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蔚東?劉明?馬晨一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實施的整體狀況、出版規(guī)律和特征,展現(xiàn)了該項目的立項內容結構、不同語種間的主題偏好、各語種間的主題結構差異以及所涉學科數(shù)量和語種的發(fā)展趨勢,探討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未來可能的優(yōu)化路徑,為進一步推動新時期中國學術外譯高質量發(fā)展和國際傳播能力提升提供參考。
【關? 鍵? 詞】學術出版;圖書;走出去;影響力;傳播
【作者單位】諸葛蔚東,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劉明,中國科學院大學;馬晨一,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外譯項目“金翼”(21WSHB007)。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1.010
對外出版在傳播中國聲音中具有重大使命,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出版事業(yè)是做好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2010年開始實施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下簡稱“外譯項目”)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主管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要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進入國外主流渠道傳播,以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進一步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了解“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諸多項目中,外譯項目雖然相對年輕,但十余年間該項目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在探索中不斷前行。本文從基本態(tài)勢、申請要求、立項主題、傳播效果等方面展現(xiàn)外譯項目的實施現(xiàn)狀。
一、立項數(shù)量增長態(tài)勢明顯,語種和學科分布趨于多樣化
外譯項目最早始于2010年,第一年立項名單中僅有13個項目,申請主體多為出版機構,個人申請立項數(shù)量少,立項作品主題也較為單一[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提出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對外傳播觀念更加務實、成熟,對外傳播實踐更加注重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的重點支持項目,外譯項目也加速發(fā)展,立項數(shù)量逐年攀升(圖1)。
從覆蓋的語種和國家范圍來看,項目初期僅支持英文版著作立項,2012年起首次明確支持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8種文版立項[2]。2019年又在英語、法語、俄語、漢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5種聯(lián)合國官方工作語言的文版之外,首次提及“其他文版主要側重于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大大推動外譯項目進入快速發(fā)展期[3]。截至2021年,外譯項目共涉及28種語言,其中英文版項目達到56%,小語種文版中韓文、俄文、日文三類語種文版的立項數(shù)量最多,占比分別為12%、10%、9%,之后依次是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圖2)。此外,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的立項數(shù)量累計有67項。俄羅斯、韓國、日本因地理位置原因,與我國交往密切,成為重點傳播區(qū)域。
學科方面,外譯項目最初涉及馬列·科社、哲學、理論經濟、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8個學科,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外譯項目立項著作當前的學科分布逐漸多樣化,形成多學科共同繁榮的局面,向海外呈現(xiàn)日益豐富立體的中國敘事。目前,立項成果已覆蓋國家社科基金學科分類表中的25個學科,按照社科基金學科分類表對圖書進行分類,中國歷史占比最大,哲學、中國文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也舉足輕重(圖3)。其中,2010—2019年的立項項目按照立項結果中公布的學科分類進行統(tǒng)計,2020年、2021年的立項項目依據(jù)立項著作的內容對學科進行分類。
二、海外出版機構篩選日益規(guī)范,英語區(qū)出版機構仍為主流
出版機構對學術著作的出版發(fā)行具有學術增益的作用,鑒于學術出版兼具學術性、社會性、商業(yè)性等多元屬性,學術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發(fā)行和運營能力對學術成果和學術思想的傳播影響重大。從全球來看,學術出版社的集中度較高,幾大具有影響力的專業(yè)圖書出版機構出版發(fā)行了全球絕大多數(shù)期刊和專著。
在外譯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中方出版社對所選擇的海外出版機構承擔著重要責任。在項目實施早期,中方出版社全權負責項目的翻譯和出版事務,項目選題由中方出版社推薦,譯者由其聯(lián)系,海外出版機構也由其確定。2013年起,外譯項目首次要求申請人(單位)在申請前必須與國外權威出版社簽訂合同。2015年后,為推動立項項目在海外高質量出版,提升作品的學術價值,外譯項目對申報方式進行了大幅調整,形成了外譯項目推薦選題目錄和國外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并且明確提到“未列入指導性目錄的立項申請,原則上不予受理。未列入目錄但確屬權威出版機構,須由申請人提供證明其學術出版資質的詳細文件材料(含該機構的基本情況、已出版的中國主題代表性學術著作及其發(fā)行情況)”來證明機構的出版實力。
2021年納入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的64家全球知名出版社多為各國家和地區(qū)權威的綜合性出版機構,其中,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英文區(qū)學術出版社是主流,占比最高。權威指導性目錄的出現(xiàn)有利于外評項目規(guī)范化管理,引導立項圖書進入國外主流出版渠道,對提高立項項目的海外影響力和出版質量效果有重要作用。指導性目錄也在不斷地動態(tài)調整中,對海外出版社的篩選日益嚴格,納入目錄的出版機構數(shù)量逐漸減少。2016年公布的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中,共有93家海外出版機構,但2017年下降至54家(圖4)。
從不同文版圖書出版機構的調整情況來看,日文版圖書出版機構的變動最大。2016年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中共包含16家在日出版機構,但2021年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中僅剩巖波書店、東方書店、京都大學學術出版社和NTT出版社4家機構,調整的標準主要是基于出版機構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知名度(圖5)。
本文依據(jù)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數(shù)據(jù),對2017年之前立項的共47個日語項目進行檢索后發(fā)現(xiàn)[4],在已經出版的30本書籍中,共涉及20家不同的在日出版機構,2017年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中劃定的4家在日權威出版機構出版的圖書僅有5種,占比僅為17%。值得注意的是,在目錄刪減的出版機構中,許多小語種國家的出版機構在學術出版界也十分具有影響力,如日本有斐閣出版社是日本國內歷史悠久的社科學術出版社,尤以權威學術類書籍和教科書出版知名。
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海外出版機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小語種國家和地區(qū)出版生態(tài)差異性強,出版機構各具特色,嚴格的推薦目錄可能使得小語種圖書和部分專業(yè)類書籍的立項和對外出版處于不利地位。如何在平衡數(shù)量和質量的基礎上有效進行小語種國家的出版機構遴選,還需進一步探索。
三、聯(lián)合申請制全面實施,申請人(單位)頭部效應加強
為整合項目主持人和出版機構雙方資源,提升出版質量,2019年外譯項目開始全面推行學術類著作聯(lián)合申報制,分為出版責任單位和項目主持人兩個責任主體,共同承擔項目實施責任,不再接受個人單獨申請立項。這種申請機制的改變,不僅明確了責任主體由項目主持人和出版社雙方共同構成,也有利于推動出版機構和專業(yè)領域譯者之間的合作,提升翻譯質量,調動專業(yè)領域高校教師的積極性[5]。
隨著外譯項目在國內學界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出版機構和申請人的數(shù)量與實力也呈現(xiàn)增長趨勢[6],申請者和出版社的頭部效應顯著增強。在2019年聯(lián)合申請制發(fā)布后的三年中,98家出版機構共申請了583個項目立項,申請項目數(shù)量排名前十的出版社共立項359項,約占立項總數(shù)的62%。作為國內一流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的出版機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立項最多(圖6)。在項目主持人的聯(lián)合申請者中,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者分別以29項和25項的申請數(shù)量占據(jù)前兩位(圖7)。
然而,聯(lián)合申請制下參與主體眾多,如何組織項目實施、由誰主導和協(xié)調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成為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此外,部分譯者在不了解書籍版權歸屬的情況下盲目與出版社訂立合同,也可能導致一本專著被多個譯者申報,或譯者隨便與國內非原著的出版社聯(lián)合申報等情況[7]。因此,在聯(lián)合申請制下明確翻譯責任和出版責任后,外譯項目如何提升申請把關質量,通過更有效的組織模式提高翻譯出版質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四、傳統(tǒng)文化類著作立項數(shù)居于首位,不同語種主題偏好差異明顯
外譯項目早在2010年設立項目時就發(fā)布了關于立項內容主題的規(guī)定,要求申請立項的作品主題須在以下五大領域之內[8]: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研究總結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fā)展經驗的優(yōu)秀成果;研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各個領域,有助于國外了解中國發(fā)展變化、了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優(yōu)秀成果;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具有文化積累和傳播價值,有助于國外了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成果;其他適合向國外翻譯推介的優(yōu)秀成果。2015年起,外譯項目將原本“其他適合向國外翻譯推介的優(yōu)秀成果”替換為“研究人類共同關注話題、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有助于參與世界學術對話、反映我國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的優(yōu)秀成果”。2017年,外譯項目將原本的領域一和領域二合并,最終形成四大領域的主題規(guī)定,之后再未出現(xiàn)重大變化。
本文按照外譯項目最新的四大領域劃分對2010—2021年間立項的共1458個項目進行編碼分類,分類標準除參考外譯項目最新的表述外,還結合具體的立項內容進行細化。主題一強調介紹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著作,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絕大多數(shù)屬于馬列·科社學科。主題二可以概括為前沿社科類,研究對象是當代具體的前沿社會現(xiàn)象,或者代表了某一學科最前沿領域的研究。主題三側重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介紹,此類著作以歷史學和藝術學科著作為主,兼有哲學、考古學等,學科覆蓋范圍較廣。主題四強調國際話題,如國外歷史文化和國外特有問題的研究,區(qū)域或國際關系問題、中外學術交流問題的關聯(lián)或比較研究人類共同議題的研究著作,如環(huán)境問題、語言現(xiàn)象等,最終得到每年立項作品的主題分布情況(圖8)。
數(shù)據(jù)顯示,2010—2016年期間,主題一所占比例相對較大,主題四鮮少涉及。2017年開始,四個主題的分布結構漸趨穩(wěn)定,主題三類內容始終占據(jù)第一位,且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由此可見,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各領域具體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前沿內容很受歡迎。整體而言,在項目實施十余年來的主題結構分布中,主題一和主題四方面的內容占比相對較小,關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國際共同關注的議題等話題立項數(shù)量相對較少,且多年未有明顯增長。未來,在外譯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提高這兩個主題的立項比例,向世界更好地講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與面向全球議題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
進一步對四大主題在不同語種中的立項情況分別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語種都將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內容的主題三作為外譯的核心,但又有著各自差異化的特征(圖9)。在韓文版圖書中,傳統(tǒng)節(jié)日考證、傳統(tǒng)工藝研究等都是韓文版高頻立項的內容,如《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國藝術》《六朝佛教造像對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影響》《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等。與此同時,由于韓國歷史上深受我國儒家文化影響,儒學類圖書的立項內容也顯著高于其他小語種文版。
在日文版圖書中,語言學、法學和中日交流構成了外譯圖書的關鍵詞,尤其是法學和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每年都占據(jù)相當高的比例,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科學學界受日本影響較深,與日本的學術交流也尤為活躍。如在法學界,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一直與日本法學界保持密切聯(lián)系,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法學研究人才基本都受到過日本法學界的影響,尤其是刑法、知識產權法等方面的著作引介對我國當代法學體系的建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介紹中國繪畫、音樂、文學及文化的俄文版圖書中,《中國山水畫史》《中國工藝美學史》等圖書占據(jù)主流,關于國際議題的立項成果相對比例要高于其他文版。在139種俄文版立項圖書中,有18%與國際議題相關,顯著高于主題四在其他文版中的比例,關注的重點話題包括中蘇關系發(fā)展史、冷戰(zhàn)史、國際共運史、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等。不同語種立項圖書主題結構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國對我國學術外譯成果的不同偏好,為此,面向不同的國家有針對性地調整立項的主題和結構,對提升整體對外傳播效果具有明顯的意義。
五、著名學者著作倍受歡迎,海外出版?zhèn)鞑バЧ己?/p>
了解立項圖書在海外的傳播情況,既是外譯項目實施現(xiàn)狀評估的重要部分,也是進一步推動項目更好開展的基礎。2014年9月和12月,外譯項目進行了兩次成果選介,共介紹了32本往年立項書籍外譯本在國外的出版?zhèn)鞑デ闆r[9]。有學者以“學術被引率”作為傳播效果的評價標準對2010—2016年間立項圖書的中文版圖書在國外的傳播效果進行了評估[10],但對立項后翻譯出版的外文版圖書在海外的傳播情況尚未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圖書在世界各地圖書館的館藏數(shù)量是衡量圖書海外影響力的重要指標[11],本文依據(jù)OCLC數(shù)據(jù)庫中的worldcat庫對外譯項目2010—2020年間立項的所有英文類項目進行檢索,以考察外譯項目立項圖書的海外出版?zhèn)鞑バЧ?。該?shù)據(jù)庫基本反映了從公元前1000多年至今世界范圍內圖書館所擁有的圖書和其他資料[12],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表1)。
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已出版圖書的平均出版周期大致為2.87年,絕大多數(shù)書籍都被超過10家海外學術機構圖書館收錄,部分書籍在國外出版后很快便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馮俊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情詞典》一書的英文版在2012年出版后,在東南亞地區(qū)銷售勢頭迅猛,被列入麥格勞希爾公司2013年度專著類圖書榜單,并入選其2013年5、6、8、10月份的專著類圖書推薦名單和新加坡政府2013年度采購圖書清單,成為入選清單中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研究圖書。2014年立項的葛兆光教授的《宅茲中國:重建關于“中國”的論述》英文版2018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被345家海外圖書館收錄,成為迄今為止外譯項目海外出版圖書中被海外圖書館收錄數(shù)量最多的書籍(表2)。
綜合立項數(shù)量和被海外圖書館收錄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海外影響力較高的原著作者多為中國經濟、政治、哲學、法律、社會學等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認可度的資深專家。由于外譯項目的資助對象定位為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的學術精品,而基于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從而使得立項著作原本就是各個學科領域資深專家學者的代表性學術著作。如李培林、蔡昉、王利明等當代學者的作品被外譯項目立項次數(shù)較多,他們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法制體系建設、人口勞動問題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等問題的研究著作都被翻譯成多個語種在海外出版。此外,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先生的多部作品也被翻譯成不同的文版在海外出版,體現(xiàn)了外譯項目在突出前沿性的同時對經典著作的重視。
與此同時,一些書籍不僅在學術領域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在國外大眾傳播領域也產生了影響。如2016年立項《思想史中的日本與中國》一書2020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后,在不到兩年時間里被90家日本各地的圖書館上架。在日本最大的圖書交流網站booklog上,該書被多人標記“看過”且有多篇日文書評[13]。在越南等 “一帶一路”沿線的小語種國家,中國圖書的影響力僅次于英語圖書[14]。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仍有一些立項項目在OCLC數(shù)據(jù)庫中未能查到海外出版信息,這意味著這部分作品要么沒有結項,要么沒有在國外主流的出版渠道發(fā)行,如何提升有效出版率是充分發(fā)揮外譯項目作品傳播影響力的基礎。
六、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優(yōu)化建議
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外譯項目已成為中國學術著作走向海外的重要驅動力,推動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的建構與傳播。隨著申請流程的完善及在國內學術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外譯項目在國內外取得了明顯成效。作為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的重要平臺,外譯項目在推動中國學術著作走出去中具有獨特價值。為進一步發(fā)揮外譯項目的傳播效能,基于對外譯項目實施十余年現(xiàn)狀的考察,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yōu)化。
1.加強項目實施中的全流程管理,提高學術著作翻譯出版質量
在項目實施環(huán)節(jié),當前的新申報要求規(guī)定,要實施中外編、譯、學協(xié)同合作的團隊制,由聯(lián)合申報主體共同商議組建課題組,并積極鼓勵海外漢學家、譯著所涉領域優(yōu)秀華人學者和外方其他學者以各種形式參與課題組。隨著參與主體的進一步增加,今后需探索出更為有效的中外各類作者和中外出版機構之間的合作和協(xié)調機制,細化譯者和國內機構之間的分工規(guī)則和對各自的資質要求,建立起不同學科中國特色學術詞匯的對外翻譯關鍵概念和表達體系,充分發(fā)揮聯(lián)合申請制的優(yōu)勢,積極依靠海內外力量提高翻譯質量。
在項目立項后,要加強項目的跟蹤和對接機制,及時跟蹤項目的實施進度,協(xié)調解決立項后出現(xiàn)的問題與困難,盡力保障資助項目能夠在海外成功出版;通過設定項目結項考核流程明確大致的結項周期,對項目的翻譯出版情況進行追蹤和公示,制定資助金額在各個階段的發(fā)放標準等方式,不斷提高外譯項目的出版率。
2.優(yōu)化立項作品的主題分布,增強外譯著作的時代性
如前所述,外譯項目重點支持的四大主題目前分布有較大差異,對選題內容中馬克思主義和當代馬克思主義、人類共同關注話題、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的譯介還相對較少。從當前國際傳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來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此類主題是建立未來國際話語權的關鍵,為此,加大對該領域優(yōu)秀學術著作的挖掘和翻譯出版勢在必行。
其一,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前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陣地,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此,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闡釋和社會主義道路實踐等方面積極開展優(yōu)秀著作的對外翻譯出版,傳播中國實踐與中國道路。
其二,外譯項目的主題四強調關注全球共同議題與國際上超越國家、民族和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性話題,如環(huán)境問題等事關人類命運的議題容易引發(fā)多數(shù)人的共鳴,這也是我國學術界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點領域。外譯項目未來應加強對該領域內容的立項,以推動我國優(yōu)秀學術成果走出去。
其三,外譯項目的立項圖書側重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著作,而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處于快速發(fā)展期,反映新時期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大量涌現(xiàn)。因此,在推動外譯項目持續(xù)繁榮的同時,應對立項作品的內容、質量、主題等進行充分論證和綜合考察,提高介紹我國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的項目立項比例,展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前沿的研究風采。
3.因地制宜開展小語種圖書的翻譯出版,突出文版特色性
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和對外交往范圍的日益拓展,外譯項目面向的國家和地區(qū)也逐漸增加,小語種文版的翻譯出版在外譯項目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耙粠б宦贰毖鼐€65個國家中,通行53種官方語言,外譯項目目前覆蓋28個語種。為更好地面向全球開展學術研究著作的傳播,外譯項目應對小語種文版的外譯發(fā)現(xiàn)機制進行優(yōu)化。
其一,由于小語種國家具有獨特的出版發(fā)行生態(tài),推薦出版機構指導性目錄的制定應更靈活,堅持權威性與針對性并重,擴大對小語種區(qū)域和細分專業(yè)領域學術出版機構的研究和認定范圍,便于項目申報人順利完成翻譯出版工作。
其二,積極關注不同語種區(qū)域受眾的獨特偏好和出版環(huán)境,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立項主題進行適應性調整,在選題規(guī)劃和內容選擇上考慮不同國家的特點,堅持實施宗旨與海外受眾偏好并重,更好發(fā)揮外譯項目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其三,有針對性地資助一批中國學者將小語種地區(qū)歷史、文化的深度研究著作翻譯成相應的文版,更好推動與小語種地區(qū)的跨文化交流和多種文明間的互學互鑒,不斷增強小語種立項內容的特色性和地域性。
4.拓展與海外知名出版機構的合作關系,提升外譯作品的發(fā)行質量
雖然外譯項目在推薦目錄中列出了眾多優(yōu)秀的全球學術出版機構,但在出版實踐中,大量出版機構均基于與國際出版書商的長期合作關系開展出版發(fā)行工作,合作出版機構的選擇非常集中,鮮少有著作在具有很強學術影響力的國際知名高校出版社出版。
為此,一方面,應積極鼓勵項目聯(lián)合申報方在選擇海外出版機構時充分考慮著作的特定受眾,積極拓展與海外出版機構的合作關系,選擇最佳的海外合作出版方打造精品譯作。另一方面,國際知名高校出版社在開展中外學者學術交流、推動中國學術成果進入國際學者視野、提升學術領域國際話語權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可依托國內外高校及出版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積極與國際知名高校出版社合作,提升外譯著作的學術影響力。
5.重視外譯項目在海外的傳播推廣,提升外譯項目的國際影響力
當前,外譯項目雖已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但許多圖書在全球圖書館的上架數(shù)量還比較低。為了進一步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亟須加大對外譯作品的運營和推廣力度。
其一,可在項目資助費用中明確規(guī)定后續(xù)用于推廣的資金比例,鼓勵項目負責人和出版單位積極關注外譯圖書的海外推廣效果。
其二,要充分考慮國外讀者的需求,進一步加強中外合譯模式的探索,提高翻譯質量,尤其要重視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外話語轉換,在語言表達上更準確、地道,讓國外受眾不僅感興趣,還要讀得懂。
其三,積極通過與高學術影響力的海外出版機構、書商、大學、學者等開展合作,加強面向國外學術圖書市場的宣傳推廣活動,通過定向推介、主題推廣等多種形式推進立項書籍的海外傳播,進一步發(fā)揮學術出版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作用,讓海外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參考文獻|
[1]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早期立項名單[EB/OL]. (2019-09-15)[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GB/219534/index1.html.
[2]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近年申請公告[EB/OL]. (2022-04-15)[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431031/index.html.
[3]布占廷,吳亞靜. 中華學術外譯翻譯語言選擇研究[J]. 翻譯界,2022(1):70-88.
[4]日本國會圖書館[EB/OL]. (2022-08-15)[2022-08-15]. https://ndl.go.jp/zh/index.html.
[5]呂秋莎.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助力中國學術著作走出去:基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0—2020年的統(tǒng)計分析[J]. 出版參考,2021(11):26-32.
[6]尹洪山.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調查分析[J]. 出版科學,2018(4):64-68.
[7]夏俠.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發(fā)展研究[J]. 出版參考,2021(4):9-31.
[8]關于設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公告[EB/OL]. (2010-01-08)[2022-08-15]. http://kyc.uibe.edu.cn/glwj/gjwj/30294.htm.
[9]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4年成果選介[EB/OL].
(2014-09-17)[2022-08-15]. http://www.nopss.gov.cn/n/2014/0917/c373410-25678657-2.html.
[10]王偉.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成果(2010—2016)引用分析[J]. 情報資料工作,2019(5):13-16.
[11]諸葛蔚東,崔爽. 基于OCLC數(shù)據(jù)庫的科學出版社圖書影響力分析[J]. 出版廣角,2017(3):26-28.
[12]oclc數(shù)據(jù)庫[EB/OL]. (2022-08-15)[2022-
08-15]. https://firstsearch-oclc-org-s.qh.yitlink.com.
[13]日本圖書評測交流網站圖書評價情況[EB/OL]. (2014-08-15)[2022-08-15]. https://booklog.jp.
[14]何明星. “一帶一路”國家、地區(qū)中國圖書翻譯出版的現(xiàn)狀與應對[J]. 出版廣角,2015(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