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亞超,程海濤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8
頸椎?。╟ervical spondylopathy,CS)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頸椎椎間盤退變、椎體骨質增生壓迫附近血管、神經、脊髓等組織,而表現(xiàn)出相對應的血管、神經、脊髓、食管受壓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根據其壓迫組織、病變表現(xiàn)等分為以下類型: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氣管食管型頸椎病、合并兩種及以上的混合型頸椎病。其中,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其占頸椎病所有類型的60%~70%[1],主要發(fā)病人群為中老年,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頸肩部疼痛,頸肩部活動受限,上肢的放射痛、麻木及感覺異常等。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屈頸看手機、電腦的時間越來越多,該疾病有年輕化的發(fā)病趨勢,國內學者報道,青少年頸椎病發(fā)病率為19.22%,中小學生頸椎異常發(fā)病率為29.1%[2]。該疾病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保守和手術。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并發(fā)癥多,而且是不可逆性治療方案,因此,保守治療主要有口服藥物、手法推拿、針刺溫灸、牽引等,其中,推拿具有療效好、操作易、適應證寬、無不良反應等優(yōu)點。筆者運用“理筋正骨八步”手法治療CSR,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治療的CSR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試驗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6.87±8.15)歲;病程(2.45±1.66)年。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7.06±9.52)歲;病程(2.81±1.7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外科學》[3]和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4]制定:CSR滿足頸椎病診斷(頸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相應神經、血管、脊髓受壓等)的前提下,包括以下3項的一個或多個:①主要表現(xiàn):上肢肢體放射性疼痛、麻木的表現(xiàn)與相應頸神經正常支配區(qū)域相吻合,即疼痛、麻木區(qū)域與神經根支配相一致;②特殊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叩頂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具有一個或多個;③輔助檢查:X線檢查示:頸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骨贅增生,骨刺明顯,可有韌帶鈣化;CT或MRI:頸椎神經根受壓,椎管狹窄,相應椎間盤不同程度突出。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有慢性勞損、外傷病史;臨床表現(xiàn):頸肩部疼痛,活動受限,上肢一側或雙側放射痛、麻木、感覺減退,伴或不伴肌力減弱,肌肉萎縮和腱反射減弱;臂叢牽拉試驗(+),叩頂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輔助檢查:X線、CT提示:頸椎曲度異常,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骨質增生等[5]。
1.3 病例納入標準年齡18~60周歲;符合上述神經根型頸椎病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經知情同意積極參加試驗;未同時參加其他觀察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不符合以上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合并其他頸椎病類型,復合型頸椎病患者;依從性差,不能按照研究方案配合治療者;有嚴重精神障礙等疾?。缓喜⑵渌麌乐丶膊?,不適宜參加研究者。
1.5 治療方法試驗組給予“理筋正骨八步”手法治療,以理筋傷,正骨錯,通經絡,除痹痛為治療原則,主要包括理筋手法、正骨手法和放松手法組成。
正骨手法主要有端提法、旋轉法和扳法。①首先用端提手法繼續(xù)放松頸椎,患者坐位,頸椎前屈約5°,使頸項部放松,醫(yī)者左手掌托患者下頜部,右手拇、食指在風池穴固定,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拔伸,保持牽引3 s后放松,重復操作5次;②旋轉手法:患者端坐位,在上述端提頸椎的同時,使頭部在前屈、后伸、左轉、右轉45°旋轉,保持動作輕柔穩(wěn)定,不用蠻力,每個方向操作3次;③在上述旋轉的同時,拇指用力,快速扳動,可聽到“咯咯”彈響聲,隨即松手。
放松手法主要為抖法和揉捏法。①首先囑患者放松上肢肌肉,術者雙手握住患者上肢手腕,作快頻率、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持續(xù)1 min,重復5次;②揉捏法,用拇指及食指揉捏、牽拉對耳輪,對耳廓上敏感部位加重按壓手法,以自覺酸脹為度,操作3 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6次為1個療程,間隔一天,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推拿手法治療[6]。操作如下:①患者俯臥位,以法、按揉法、放松頸肩部。②以法、拿法放松肩胛區(qū)。③點按風府穴、風池穴、頸根穴、肩井穴等,以酸脹為度。④用摩法按摩頸部、肩部,以透熱為度。⑤伴有關節(jié)紊亂者,采用旋轉提頸扳法,每天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6次為1個療程,間隔一天,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麥基爾疼痛量表-簡表[7](SFMcGill pain questionnari,SF-MPQ):該量表主要包括現(xiàn)有疼痛強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s scale,VAS)和疼痛指數(shù)(pain rating index,PRI),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疼痛情況。
肌電圖F波檢測:治療前后用常規(guī)電生理檢測方法,記錄患者上肢正中神經、尺神經F波傳導速度。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該問卷包括10個日常問題,對生活中受影響的因素進行分類,依次有0~5分的六個選項,計算公式=[每個問題得分總和/(受試對象完成的問題數(shù)×5)]×100%,患者得分越高,表明頸椎功能受限越重。
參照田中靖久[8]頸部神經根癥治療成績判定基準和相關文獻[9]制定癥狀體征積分,包括上肢麻木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和上肢肌力評分三部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7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制定,以SF-MPQ、NDI積分之和作為基礎,采用尼莫地平法評價療效。治愈:頸肩部疼痛消失,頸椎活動正常,無受限,改善率≥80%;顯效:頸肩部時有疼痛,頸椎活動輕度受限,60%≤改善率<80%;有效:頸肩部輕微疼痛,頸椎活動受限,30%≤改善率<60%;無效:癥狀及體征沒有變化,改善率<30%。
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CSR患者SF-MPQ各因子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CSR患者SF-MPQ各因子比較 (±s,分)
表1 兩組CSR患者SF-MPQ各因子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PPI治療前 治療后VAS治療前 治療后PRI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5±0.95 2.02±0.78# 3.95±1.04 2.65±1.07# 12.97±2.66 9.65±1.55#試驗組 2.83±1.08 1.01±0.88#* 3.83±1.13 1.24±0.71#* 13.25±2.53 7.18±1.78#*
2.2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F波傳導速度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F波傳導速度比較 (±s,m·s-1)
表2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F波傳導速度比較 (±s,m·s-1)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正中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尺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42.27±8.47 49.98±8.87#44.89±8.81 49.81±6.89#試驗組41.54±7.76 58.33±6.76#*45.67±7.64 57.49±8.71#*
2.3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6.72±6.43 18.66±5.03#試驗組 40 35.58±5.67 10.55±4.35#*
2.4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麻木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和上肢肌力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麻木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和上肢肌力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CSR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麻木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和上肢肌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上肢麻木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頸椎活動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上肢肌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22.48±52.38 178.07±34.51# 14.37±9.01 20.23±8.05# 11.65±5.71 14.21±6.06#試驗組 125.32±50.76 206.05±36.22#* 13.12±8.23 25.33±7.78#* 11.22±5.46 18.65±5.23#*
2.5 兩組CS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CS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6 兩組CSR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該病屬于中醫(yī)學“痹病”“肩臂痛”等范疇,其病機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為人體正氣不足(包括過度勞損、氣血失和,臟腑失調,肝腎虧虛等),筋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外因為感受邪氣(風、寒、濕邪為主),客于肌膚、腠理、筋脈、骨節(jié),筋脈阻塞,功能失常,不通則痛。推拿具有簡、效、便的特點,對于此類疾病效果顯著。西醫(yī)認為,該病主要為退變性疾病,對此有不同的理論支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①機械壓迫學說[10]:包括突出的椎間盤本身對神經根造成的壓迫,即靜力性壓迫,動力性壓迫主要指頸椎的超負荷負重,導致脊髓變性,二者同時存在,互相作用、相互影響,存在疾病發(fā)展的過程中;②自身免疫學說[11]:該學說認為,免疫球蛋白作為重要的炎性介質,在椎間盤蛻變、破損的時候進入原先封閉的椎間盤內部,引發(fā)一系列抗原抗體反應,對椎間盤及其周圍組織造成傷害刺激,出現(xiàn)相應臨床癥狀;③頸椎不穩(wěn)[12],多種原因造成頸椎關節(jié)囊、周圍韌帶損傷、松弛,失去對頸椎椎體的把持、穩(wěn)定作用,頸椎擠壓、碰撞周圍組織出現(xiàn)不適。由此可見,CSR病因病機復雜,沒有形成統(tǒng)一認識,臨床治療主要分為保守和手術兩大類:保守治療主要有口服藥物,牽引、運動療法等,都是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的對癥治療方案,個體之間效果差異很大;手術治療包括髓核摘除、減壓固定、人工椎間盤植入等,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并發(fā)癥多,且是不可逆性治療方案,因此,如何選擇一種適應證廣,并發(fā)癥少,操作簡便等治療方案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理筋正骨八步”手法是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總結的經驗,該理論結合中醫(yī)學論治“痹病”的思想和“氣血通調,筋骨并重”的理論[13],形成“氣血通調,筋骨并重,邪瘀并祛,標本兼顧”的治療思想,結合現(xiàn)代生物力學的原理,總結出“舒經理筋在先,正骨復位在后,筋復骨正并行”的基本方法,配合法、揉法、拿法、端提法、旋轉法、扳法、抖法和揉捏法等手法。該手法以理筋傷,正骨錯,通經絡,除痹痛為治療原則,主要包括理筋手法、正骨手法和放松手法。其中,理筋手法主要為放松頸部肌肉,包括法、揉法和拿法。放松頸肩部肌肉,結合頸肩部穴位點按,達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痙止痛、滑利關節(jié)的目的,恢復頸椎動力平衡[14];正骨手法主要有端提法、旋轉法和扳法,達到擴大間隙、恢復功能、復位的目的,恢復頸椎的靜力平衡系統(tǒng)[15];放松手法主要為抖法和揉捏法。通過抖法滑利關節(jié),揉捏法刺激耳部穴位,既是遠端取穴的體現(xiàn),也是身心同治的反映,最終達到“氣血通調,筋骨并重,邪瘀并祛,身心同治”的效果。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以疼痛、放射痛、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等為主,故觀察和評價多集中于疼痛、癥狀體征的改善、功能障礙的評價及神經功能的改變等[16],因此,選用麥基爾疼痛量表-簡表評價患者疼痛情況,且該量表是世界公認的評價和描述疼痛的量表,其關于內容分的評價較其他單純疼痛評價全面、客觀、科學,其簡表主要包括現(xiàn)有PPI、VAS和PRI。由于CSR多伴有神經壓迫癥狀,因此,對其神經傳導情況的評價也是反映治療效果的重要方面,選取患肢正中神經、尺神經F波傳導速度作為評價指標;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是被世界認可的評價頸椎功能障礙的問卷[17],該問卷包括10個日常問題,患者得分越高,表明頸椎功能受限越重;患者癥狀積分評價參照田中靖久標準結合相關文獻制定,刪除前面對疼痛指標的重復評價,主要集中于上肢麻木、活動度及肌力等方面,是對該疾病指標的全面、客觀、科學的量化。
綜上所述,“理筋正骨八步”手法安全可靠,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能發(fā)揮“氣血通調,筋骨并重,邪瘀并祛,身心同治”的效果,是科學、嚴謹、全面的治療方案,能顯著減低PPI、VAS和PRI評分,提高正中神經、尺神經肌電圖F波傳導速度、降低NDI的評分、改善CSR患者癥狀體征積分,且操作方便、無痛苦、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