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賓健
新時代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對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并沒有落實到日常教學當中去。而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是立德樹人,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將中國精神培養(yǎng)落到實處,而這又離不開對中國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理論理解與實踐探究。
一、中國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理論理解
中國的教育應當體現中國精神,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這一論斷與初中地理教學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中國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理論架構,應當體現為初中地理教學應當以知識教學為基礎,以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為旨歸。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自然滲透。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中國精神與初中地理課程的育人目標有較高的契合度。通過地理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精神,其中的邏輯關系在于: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關注自然與社會,并能夠在這種關注當中了解到中國以及世界的環(huán)境特點、發(fā)展脈絡。當中國與世界存在差距時,就存在著激勵學生的教學空間;當中國領先于世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與自豪感。當然,這其中不排除一種可能,那就是少數同學可能產生反向認知。即使在教學中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也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教學契機,應當抓住這一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精神。
除此之外,中國精神在與地理課程相融合的時候,也有一些獨特的優(yōu)勢,如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會涉及與紅色革命文化相關的諸多素材,與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人開創(chuàng)精神、開拓精神、奮斗精神相關的素材。學生在加工這些素材的時候,也蘊涵著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
二、中國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具體到日常教學中,地理教師要尋找有效的中國精神培養(yǎng)途徑??紤]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考慮到中國精神培養(yǎng)的實效性,筆者更傾向于在日常教學中采用滲透的思路,對學生進行不著痕跡、潤物無聲的中國精神培養(yǎng)。
例如,在中國疆域相關內容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我國的陸地疆域總面積大約是960萬平方千米,這與整個歐洲的面積基本相等,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洋……
初中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相對熟悉,但是對這部分背后蘊含的中國精神往往理解不透。所以,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提出問題:中國有如此之大的地理疆域,這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學生剛開始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有一些突兀。隨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歷史上疆域變化的情況,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等,然后讓學生進行分析并綜合。結果,學生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每一寸土地都值得珍惜,中國只有好好發(fā)展經濟和軍事,才能有保衛(wèi)國土的堅強力量……很顯然,這些認識的形成,就是中國精神得以培養(yǎng)的體現。這也說明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yǎng)中國精神,關鍵就在于在教學時要向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延伸。
三、用中國精神引導初中地理教學的發(fā)展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中國精神是可行的。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注意,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只關注知識的積累,更要關注學生精神的發(fā)育成長。因此,用中國精神來引導初中地理教學,是一項很迫切的任務。
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樹立起清晰的培養(yǎng)學生中國精神的意識。教師讓學生通過分析與綜合得到相關結論,而這些結論又指向中國精神,于是也就實現了中國精神的培養(yǎng)。
用中國精神引導初中地理教學的發(fā)展,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要讓學生在自主建構中獲得關于中國精神的理解,要避免通過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事實證明,只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中國精神就可以在地理教學當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而這種狀態(tài)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強調的“學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