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昕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要,穿衣被排在第一位。那么你知道古人穿什么衣服嗎?遠古時期人們用樹葉和獸皮蔽體御寒,到了新石器時代,有了原始的紡織技術,人們的服飾發(fā)生了變化,其功能也得到了改善。其中,陶器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下面這件旋紋陶紡輪,就是用于紡織的。
旋紋陶紡輪的身份證
時代:新石器時代
年齡:8000多歲
現居住地:中國農業(yè)博物館
外形:圓形,局部缺損,直徑6厘米,中間有一圓孔,表面有回旋的紋飾。
紡輪是紡織工具里一種原始的捻線工具,在新石器時代隨著紡織技術的產生而出現。最早的紡輪就是一枚石片,后來變成陶質,到了青銅器時代后則為銅質。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里發(fā)現了目前最早的紡輪,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
紡輪這個名稱你可能會感到陌生。那么“紡錘”你一定聽說過吧?原始的紡錘就是由紡輪和穿過紡輪的轉桿兩部分組成的。把棉絮或棉線的一端固定在紡錘上,轉動紡錘,就能把棉絮紡成紗或把棉紗紡成線了。
如果你多觀察就會發(fā)現,這些紡輪中間都有一個圓孔,有的紡輪上面還有圓點或條紋等紋飾。你覺得紡輪上面的圓孔是做什么用的?紡輪上面的花紋僅僅是為了裝飾嗎?
那么小小的紡輪是如何開啟人類服飾文明大門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的彩陶館去領略祖先的智慧吧!
小小的古代陶紡輪的結構看上去很簡單,但卻能夠完成現代紡紗工藝的五大運動:喂給、牽伸、加捻、卷取、成形。那么紡輪是怎樣完成這五大運動的呢?你如果有興趣,用一根筷子插上一個土豆,卷著棉紗就能模仿古人紡紗、紡線的過程了。試一試,看看你能否解開紡輪紋飾和運動原理的秘密。
你的實驗做得怎么樣?把你的發(fā)現在下面寫一寫,畫一畫吧。
我發(fā)現了紡輪上面紋飾的秘密:
我找到了現代紡紗工藝中五大運動的影子:(在圖片的相關位置上標一標)
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架紡織用的緯車。緯車又稱紡車,從東漢時期到20世紀,其結構基本沒有變化。你能找到其中和紡輪起相同作用的部件嗎?然后想一想,它的構造比以前的紡輪有了怎樣的進步。
“紡織”這個詞中,“紡”和“織”是兩種不同的工序,要先“紡”出線來,然后用紡好的線“織”布。
紡輪是早期的紡紗工具,有了紗,把紗織成布,才能做成衣服。那么早期的織布工具又是什么樣子的?請走進成都博物館尋找答案吧!
圖中名叫腰機的織布機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織布機,用它可以織出平紋的布料。與平紋布料相對應的還有斜紋布料,那么如果想織出斜紋的布料要怎么做呢?
平紋和斜紋是按照經紗與緯紗不同的交織方法來劃分的。經紗和緯紗一上一下交織可以織出平紋布料;經紗和緯紗的交織方式為兩上一下、三上一下或四上一下的,織出來的是斜紋布料。
看看下面的圖片,你能分清哪種是平紋哪種是斜紋嗎?
看,紡織里的學問是不是很大?請你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樣織出五顏六色的布料的。在成都博物館里藏有許多古老的織布機,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紡織的知識。
小小的紡輪和古老的織布機,都是簡單又實用的紡織工具,它們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原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從生活中最簡單的地方開始的。這些就地取材但巧奪天工的發(fā)明往往蘊含著古人在勞動過程中的思考和智慧。
古代勞動人民正是憑借著樸素的智慧,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使人類社會得以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出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當然,未來各種各樣的新科技、新發(fā)明同樣藏在生活中的新思考和新發(fā)現里。請大家睜大雙眼,開動腦筋,尋找身邊可用的素材,給它們來一個大變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