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興在于執(zhí)政者能對百姓倍加關心、體恤。而國家滅亡的原因,則在于對百姓隨意踐踏。執(zhí)政者如果能把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落實到治理中,做到愛民如子,那么百姓、下屬就會與之同心同德、患難與共。
《群書治要》(本刊有售,全4冊,原價598元,現(xiàn)價16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諫官魏徵(別名魏征)等人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刪繁擇精,輯錄治國理政之精要而成,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jīng)典之作。
歷史是一面鏡子,記載著大量興衰成敗的經(jīng)驗教訓,明確揭示了國家運轉的客觀規(guī)律。
盛世之君以民為本,衰世之君殘害其民
《群書治要·魏志下》中指出,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夠和天下的人民同甘共苦。而秦朝自秦始皇開始便獨裁專制,壓迫百姓,所以最終傾覆。因此,那些能夠和天下共享安樂的人,人們也一定會與其共同承擔憂慮。那些能夠與天下人共享幸福的人,人們也一定會竭盡全力拯救其于危難之中,這說明執(zhí)政者對待百姓、下屬的態(tài)度,與其基業(yè)的興衰成敗有著密切的關系。
《春秋左氏傳·哀公元年》中指出,國家之興在于執(zhí)政者能對百姓倍加關心、體恤,這是國家的福祉所在。而國家滅亡的原因,在于將百姓看得如同泥土、小草一樣微賤并隨意踐踏,這就會給國家招致災禍。執(zhí)政者如果能把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落實到治理中,做到愛民如子,那么百姓、下屬就會與之同心同德、患難與共。
盛世之君考察歷史,衰世之君自驕自智
《孔子家語》(本刊有售,全6冊,原價1580元,現(xiàn)價268元)中說:“夫明鏡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其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于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也,豈非惑哉?”在歷史長河中,凡是有成就的執(zhí)政者都能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唐太宗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從少年開始從軍打仗,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圣賢經(jīng)典,對于古圣先王的治國之道茫然無知。做皇帝后,他知道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所以,他就命令大臣把唐朝以前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匯集起來,編纂了《群書治要》一書。唐太宗認真閱讀后說:“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盛世之君考察歷史、以史為鑒,而衰世之君則自驕自智?!秴问洗呵铩分兄赋?,在位者對士人傲慢無禮就會閉明塞聰。反過來,如果在位者不想閉塞視聽,一定要禮賢下士,這是君主治國的大道。
盛世之君任用忠賢,衰世之君聽信奸佞
《群書治要·中論》中指出,亡國之君的朝中并不是沒有賢臣,也并不是沒有圣賢的禮法,但最終還是滅亡了。原因就在于雖有賢臣卻不能被任用,雖有圣賢的禮法卻不被推行。歷史上,無數(shù)典故告訴后人,但凡任用奸佞小人的君主,都不能避免國家滅亡的結局。
《群書治要·典語》也指出,只要任用有才能的、有德行的人為官,那么治理之道就會清明。如果奸詐的、諂媚的官員干預政治,禍亂就會興起?!比欢屹t之士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秴问洗呵铩分赋?,亡國之臣看起來都很忠心,這些表象會迷惑君主。所以,明智的君主一定要明辨什么樣的大臣才是忠賢之士,并能夠把這樣的人選拔出來。
盛世之君反求諸己,衰世之君怨天尤人
《春秋左氏傳·莊公十一年》指出,堯、舜、禹、湯在位時,國家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他們遇事能反省自己而不是責怪別人。相反,桀、紂亡國,是因為他們不知自省而只會怪罪別人。
商湯在位時,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做法?!度簳我ず鬂h書》記載,在遇到大旱時,商湯以六事來自責:“是我的政事不合法度嗎?是我過度使用民力嗎?是我的宮室建造得太奢華嗎?是女寵干預朝政嗎?是收受的賄賂太多嗎?是進獻讒言的人太猖狂嗎?”
正是因為堯、舜、禹、湯都有這種為國為民的高度責任感,所以才能夠把天下治理好。因此,執(zhí)政者能否率先垂范、自我反省,對于一個國家能否昌盛至關重要。
而衰世之主則恰恰相反。據(jù)《淮南子》(本刊有售,全3冊,特惠價154元)記載,夏桀不關心朝政,放縱欲望而沒有節(jié)制,商湯起兵后在焦門把他抓獲。而商紂王只知道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不顧百姓疾苦,還制造炮烙等酷刑,最后被周武王打敗。他們都沒有反省自己的過失,瀕臨滅亡時還在怨天尤人,下場可想而知。
盛世之君以天下為公,衰世之君以天下為私
《淮南子》記載,周成王繼承了周武王的基業(yè),遵守著明堂的政教制度,能夠明察前代興亡的軌跡、看清成敗的變化。不符合道的話不說,不符合義的事不做。他從來不隨便說話、不隨意作為,能夠擇善而從,可以作為萬世師表。
《群書治要·漢書七》則記載,自周成王、周康王以后,幾乎也有上千年了,但太平盛世卻不能夠再現(xiàn)。這是因為這些君主都舍棄了古圣先王治國之道,憑自己的私心來行事,結果導致奢侈盛行、仁義廢棄,所以盛世不再。
所以,盛世之君能夠崇尚道義,以天下為公;衰世之君則違背道義,以天下為私。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應對國家盛衰的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總結,牢記經(jīng)驗和教訓。? ?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