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名黨
(安徽農業(yè)大學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6)
“詩與畫同屬于藝術的范疇,基本精神上,有其相通之處?!保?]289通常而言,詩是通過語言文字對客觀現(xiàn)實生活進行高度概括,畫是通過色彩、線條對特定對象進行描繪,兩者都是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宋代是詩、畫藝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許多文士主張詩畫一體,蘇軾、孔武仲、張舜民和錢黎等人皆對此提出惠識。
詩歌追求畫意,既指詩歌的畫面之美,也指情和景、意與境的統(tǒng)一,即畫面之美和意境之美的結合,“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往往也是需要調動其形象思維,在頭腦中喚起所要描繪場景的圖畫,然后通過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傳達給讀者”[2]132?!澳纤沃信d三大詩人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下文簡稱為“三大詩人”)的農事詩,融詩情和畫意于一體。他們借鑒畫技入詩,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生動、富有美感的藝術畫面,呈現(xiàn)出“詩中有畫”“以畫為詩”的創(chuàng)作特質。
藝術家在創(chuàng)制作品時,一般首先是考慮如何對大自然等對象進行取景?!叭笤娙恕弊珜戅r事詩時,皆是通過其特有的審美眼光對特定的景物進行取舍。
“大自然是一個生命世界,......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3]198三大詩人的農事詩注重對大自然生物的選取。
透視其農事詩,經常出現(xiàn)諸如荷花、水稻、大豆等植物意象。楊萬里《過宜福橋》“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描繪大豆與桑樹、綠荷與水稻間雜生長。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欣喜春天來了,桃花、杏花遍布村莊,鄉(xiāng)民唱歌椎鼓歡度清明。陸游《豐年行》“稻陂正滿綠針密,麥隴無際黃云平”,寫水稻“綠針密”、麥田“際黃”,表示農作物長勢良好。
他們農事詩中的動物也富于生活情趣。《春日田園雜興》“柳花深巷午雞聲,...... 滿窗晴日看蠶生”,范氏寫雞、蠶等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動物;《初夏》中,寫蠶、蝴蝶、燕子等動物,活躍在“桑葉”“油菜花”“槐影”“麥花”等植物間?!队觎V出游書事》里,陸氏寫魚、蛙等動物生活在塘渠及其沿岸的柳樹、辛夷、海棠等植物中,皆充滿詩情畫意。
有時,詩人還特寫了一些動物。如同為燕子,卻寫出其不同的形象?!堆唷分?,陸氏云其“銜泥已復哺雛頻”“不怕飛低打著人”,為哺育幼子,這只燕子可謂執(zhí)著、勇敢;而在《北窗偶題》中,又寫其“簾外燕翩翩,......來看賽豐年”。如果說此前的那只燕子是小愛,那么這只燕子就是大愛了,因為它“渡?!眮碛^看鄉(xiāng)民的“豐年”。
“三大詩人”的農事詩對南宋時期農業(yè)田地中一些可用來觀賞的地方也作了描繪。
圩田,是指在靠近沿海、江、河、湖泊的淺水低洼之處的四周圍堤筑壩,再把堤壩內的水抽干而形成的田地。圩田景觀是低洼地區(qū)鄉(xiāng)土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
《圩田》中,楊氏描寫鄉(xiāng)民在圩堤栽植楊樹,用來“堤防”;在圩內田地上種植莊稼,滿眼望去,“翠不分”;秋苗初熟時,則呈現(xiàn)“織黃云”景象;《圩丁詞》云“圩田元是一平湖,憑伏兒郎筑作圩”,描繪了鄉(xiāng)民把湖邊低洼地圍住、造圩田的具體圖畫。
對于一些多山或丘陵地區(qū),雖然常年雨水較多但儲存不住水,且這種地形難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居住地鄉(xiāng)民多依山而建梯田,并修建堤壩以涵養(yǎng)水源。
一般而言,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有利于作物生長和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且能作為一種旅游景觀存在?!哆^石磨嶺嶺皆創(chuàng)為田直至其頂》中,寫鄉(xiāng)民在“搭青天”的山嶺上辛苦勞作,開墾出多畝梯田;“此地都將嶺作田”肯定他們將梯田修到山頂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南宋時期,小麥在各地廣泛種植。江南一帶形成了許多麥田景觀?!尔溙铩分?,楊氏通過“無邊綠錦”“全幅青羅”“雪花銷盡”的描繪,贊嘆“農家真富貴”。范氏《春日田園雜興》言“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成片的麥田傍著青山綠水令人心曠神怡。
其時,桑樹在許多鄉(xiāng)村也被廣泛栽植,形成獨特的桑田景觀?!渡.牎分?,楊氏寫鄉(xiāng)民在河岸田地的兩側栽下“稚?!?,它們伴隨著春風很快便“萬條長”;劃船的人遠望這些桑樹還誤以為“插拒霜”。如此桑田景觀讓人陶醉。
“三大詩人”的農事詩再現(xiàn)了許多鄉(xiāng)民日常勞動生產的場面。
楊氏《竹枝歌》寫纖夫們“一人唱了千人和”,大家邊哼唱勞動號子邊用力拉船,整齊劃一,“又得蹉前五里程”,推動船只不斷向前;《插秧歌》寫農業(yè)勞動的繁忙場面:“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低頭折腰只不答。......照管鵝兒與雛鴨”,全家分工明確,小兒和田婦做拔秧、接秧等輕活,老人送飯后便被要求回家照看鵝鴨。
范氏《田舍》描寫農民相互呼喚著,攜帶鋤頭等工具,著手修筑打稻場的場面?!皹吩战駳q事,天末稻云黃”,大家邊忙邊說著開心事,贊美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以上是從正面直接描寫鄉(xiāng)民艱辛繁忙的勞作,文本中有的詩篇是從側面反映鄉(xiāng)民在家里或田地的勞動情狀。如《夏日田園雜興》中,范氏寫梅、杏已成熟,“麥花雪白菜花稀”,鄉(xiāng)民又要開始新的一年的忙碌。走進村莊,沒有看到有人在家,“惟有蜻蜓蛺蝶飛”,喻示農事正處于吃緊時候;《秋日田園雜興》寫鄉(xiāng)民在秋天的夜晚來到“新筑場”打稻,他們滿懷著豐收的喜悅,帶著情不自禁的笑聲,伴隨著“連枷”聲,在稻場上一夜不曾消停。
《蕎麥初熟刈者滿野喜而有作》中,陸氏寫蕎麥已長成,農戶家家都趁著“霜晴”去“鋪雪”的麥田收割。閑暇之余,他們“火燎雉兔”,吃著油餅,“相呼置酒喜欲狂”,把酒言歡;《初夏幽居》寫“日長巷陌曬絲香,雨霽郊原割麥忙”,家家戶戶都在炎炎夏日的田地里忙著收獲小麥,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三大詩人”農事詩還描述了農村的歲時風俗和鄉(xiāng)民的日常生活場所,展示出一幅幅古樸、寧靜、恬美的農家居樂圖。
社日是鄉(xiā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旨在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觀社》中,楊氏寫“山農祈福更迎年”,表達鄉(xiāng)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祈盼?!盎㈩^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鄉(xiāng)民集會競技,吹簫打鼓,戴著豹面虎頭的臉具,唱歌跳舞,場面十分熱鬧。
范氏《秋日田園雜興》:“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七巧節(jié),鄉(xiāng)民農事忙。莊戶人家,男的會耕田,女的會織布,都十分能干,表達了鄉(xiāng)民對勞動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
陸氏《豐城高安之間憩民家景趣幽邃為之慨然懷歸》云“日暮歸閉門,績火星煜爚”,鄉(xiāng)民居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青蔬缺鹽酪”“笑語婦子樂”,雖然他們生活有些清貧,但也恬然適意;《書村落間事》寫其樂見鄉(xiāng)民家家都能交清稅賦,“耕有讓畔桑無爭”,過上無憂的生活;他們互敬互愛,“婦姑孝慈均母子”,關系融洽;“兒從城中懷肉歸,......再拜進酒壽老人,慈顏一笑溫如春”,稱頌父慈子孝等淳樸民風。
一些特定的時節(jié),鄉(xiāng)民們還在村旁組織一些群體活動。比如在很多鄉(xiāng)村,每逢端午節(jié)時常有劃船比賽的習俗?!痘叫小分?,陸氏寫鄉(xiāng)民在“私債逾官倉”后,邊“共流觴”,邊“看競渡”,十分愜意;《春欲盡天氣始佳作詩自娛》中,寫綠秧長勢喜人,村民殺雞宰豚“祈蠶社”,并鳴鼓吹笛,在“競渡船”邊喧嘩喝彩。
“三大詩人”農事詩的畫面美還體現(xiàn)在構圖上。他們對所選的景物進行合理的藝術構設,使畫面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
他們的農事詩講究布局,主次分明。文本中創(chuàng)設的畫面完整統(tǒng)一,“畫面感”強,富有韻味。
《小池》中,楊氏走近小池,只見幾支嫩綠的荷葉剛從既有的荷葉間露出“尖尖角”,更有一只小蜻蜓在這尖角上樂憩。整幅畫面中,嫩綠的小荷、蜻蜓占據著重要位置為主景;而小池中無聲的細流、清澈的池水及樹之倒影為次景,對主景起陪襯作用。
《秋日田園雜興》中,范氏寫“新霜徹曉”的深秋時節(jié),從遠處看鄉(xiāng)村,青翠的樹林經霜染成了濃麗的深紅色,天空略顯青黑;近處則層林盡染,風景各異,“惟有橘園風景異”,橘樹掛滿金黃的碩果尤為醒目。畫面層次感較強。
《照田蠶行》中,“鄉(xiāng)村臘月二十五”句,點明照田蠶的時間以及鄉(xiāng)民點燃在“南畝”豎起長竿上的稻草等背景。繼而從大處落筆,由近及遠,“近似云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從近處看,這些燃燒著的長竿就像是天空中的點點星星;從遠處觀,又像是大風吹起地面上的流螢,漫天飛舞。主次交織,構成一幅別開生面的圖景。
有時,詩人們先從“次”入手,進而寫“主”表明自己的意旨?!赌媛谩分校鎸Α笆袃骸钡摹板O銖苦爭奪”,陸氏提醒其不要總是盯著那些蠅頭小利,告誡他們“有地即可耕,何山不堪活”,只要安心在田間辛勤勞作,方可擺脫生活的貧困;《聞吳中米價甚貴二十韻》中,以“何恃以自全”“食為汝之天”為背景畫面,告知鄉(xiāng)民要節(jié)衣縮食,只有全身心投入農活,才能過上好日子。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詞、繪畫等藝術的一種常見構圖方式。“實”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虛”通常是指一幅作品中“留白”的部分。虛實結合即是作者把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到的事象與自己想象或回憶中的意象相結合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大詩人”農事詩也使用虛實結合的構圖法,他們多是依據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再結合“設想之景、已逝之境”來表達自己的意旨。
楊氏《望雨》中,“云興惠山頂”“望中遠”“萬仞岳”為虛寫,“太湖腳”“秧疇滿”“雙鬢愁得白”“有今雨”為實寫,通過虛實交替書寫,表現(xiàn)了鄉(xiāng)民久旱逢甘霖的驚喜。
《明日復雨排悶》中,陸氏云“更堪衰與病相乘”,勾勒了一位“病態(tài)”的老者形象,為實寫?!皦艋攸c滴檐間雨”,用“夢”將思緒拉回到久遠的時空,為虛寫?!芭屡既∧先A讀”又從夢境中回到現(xiàn)實,為實寫。從實寫到虛寫再到實寫,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還可以增強詩意的曲折回環(huán),達到情致雋永的效果。《秧疇》中,“田底泥中跡尚深”為實寫;田中插著桅花和柳條以求吉祥,為虛寫?!敖z風毛雨”“提壺強滿斟”為實寫;“政春陰”、布谷啼叫催耕為虛寫。虛寫是為了襯托主題:為農民今年有了好的收成而開心。
《憶昔》中,“輕裝萬里”“燒余?!薄八蕹峭狻钡仁翘搶?;“殘年”“事春耕”“聽空階雨”等為實寫。虛實相交,將自己的處境以及對鄉(xiāng)民艱難生活的憂慮融入詩篇文字中。
傳統(tǒng)的中國畫常使用散點透視的方式進行構圖,“三大詩人”在其農事詩中構筑的畫面也使用了這種方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楊氏寫他與友人穿過荷塘,在“柳行間”享受著紅香、清涼的美景,突出“無窮碧”“別樣紅”的景致。整幅畫面中,詩人的目光以荷花為散點,聚焦在荷花周邊的有“西湖”“柳行間”“蓮葉”“映日”,短短幾句構建出西湖荷花盛開時的秀美壯闊的景象。
《過百家渡》中,以“人蹤”為散點,發(fā)散到草中的“牛背”、干濕的路、迭重的“半淡半濃”的山,賦予尋常事物以新鮮感,體現(xiàn)出濃濃的畫意。
《初冬》中,陸氏以“苦寒”為散點,發(fā)散至殘落的菊花、夕陽的楓葉、“白小”“蓬門”,描繪出一幅雨后圖:本就荒蕪的院子因為菊花的凋零而顯得更加破敗,隱喻鄉(xiāng)民生活的艱辛;《秋雨》中,以“秋雨”為散點,發(fā)散到屋內的窗影、赤米、青蔬及“桑麻事”,寫出鄉(xiāng)民生活的不易,也道出自己“病后減詩情”和雨天被阻行的悵惘。
另有一些表現(xiàn)鄉(xiāng)民日常勞動生產的詩篇,諸如《夏日田園雜興》:“繰車嘈囋雨鳴蓑”寫鄉(xiāng)民忙于踩繰車,不能也不敢停歇;“地勢不齊人力盡”寫農田莊稼急需灌溉,然農家的勞力不足;“小婦連宵上絹機”寫農婦因為交稅在急,日夜在“絹機”勞作?!肚锶仗飯@雜興》:“家家打稻趁霜晴”寫鄉(xiāng)民趁著晴好天氣,連夜在“場泥”上打稻。其中,詩人皆以“散點透視的方式描繪出打稻、煮繭、織布、踏車等一個個勞動場景,田家的辛勞、樂觀與對微薄希望的憧憬也一并從字里行間顯現(xiàn)出來”[4]278。然而,這種微薄的希望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也很難實現(xiàn)。如《夏日田園雜興》中,范氏寫鄉(xiāng)民采菱等農活盡管非常辛苦,但仍無力交齊“湖面”的地租;《秋日田園雜興》寫鄉(xiāng)民雖有個好收成,但“半賞私債半輸官”,交了“債”后所剩無幾;《冬日田園雜興》寫皂衣“旁午下鄉(xiāng)來”急切催租。在這些詩篇中,詩人以“租稅”為散點,發(fā)散到天災難躲、人禍難避:即使豐收,鄉(xiāng)民也只能勉強償清公私欠債;要是碰上災年,不僅食不果腹,也無法上繳官府稅賦。
“三大詩人”農事詩的畫面美,不僅表現(xiàn)在良好的取景與構圖上,也體現(xiàn)在他們運用了諸多精湛的技法。
透視他們的農事詩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常充斥一些表達色彩的詞匯。有時他們還運用色彩的調和或對比以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
他們善于運用色彩詞描繪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絢麗圖畫。陸氏《五月十四日夜夢一僧持詩編過予有暴雨詩語頗》:“黑云塞空萬馬屯,轉盼白雨如傾盆”,突出暴雨來臨之前滿天烏云翻滾的景象;《暴雨》“黑云如龍爪,白雨如博棋”,以形象化語言描寫“黑云”和“白雨”之形態(tài)。兩首詩以黑、白等色調營造了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意境,類似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看似簡單卻韻味無窮。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意識地運用色彩對照使意境增輝。如上文中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氏運用紅、綠等色彩,“將西湖荷塘中荷花、蓮葉競相生長的盛景描寫得真實而貼切,極富色彩感,一下子就使讀者腦海中浮現(xiàn)出荷花蓮葉的面貌”[5]。其他如《過楊村》“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南溪早春》“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過秀溪長句》“海棠開盡卻成白,桃花欲落翻深紅”、《釣雪舟》“青鞋黃帽綠蓑衣,釣雪舟中雪正飛”、《題寄更好軒》“雪中霜中兩清絕,梅花白白竹青青”等,詩人在其間描繪的色彩,或濃墨重彩,或淡墨輕染,其旨歸即在于增加詩的畫意,加強詩的魅力。
有時他們還注重通過色彩對比,以突出詩歌主題。范氏《夏日田園雜興》中“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用雪白、金黃等冷暖色調造成強烈對比,借以營造素雅、空明的意境,構建一幅迷人的“初夏圖”。陸氏《三月十一日郊行》中“水陂漫漫新秧綠,山壟離離大麥黃”,以綠色與金黃色進行對比,暗示農忙季節(jié)就要到來。
文本中,有的還以景物的組合來形成色調之美?!冻科鹱咸脮|目》構設了“林塘”“斷云”“微雨”“奇峰”“遠水”等自然美景。它們雖具有不同色彩,但陸氏巧妙地將它們加以組合,形成了鮮明的色調美:近看“漠漠斷云開復合”,白云復合奇幻;遠觀“奇峰角立千螺曉”,山峰突兀蒼穹,遠近結合呈現(xiàn)出一幅色彩感濃烈的圖畫。
為了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畫意,“三大詩人”在其農事詩創(chuàng)作中善于捕捉運動、變幻、轉瞬即逝的物象,突出其動態(tài)特征,并將其藝術地再現(xiàn)出來。
《暮熱游荷池上》中,楊氏傍晚時分走出室外,抬頭仰望,看到天空出現(xiàn)一朵云頭,“旋旋開來旋旋收”。再細觀這朵云頭,像“蒙松松樹子”,忽然,它又變成隨風飄動的柳樹球,變化萬千;《夜宿東渚放歌》描繪了一幅絕妙的秋江晚霞變幻圖:他觀察天黑之前的東渚晚霞,或旋裁蜀錦、須臾紅錦,或暮鴉翠紗、澄江如練,幻化神奇。
《秋日田園雜興》中,范氏形象地描繪了“橘蠹”的蛻變過程。當蟲繭幼小之時,看上去像“蓑衣”。待其漸漸長大后“忽然蛻作多花蝶”,突然破繭而出化為彩蝶。他還特別描寫了其翅膀上的“粉”剛干,“翅粉才干便學飛”,就躍躍欲試地想要飛舞的神態(tài)?!抖仗飯@雜興》中,他來到“柴門”,發(fā)現(xiàn)園中梅花尚未開放。鏡頭快速轉換,“忽見小桃紅似錦”,猛然間,燦爛的桃花撲入眼簾,表達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為豐富特定事物的情態(tài)、加強畫面的動感,他們在其農事詩創(chuàng)作中還常使用一些具有動感的詞語,除了上文的“旋”“忽”“急”之外,還有“俄”“速”“轉眼”等。
工筆是運用細致的筆觸勾畫景物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叭笤娙恕钡霓r事詩即表現(xiàn)出他們細致深刻地觀察物象,并且精工入微地加以描繪的藝術特質。
《白蓮》中,楊氏描繪了一朵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的花瓣:“花頭素片剪成冰”,似是用冰片雕刻出來的一樣。再看其葉子:“葉背青瓊刻作棱”,仿佛也是由專業(yè)畫工精心描畫出來的??坍嬛伞⒓毮伭钊藝@為觀止。
范氏《催租行》寫里正手持文書踉蹌敲門、“醉歸耳”、“大如拳”及“成一醉”等細節(jié),寥寥數語如同簡筆素描,活畫出官府催租小吏厚顏無恥的形象,形神畢肖。《春日田園雜興》描寫土地解凍,大地回蘇,花草蓬勃生長,重點描寫其突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院里冒出了幾支竹筍的細節(jié):“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原來這是鄰家院落竹林的根因分蘗生長而穿墻橫沖過來的,喻示著春天的勃勃生機以及鄰里之間的和睦關系?!断娜仗飯@雜興》寫“留得黃絲織夏衣”,摹寫“留黃絲”的細節(jié):小婦雖然今年“蠶桑熟”,但因要繳納繁重賦稅,自家只能留存少量的次等黃絲來織衣,反映她雖千辛萬苦地勞作,但仍衣不蔽體的酸楚;同篇“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通過“學種瓜”這個細節(jié),突出莊戶人家孩子的勤勞持家和獨當一面?!肚锶仗飯@雜興》刻畫屋檐下小蟲觸網細節(jié):“蜻蜓倒掛蜂兒窘”,蜻蜓頭大致使其身體前重后輕,故其觸網時,便倒掛在上面,然當蜜蜂觸網,就會出現(xiàn)“窘”境,被“束手就擒”,所以只能“催喚山童為解圍”。
《登城望西崦》中,陸氏通過“炊煙”“釣筒”及“麥?!钡燃毠?jié)抒寫,勾勒出鄉(xiāng)村高古清純、淡泊醉美的田園風光?!掇r家嘆》首寫鄉(xiāng)民在山坡種滿麥子,水田種滿了水稻,突出牛頸部雖“生瘡露骨”也沒讓其停止耕地的細節(jié),其目的就是期盼過上“太平”生活;后寫門外“縣吏征租聲”不絕于耳,“我”被抓到縣庭后“日夜窮笞搒”,倍受刑杖之苦,刻畫“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細節(jié),暗示鄉(xiāng)民不想給家人帶來負擔,表達詩人對其困難悲慘生活的深切同情。
綜上,“三大詩人”的農事詩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幅幅千姿百態(tài)、琳瑯滿目的彩色世界和流動飄逸的藝術畫卷。這些農事詩豐富了中國古代農事詩的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推動了中國古代農事詩步入新階段,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