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長輝
江南宜興自古以來就有著“中國陶都”的美譽,歷史上幾千年的陶瓷燒制史延續(xù)至今,孕育了悠久的陶瓷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在今天隨著茶文化的不斷傳播,紫砂作為陶瓷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已經成為了宜興的標志性名片和對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我們了解紫砂藝術的唯一選擇。宜興的紫砂藝術獨一無二,紫砂文化包羅萬象,紫砂藝人們把手中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泥料,摶制成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秋海棠壺》采用了筋紋的制作工藝,帶我們走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絢麗多姿。眾所周知,紫砂筋紋器作為紫砂造型體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品類,主要聚焦于花卉果蔬的局部特征,把其中的細節(jié)和紋理采用筋囊的形式展示出來,體現(xiàn)出紫砂肌理的質感和層次的豐富性。此壺壺身采用了傳統(tǒng)的半月形態(tài),海棠花瓣則是用筋紋的肌理凸顯出來,陰陽凹凸,筋囊擴張收縮有力,保持了一種收發(fā)自如的完美氣度,壺底則是收攏,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壺嘴彎流婉約,出水自帶弧度,與之相呼應的小飛把設計靈動自然,端握舒適,壺的頸部也是筋紋密布,和壺身一脈貫通,壺蓋壓合壺口,絲絲吻合,氣密性良好,上面凸起的花瓣部分俯瞰更加的形象逼真,壺鈕也是筋紋貫通到底,恰到好處地延續(xù)著整體的風格特征。在作者設計和制作筋紋器的過程之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定力,才能夠一絲不茍地完成這么細致的筋紋,也是一種對紫砂傳統(tǒng)文化的考驗和堅守。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秋海棠壺》,筋紋之美被青灰色的泥料展示得更加優(yōu)雅動人、婉約多情,同時也能夠把海棠在秋風狂掃之后卻更加艷麗的優(yōu)美之態(tài)和作者在制作筋紋器時候的那種淡定從容、收放自如的氣度更好地展示給我們廣大的壺友,也希望大家在使用的過程之中用心去體會。
“一夜狂風盡海棠,此花天遣殿群芳。”宋代詩人葛勝仲在描繪天氣變化的時候,特意選取了海棠這一常見的植物,在一夜的狂風之后,海棠依舊傲然開放,宛如天上的仙女散花一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之中,關于海棠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因為秋海棠還有著相思之情的美好蘊含,“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边@應該就是對海棠花最美的評價了吧。偷來梨花三分的白色,還有梅花那種幽幽暗香的精髓,由此可見古人對秋海棠的喜愛和那種難以言表的情愫,所以在許多的藝術作品之中,海棠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在文雅的形式之中可以看到作者瀟灑的演繹,特別是用紫砂作為材質的話,配合器物本身的雅韻,將我們的思緒帶入冷冷的秋風冷雨之中,面對無數(shù)的思量卻不知從何說起,所以“一夜秋風盡海棠”的場景搭配憑窗獨飲熱茶,或許可以撫慰我們的心情。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秋海棠壺》就是把我們紫砂筋紋器的特點和海棠花的抽象演繹融合起來,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特色和制作的技藝技巧,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和文化特質,受到了廣大文人雅士的喜歡和親睞,特別是在今天紫砂藝術受到了高度重視的當下,紫砂筋紋器具有更高的藝術手法和視覺審美,在一種濃郁的人文情境之中飲茶品茗,更能夠體會到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所有的紫砂器型之中,筋紋器的成型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更加的長久,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參考也有限,只能夠根據(jù)自己的不斷觀察和親身實踐去揣摩其中的奧妙,所以許多的筋紋高手往往只是專注于這一領域,在經過多年的歷練和沉淀之后,才能夠為大家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這也是紫砂世代傳承、薪火不息的匠心守正,也是我們廣大的紫砂愛好者們一直孜孜不倦地去探尋紫砂藝術的真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