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故事說的是老將魯雄親率五萬兵馬出朝歌,殺奔西岐而來。時值夏末秋初,天氣酷熱,人困馬乏。按書中所表,這次高溫天氣的范圍比較大,從朝歌(今河南鶴壁南部)一直到西岐(今陜西岐山縣)都是烈日當頭。商軍抵達西岐之后,便在岐山附近的茂林深處扎寨。
時值封神臺建造完畢,需要祭臺,姜子牙得知魯雄兵馬趕到,便命將士把住隘口,在岐山上安營并筑造土臺一座。待過冬衣物分發(fā)停當,姜子牙便登臺作法,引來了神秘“氣象武器”。一時間,冷暖空氣激烈對峙,狂風大作,塵土飛揚,暑熱被全部吹跑了,魯雄等人十分高興。
西北風持續(xù)刮了三天三夜,氣溫直線下降。又過了幾個時辰,鵝毛般的雪花紛紛落下,商軍都凍壞了,而西岐軍則穿上棉衣、帶上斗笠,穩(wěn)坐帳中。待山下的積雪四五尺深時,姜子牙令彤云散去,頓時氣溫回升,積雪融化成雪水,往山谷中匯流而去。姜子牙又施法術,刮起了寒風,西岐山被凍了個晶瑩剔透,如冰山一般。商軍大多被凍傷,魯雄等人被西岐軍捉住祭臺。
在小說中,姜子牙通過“氣象武器”讓岐山經歷了一次極為罕見的極端天氣過程,高溫、大雪、低溫依次登場,讓身著夏裝的商軍防不勝防。下面就以氣溫的變化為主線,對書中描述的這次極端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為便于表述,將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高溫。研究表明,人體在氣溫超過26℃時就會出現有效汗。姜子牙作法的時間是在夜里,商軍感覺非常炎熱,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提出的炎熱指數推斷,當晚的最低氣溫應該在32℃左右。
第二階段:大風、降溫。氣溫陡降,商軍經歷了由炎熱到舒適再到寒冷的三級跳。根據穿著厚度氣象指數,當氣溫達到5℃左右時,服裝厚度為15毫米左右,即應穿諸如毛衣、大衣這樣厚度的衣服。很顯然,商軍并沒有帶這么厚的御寒裝備。到第三天時,氣溫已經下降到了下雪的程度。
第三階段:降雪。雪花是雪晶的聚合體,籠統(tǒng)地說,雪晶形成于0℃以下的氣溫條件下,但空氣的溫濕條件有別,雪晶的形狀也各異,主要有板狀、枝狀、柱狀、針狀等。雪晶經過相互粘連而不斷增長,進而形成雪花,在水汽充足的情況下則會形成鵝毛大雪。
第四階段:回溫、雪化。當氣溫在0℃左右時,積雪較易融化成雪水。
第五階段:大風、降溫。雪水向山澗奔流之際,冷空氣又殺了個回馬槍,奔流的雪水再次凝結成冰。由此觀之,三天之間岐山最低氣溫的降幅達到了30℃以上!
對于書中描述的劇烈降溫,氣象上有沒有專業(yè)術語來表述呢?籠統(tǒng)地說,可以稱之為“冷空氣”。在《冷空氣等級》國家標準中,按照某地一定時段內的日最低氣溫下降幅度和最低氣溫值這兩個指標,可以把冷空氣劃分為四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為弱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如果某地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而且低于4℃,可以認為出現了一次寒潮。
寒潮又可以分為寒潮、強寒潮和特強寒潮三個等級。其中特強寒潮是指,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下降12℃以上,或48小時內下降14℃以上,或72小時內下降16℃以上,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低于0℃的冷空氣。由此看來,“姜子牙冰凍岐山”使用的“氣象武器”是冷空氣中的特強寒潮。
故事發(fā)生于農歷七月,這個時節(jié)陜西出現寒潮是否罕見呢?答案是肯定的。據統(tǒng)計,陜西省寒潮多發(fā)生在公歷10——12月以及1——5月,即秋冬和冬春交替的時段。從過程、次數出現的概率來看,3月出現的概率最大,4月次之,5月最少。農歷七月時,太陽直射點仍在赤道以北,北極地區(qū)冷空氣的積聚尚不充分,因而不足以制造大范圍寒潮事件。也就是說,“姜子牙冰凍岐山”中的極端天氣過程在自然條件下是很難出現的。
假設書中描寫屬實,那么姜子牙到底是從哪里搬來這股特強寒潮的呢?
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一般有三個起源地:新地島以西洋面、新地島以東洋面、冰島以南洋面。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南下并在西伯利亞中部(寒潮關鍵區(qū))匯聚、加強,然后兵分三路影響我國。這段故事如果讓氣象工作者來演說,可能會這么講:姜子牙從西伯利亞中部搬來了“氣象武器”——特強寒潮,凍住了岐山,凍傷了商軍,達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寒潮是我國冬半年常見的氣象災害,它常帶著四件“兵器”——風、冷、雨、雪。為幫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防御,寒潮到來前,氣象部門會及時發(fā)布寒潮預警。按照最低氣溫、降溫幅度、持續(xù)時間等,分別以藍、黃、橙、紅表示。其中最高的紅色預警意味著24小時內最低氣溫將下降16℃以上。所以,當收到寒潮預警時,大家一定要及時穿上厚衣物以抵擋寒風侵襲,《封神演義》中商軍的錯誤可不能犯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