到這個場館就是我的,這就是我家。
楊海林:從2008 年到現(xiàn)在,這十幾年不光是我自身,關(guān)鍵是咱們國家也有很大的變化,現(xiàn)在我們的國力要比2008 年的時候更加強盛。這種時候,我自身的站位就已經(jīng)站在了自己是一個強大國家的一名教師。我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夠把冬奧服務(wù)好,把志愿精神傳播好,進一步讓世界各地人民看到我們中國志愿者的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