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現代漢語詞典里對“敢為人先”這樣解釋,“敢”,勇敢、膽量;“先”,先知先覺,是指比別人早預知的事情,果斷地作出相應的決策,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案覟槿讼取辈粌H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更是一種蓬勃的活力,“敢為人先”就是敢于挑戰(zhàn),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就是敢開風氣之先,敢領潮流之變;“敢為人先”就是有膽識有魄力、搶占先機,取得發(fā)展的主動權;“敢為人先”就是永不滿足、永不止步的與時俱進的實踐精神。
俗語有言:“槍打出頭鳥”。但廣東人俚語(俗語、俗諺)則說“執(zhí)輸行頭,慘過敗家?!保ㄐ袆勇肱牡娜?,比敗家仔還糟糕);“早行早著,遲行訓唔著”(早行動早收益,遲了會后悔得睡不安穩(wěn));“行的快好世界”“滾水淥腳”“得閑死,唔得閑病”(忙得要死,連生病的時間都沒有)。處處體現出這種凡事都要搶占先機,“晤做衰仔”的人生哲學和拼搏精神。廣東飲食習俗(民俗)甚至強調要喝“頭啖湯”,用內地話來說就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是內地人還有一句話“早起的蟲兒被鳥吃”,這句話雖然反映了內地人的深思熟慮,但也透著瞻前顧后的猶豫和躊躇。廣東人則少有這種猶豫和躊躇,因為商業(yè)競爭中“先機”的搶占尤為重要,是商場競爭中輸贏的決定性因素。
傳統(tǒng)文化強調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廣東卻出現了反抗封建婚姻、男權社會的“自梳女、不落家、金蘭會”習俗(民俗),這種自梳習俗,在清代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公認的習俗?!白允崤本褪侵槿堑貐^(qū)的一些未婚姑娘,為反抗封建婚姻的桎捁,宣布“自梳”,立誓終生不嫁,獨立生活。自梳女為了自食其力甚至跟著“水客”到海外做女傭,被稱為媽祖或姑婆,靠自己勞動擺脫對男子的依附實現經濟獨立。這種消極反抗的方式,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并不是個別的,無論是父母、甚至家族族長都無法禁止。她們勇敢地為提高自身的地位不懈努力,甚至采用“自梳”終身不嫁這種極端行為,即使她們的努力并沒有帶來婦女地位根本的改變,但也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她們的自梳獨身體現了嶺南婦女敢于與傳統(tǒng)決裂,渴望平等、敢于反抗、勇于斗爭的稟性,可謂是反抗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夫權”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習俗壓迫的先河。
老子有云:“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盵1]孫中山先生則反其道提出要“敢為天下先”,要敢于開天下萬物之先河,做他人未曾做過的事。近代以來,敢為人先的廣東人更是開風氣之先,大膽叫板并逐鹿中原。三元里抗英,打響民間抵抗外國侵略第一槍的是廣東人;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推動光緒帝發(fā)動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是廣東人;掀起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是廣東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孫中山也是廣東人;繼續(xù)探索革命道路的廖仲愷、彭湃、葉劍英……還是廣東人。甚至講到馬克思主義,國人大多知道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或者《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殊不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可以追溯到梁啟超,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中說:“以前有人如梁啟超、朱執(zhí)信,也曾提過一下馬克思主義?!靾?zhí)信是國民黨員,這樣看來,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在先。不過以前在中國并沒有人真正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盵2]1902年10月,梁啟超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3]稱馬克思是“日爾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并引用本杰明·頡德的話說:“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之強者所壓伏?!倍凇吨袊鐣髁x》一文中,梁啟超指出:“社會主義者,近百年來世界之特產物也,概括其最要之義,不過曰:土地歸公,資本歸公,專以勞力為百物價值之源泉。麥喀士曰:現今之經濟社會,實少數人掠奪多數人之土地而組成之者也?!逼渲旭R克思譯作“麥喀士”,這是中國人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馬克思的最早記載。1906年,廣東人朱執(zhí)信以“勢伸”署名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第2、3號連載了撰寫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第一次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活動,并簡述了《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主要內容?,F代改革開放,“我是南蠻我怕誰”的廣東人更是勇立潮頭,敢想敢言敢試,率先實行經濟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理念之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在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誕生的,成為沖垮當時固有觀念和傳統(tǒng)體制的嶄新價值觀,在廣東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敢為人先的精神更是融入廣東人的血液與骨髓,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qū)精神,敢為人先精神成為了廣東標志性的文化印記。
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在其名著《中國人》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中國正南的廣東,我們又遇到另一種中國人。他們充滿了種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漢,吃飯、工作都是男子漢的風格。他們有事業(yè)心,無憂無慮,揮霍浪費,好斗,好冒險,圖進取,脾氣急躁,在表面的中國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傳統(tǒng),這顯然是中國古代南方粵人血統(tǒng)的強烈混合物?!盵4]廣東的飲食習俗中確實是“無不能吃,無不敢吃”。廣東人不僅敢吃螃蟹還敢吃蛇、貓、狗、龍虱?!端涀ⅰ肪?7引楊氏《南裔異物志》:“髯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駁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養(yǎng)創(chuàng)。賓享嘉宴,是豆是觴?!盵5]漢代劉安《淮南子》就說“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人得而棄之無用?!盵6]可見,古代的南越族人,蟒是作為宴請嘉賓的美食。中原人看來不可理喻的食材在嶺南竟然成為人間至味。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時,對當地人以蛇入宴,感到“腥臊始發(fā)越,咀吞面汗驊”[7],簡直無法忍受。惟有曠達的蘇軾,入鄉(xiāng)隨俗,在《正月九日有美堂飲醉歸徑睡五鼓方醒不復能眠》一詩中寫道”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廣南食蛇,市中鬻蛇羮。東坡妾朝云隨謫惠州,嘗遣老兵買食之,意謂海鮮。問其名,乃蛇也。哇之,病數日,竟死?!盵8]據此記載,蘇東坡的愛妾朝云,正是因為吃了蛇羹,驚懼而逝。直到六七十年代,內地人對吃蛇仍抱拒斥態(tài)度,但廣東人卻很少有不敢吃蛇的。
對于不但敢吃螃蟹還敢吃蛇、貓、龍虱的廣東人,內地人贈與一副對子“窮于思考,勇于接受”,認為廣東人不求甚解,不愛思考,但勇于接受,“勇于接受”這四個字還是道出了廣東人強烈的求變意識,反映了廣東人即使沒有深思熟慮,也敢于嘗試,勇于挑戰(zhàn),正如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內地有句流傳已久的諺語:“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表達了陷入困境時的坦然從容和自我寬慰。西方諺語也說“上帝關上一扇門時,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廣東俚語則言“馬死落地行”,這一鏗鏘的諺語更是體現了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生猛與通達。
這種生猛、敢打敢拼的氣質甚至也體現在“舞獅”這一頗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上。南獅北獅,北獅過于華麗不及南獅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的剛猛雄姿,廣東舊時還有一種“武獅”,又稱“張飛獅”,不僅有一副青鼻獠牙虬髯的兇猛容貌,頭頂還有一只鐵鑄的角,在與別的門派舞獅爭斗時發(fā)揮攻擊作用,南獅北獅的風格差異,似亦可與廣東強悍生猛的民風相印證。
廣東俚語(俗語)中“博命”就體現了廣東人敢于冒險,勇于挑戰(zhàn)的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內地人理解為“搏命、”“拼命”。實際上廣東俚語最早“博命”的“博”不是“拼搏”的“搏”,而是“賭博”的“博”。廣東人的原意是用生命做賭注,盡博一“鋪”(場),后來“博命”“搏命”逐漸就混合使用了??甲C發(fā)現廣東不少俚語都與賭博有關,比如把“管事的人”叫做“打骰的”;“幸虧、幸運”廣東俚語說“好彩”;“差一截”廣東俚語說“差一皮”(“皮”為番儺術語);“一場高興一場空”廣東俚語說“食詐糊”(麻將術語);“公開真相”廣東俚語叫作“揭蠱”或“開蠱”(麻將術語);“穩(wěn)操勝券”廣東俚語說“有殺冇賠”(麻將術語),這些俚語都來源于賭桌上。甚至廣東人在表示愿意承擔一切責任時,常常會拍著胸脯說:“大大都殺得起”。意思是指賭錢的時候即使下很多的注,都可以承受得起。廣東人敢于冒險,勇于挑戰(zhàn)的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甚至往往會突破一定的道德乃至法律底線,比如廣東俚語中“識字的捉不到蝦”,意思是如果你認得字,你就會看到“蝦塘邊寫著嚴禁偷撈”,這樣你就“捉不到蝦啦”,這些俚語無不折射出廣東人濃厚、強悍、生猛的草莽本色。
強悍生猛但也民風通達的廣東人在抵御外侮的血戰(zhàn)中也表現出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近代廣東軍素稱“爛打”,也就是敢打硬仗。從黑旗軍劉永福到致遠艦鄧世昌,從三元里抗英到廣州起義都印證了廣東人勇猛敢拼的血性。“北伐時敢打硬仗的“鐵軍”粵軍第一軍,淞滬抗戰(zhàn)的十九路軍和滇緬血戰(zhàn)的新一軍,他們輝煌壯麗的血戰(zhàn)背后,浸透著多少勇猛機靈的廣東子弟的碧血。”[9]現代廣東人繼承和弘揚了傳統(tǒng)廣東人敢于冒險、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勇猛地殺出一條血路,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排頭兵。
廣東人的強悍生猛還表現出一種不怕變刺猬、不怕掉腦袋的敢想敢言的大無畏氣概,道光十五年(1835年),順德梁廷楠任廣東海防書局總纂,編纂《合省國志.自序》云:予觀于美利堅之合眾為國,行之久而不變,然后知古者可畏非民之未為虛語也。彼自立國以來,凡一國之賞罰禁令,威于民定其議,而后擇人而守之。未有統(tǒng)領(即總統(tǒng)),先有國法(即憲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統(tǒng)領限年而易,殆如中國之命吏?!庇终f“為統(tǒng)領者,既知黨非我樹,私非我濟,則亦惟有力守其法于瞬息四年中,殫精竭神,求足以生去后之思,而無使覆當前之使斯已耳,又安有貪侈兇暴以必不可同之位,必不可再之時,而徒貽其民以口實哉!”在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君權至上的時代,梁廷楠卻稱贊凡事通過立法,反對終身擔任最高職務,不贊同世襲,這顯然是否定了封建制度。可謂敢想敢言、語出驚人。他產生這種思想決非偶然,與廣東人蔑視傳統(tǒng)、敢破敢立的活躍思維不無關系。無獨有偶,1989年春夏之間的風波后,反對改革開放的左的思想更是一浪高過一浪,殺氣騰騰!一位直轄市的書記公開講:多一個三資企業(yè),就多一分資本主義,我們不要!這些反映給改革的壓力很大。1990年6月,在順德萬家樂公司,當時權威很大的一位部門領導,問了一個在當時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你認為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你們愿意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愿意走社會主義道路?”廣東一位只有25歲的工人回答說:“那就看你們上面對目前廣東的做法是怎么看的了。如果認為目前廣東的做法是社會主義的,那我認為社會主義好,我愿意走這樣的社會主義;如果認為目前廣東的做法是資本主義的,那我認為資本主義好,我愿意走這樣的資本主義!”[10]這一回答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樸素地詮釋了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薄安粓猿稚鐣髁x,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改革開放時期必須厘清和達成共識才能確保改革開放的繼續(xù)和深化的關鍵命題。
廣東俚語有言,“三斤豬頭得把嘴”;“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口水多過茶”;“講多無謂,食多會滯”,這些俚語充分印證了廣東人崇尚“訥于言、敏于行”的踏實作風??床粦T閑散不做事,“只說不做”的行為,把這種行為稱之為“糯米屎忽”,“食飽飯等屎屙”。盡管內地人說廣東人“只懂生孩子,不懂取名字”,意思是廣東人輕視理論的提升,是廣東人的短板,但也體現了廣東人“訥言敏行”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反映了廣東人信奉“做得多,說得少”的“千虛不如一實”的人生哲學。
廣東人不僅訥言敏行,更是務實靈活、開放創(chuàng)新。廣東話(粵語),既保留了中原的秦風唐韻,也有海外洋氣的“泊來語”。據清代學者陳澧考證認為,廣東話源自于隋朝的《切韻》,從而留下了“千余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钡恼f法,認為廣東話就是隋唐時期的官話。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認為,粵語就是唐朝時期的國語。事實上粵語包含了九聲六調,保存了古漢語的特征,甚至有著獨自的文字體系,這是我國其他方言所不具備的。因此粵語說起來很像文言文(即古語),比如:“也就是”—“亦即系”,“什么時候”—“幾時”,“有空”—“得閑”,“因為”—“皆因”,“于是”—“于是乎”,“最終”—“終須”,“終于”—“卒之”,“犯不著”—“無謂”,“先不說”—“姑勿論、且勿論”,“今天”—“今日”,“吃、喝”—“飲、食”,“穿”—“著”,“晚”—“晏”,“節(jié)省”—“慳”,“沒有”—“無”,“錢”—“銀子”,“左(右)轉”—“轉左(右)”……?;浾Z不僅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同時也吸收了外來語言的“洋音”,比如:“領帶”—“領呔”,“扳手,扳子,扳鉗” —“士巴拿”,“膠卷”—“菲林”,“沙發(fā)”—“梳化”,“球”—“波”,“草莓”—“士多啤梨”……。因此粵語的形成和演變體現了廣東人開放靈活,兼容并蓄的氣質。
李權時先生在其主編的《嶺南文化》中說,“嶺南位于東亞大陸邊緣、南海之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形成的嶺南文化,必然是‘窗欞之下,易感風霜’,免不了要發(fā)生與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匯,形成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呈現出與較為封閉的內陸文化有明顯的不同性質?!盵11]秦末漢初,中原等地的先進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嶺南,幾乎立即為嶺南全盤接受。為了促進嶺南百越民族的發(fā)展,冼夫人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學習吸收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禮儀制度。積極支持漢官“建城邑,開設學校華夷感敬,稱為大化”的措施。“修庠序之教,設婚姻之禮”,并“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推行漢族“學而優(yōu)則仕”制度,“以禮義威信鎮(zhèn)于俗,汲引文化、士相與詩歌,蠻中化之。”使野蠻愚昧的嶺南出現了“蕉荔之圩,弦誦日聞”(道光《廣東通志》)。在冼夫人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百越各族學習漢人先進文化和道德倫理,教化俚僚,改革原有的陋習,“使從民禮”,不僅進一步促進漢俚融和,也更好地營造了團結向上的文化氛圍。使嶺南百越民族涌現出一批被先進漢文化洗禮的知識分子?!陡咧莞尽酚涊d:“漸襲華風,體明之化,淪治于茲,椎跣變?yōu)楣谏?,侏離化為弦誦,才賢輩出,科甲蟬聯,彬彬然埒于中土”的景象正是當時嶺南社會的生動寫照?!顿Y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也記載:到了唐代,唐太宗在未央官大宴群臣時,曾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南蠻酋長馮智戴(冼夫人的曾孫)詠詩。宴會完結時,唐太宗笑著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12]東漢時期,印度佛教主要通過陸路和海路兩條路線傳入我國。其中海路,經由斯里蘭卡、瓜哇、馬來半島、越南到達廣州。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成為當時中國三大佛教譯經中心之一,另兩個為洛陽和建康(現南京),譯經傳教的過程中印度僧人給廣東帶來了印度文化。唐宋時期,從海上來廣州的海商、公使、高僧,有來自東南亞、西亞、中東、東非等各國人,據說有“十萬”之眾,當時的廣州成為一個向國際開放的世界東方大港。明清時期,歐美商人、傳教士也紛紛把廣州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的“前方辦公室”,歐美文化也由此進入廣東。嶺南文化就是這樣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地吸納、消融中原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另外,廣東人對外來文化不是一味地接受,非常注重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唐代初期,佛教在嶺南已深入人心,興盛傳播,但在惠能創(chuàng)立南宗頓教以前,廣東佛教徒所信奉的,是與中原同一來源的天竺佛教正宗。天竺佛教理論深奧儀式繁瑣,下層百姓難以理解和接受。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惠能創(chuàng)立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重禪定,強調頓悟?!钡念D覺說,可謂佛教史上的一次空前大變革,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變革,擴大了佛教的群眾基礎,使佛教的流傳更為廣泛。[12]佛教在廣東的流傳和慧能南宗教派的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廣東人“訥言敏行、開放靈活、與時俱進”的敢為人先精神的生動寫照。被周恩來總理贊譽其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嶺南百越民族的首領冼夫人,在其波瀾壯闊的人生中形成了五字箴言“唯用一好心”。在梁、陳、隋三代朝政更迭的緊要關頭,冼夫人總是從“唯用一好心”的精神價值出發(fā),舍棄一己私利,不稱王、不獨霸,順應歷史潮流,排除一切困難和阻礙,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突破了狹隘的“鄉(xiāng)土愛”,走向了“全民族愛”,不僅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升華,也深刻體現了嶺南人開放靈活、與時俱進的敢為人先的博大氣概。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為何會被中央賦予先行者、排頭兵的歷史使命?廣東人的務實靈活、訥言敏行、開放創(chuàng)新的“敢為天下先”的可貴精神和蓬勃活力,必然是其中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在長期“左傾”思想的禁錮下,鄧小平提出的“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保弧鞍l(fā)展才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等等觀點,在當時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在廣東人看來,最合胃口,推行起來幾乎沒有什么顧忌和阻力。改革開放之初,禁令如林、舉步維艱,廣東就頗具膽識地說出:“遇到綠燈往前走,看到黃燈趕緊走,碰上紅燈繞著走?!边@是廣東人訥言敏行、務實靈活、開放創(chuàng)新的敢為人先精神的深刻反映。
總之,廣東人“敢為人先”精神在俚語民俗中打下了深刻烙印,成為廣東人不可磨滅的群體印記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唯有更加堅定“我是南蠻我怕誰”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才能勇立潮頭,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