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仁志
(湖南懷化商業(yè)學校,湖南 懷化 418000)
我國地大物博,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又有著其獨特的飲食習慣,不管是在菜品種類,還是制作方法上都非常講究。中國美食以色、香、味俱全著稱,不僅食材選擇非常重要,而且制作手法也極其關鍵,勾芡便是中式烹飪中特有的菜品制作手法,在川、魯、蘇、粵4大菜系中,不管是哪一類型菜系都對勾芡有著特殊要求,勾芡是否成功會影響著菜品的味道和色澤。在調配時,若芡粉、水的比例不合理,烹飪入鍋時機把握不準確,都會影響到菜品的味道及口感,使食客滿意度降低。本文通過對中式烹飪中的勾芡技術進行分析,希望為中式烹飪中更好地運用勾芡技術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參考。
中式烹飪中勾芡主要分為綠豆芡、馬鈴薯芡以及小麥芡[1]。其中綠豆芡主要原材料是綠豆。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特別是在夏季,食用綠豆可解暑。綠豆芡粉制作時將綠豆用水泡發(fā),磨成粉,并添加一定比例的水,使之呈液體狀。再加之綠豆自身顏色,可提升菜品美觀性。馬鈴薯芡是常見芡粉,特別是在山西地區(qū),多用于制作土豆粉。制作時將馬鈴薯磨碎,反復揉洗,多次過濾后形成粉狀,雖然馬鈴薯芡粉不易吸水,但黏性較強,顏色亮白。小麥淀粉勾芡,顧名思義是將小麥磨成面以后,成粉狀,北方地區(qū)常將其作為淀粉使用。小麥芡粉加入水以后極易成塊,吸水性較好。
勾芡方法以包裹、弄糊、澆淋為主[2]。其中包裹時使用的芡液稠密,目的是能夠將原料用芡液包裹起來,保留食物的原味,例如常見的炸雞、茄盒、干炸蘑菇等。勾芡以后的食物放入盤子,不會有湯汁流出,保證原料中的養(yǎng)分被完全包裹。中式烹飪中勾芡的包裹,見圖1。
圖1 中式烹飪中勾芡的包裹圖
弄糊主要是為了使湯汁調味劑與菜品能夠更好地融合,確保菜品更加入味,弄糊時對于水的比例要求較高,與包裹相比較,其芡液會更稀,例如人們常吃的鍋包肉、金毛獅子魚等。
澆與淋是勾芡時的常用方法(圖2),要運用在菜肴成菜之后,通過其他鍋將芡汁攪拌均勻,必要時可將菜肴原汁加入芡汁中,然后將芡汁快速澆至已煮熟的菜肴里。此勾芡方法常用于煲湯、做鹵、大塊原料烹飪,使用的芡液會更稀一些,如大米湯。通過澆淋芡液,可使湯汁更加稠濃,食用時味道鮮美,口感潤滑,湯與菜融合,美觀又美味。
圖2 中式烹飪中勾芡的澆與淋圖
中式烹飪中芡粉的使用可以使勾芡汁液更加濃稠。食材在烹飪中,通常會在九成熟時將芡液倒入,大火收汁,提高食材的濃稠度。芡液需提前調配好,加入調味料,放入鍋內時,需快速翻動,避免糊鍋。一般情況下,燉煮菜品時,以清淡口味較多,主要是為了保證湯汁更加鮮香入味,此時將芡液加入,不僅使食材被湯汁包裹住,而且加之慢火小燉,口感更佳。
食材在燉煮、爆炒或煎炸過程中,通過勾芡能夠使食材口感更佳。例如在煎炸食物時,用芡液將食材包裹本身勾芡使用的原材料是淀粉,其含有豐富的谷胱甘肽,能夠保護菜肴中的維生素C,制做出的食材綿軟、脆香,而且避免了食材因油溫過高而被炸焦,使食材外焦里嫩,減少了菜肴烹飪過程中維生素的損失,口感更加豐富。
勾芡既可以使食材口感、味道更加鮮美,又能夠起到亮色作用。由于勾芡時會加入水,使芡粉變得黏稠,用芡液包裹于食材外面進行油炸以后,芡液形成一層保護膜,使食材色澤更加鮮亮,不至于干癟,菜肴真正達到了色香味俱全。
在中式勾芡時使用的原材料種類很多,有玉米粉、地瓜粉等。不同勾芡淀粉的選擇成為了中式烹飪中勾芡技術的要點。通過在芡液中加入水、雞蛋、調味料,攪拌混勻,菜品的色澤鮮亮,口感更好。不同菜品勾芡時選擇的原料、調料種類不同,配比也不一樣,調料與芡液要攪拌均勻后,才能放入鍋內,在出鍋前根據(jù)菜品需求,選擇勾芡方法,進而完成菜品制作。在勾芡時,廚師會將淀粉作為重要原材料,主要是由于其在高溫作用下會變得更加黏稠,并呈現(xiàn)出糊狀,而加入適量蛋液,不僅使芡液營養(yǎng)價值更高,而且富含高蛋白質。將雞蛋與淀粉相結合,使得勾芡上漿效果更好,不僅確保了原料形狀的良好,而且使得食材中的營養(yǎng)被包裹住,避免了大量養(yǎng)分的流失。此外由于大多數(shù)調味料是顆粒狀的,需要進行反復攪拌后,使其混勻,才能保證不影響芡液作用的發(fā)揮。
中式烹飪講究的是火候,而勾芡同樣也需要看準時機。勾芡常用于烹飪收尾時,何時將芡液加入是關鍵[3]。如果勾芡時機有誤,便會影響食物口感,同時也難以獲得較好的增色調味效果。一般情況下,勾芡多在食材九成熟的時候完成,過早勾芡,易使收汁時出現(xiàn)糊鍋現(xiàn)象,菜肴汁多,芡汁稀,影響食物的光澤和形態(tài);過晚勾芡,導致烹飪時間較長,芡液難以將食材完全包裹,菜肴汁少,出現(xiàn)死芡或生芡,食材口感不佳。所以勾芡時機選擇是中式烹飪的關鍵技術之一,這也是烹飪大師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芡粉種類不同,或者是加工方法不一樣,都會影響到勾芡效果,勾芡時的食材口感也會存在較大差異性。例如,勾芡時常用的玉米淀粉和糯米淀粉,二者雖然都是淀粉,但其經過提煉以后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含量卻有所不同(表1)[4]。支鏈淀粉具備較強吸水性,直鏈淀粉卻很難與水融合,所以不同類型的淀粉,其含量不同,黏性也會存在差別。在勾芡時,食材不同,對于芡粉吸收程度及黏性要求也不一樣,所以烹飪不同食材,選擇的淀粉調制出來的芡液會有區(qū)別,這需要根據(jù)淀粉吸水性來適量加入淀粉,把握芡粉的使用量。
表1 玉米淀粉、糯米淀粉中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含量表
調芡汁時濃稠度與菜肴原料多少、原料含水量有關。通常情況下,可采用50 g干淀粉加60 g清水調成110 g水淀粉;對滋汁時,應考慮液體調味品含水量,適當減少調制用的清水量。不管是調水淀粉,還是對滋汁,干豆粉與液體比例以1∶12~15為宜。但由于原料含水率、成菜質量要求不同,以及不同淀粉溶解度反映的芡汁濃度及糊化程度,決定了二者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比例需要廚師在實際操作中繼續(xù)摸索掌握。
芡汁攪拌是否均勻會影響到勾芡效果。勾芡使用的主要是水、淀粉,因為淀粉具有不溶性,所以廚師在勾芡前,或者是勾芡后都應該將芡汁攪拌均勻,攪拌過程使芡汁變成均勻懸浮液,只有這樣芡汁入鍋時,淀粉與水分充分吸收,膨脹后形成糊狀。在菜品九成熟即將出鍋時,需要將芡液攪拌均勻,避免水與淀粉分離,進而無法將食物完全包裹住[5]。勾芡時芡液、水、調味料要融合。如果未攪拌均勻,極易發(fā)生糊化現(xiàn)象,使菜品無法完全吸收調味料,食材表面芡液包裹不均勻,口感欠佳。
在中式烹飪中對于火候的要求較為嚴格,大火通常用于爆炒、煎炸。當食材需要勾芡時,要控制火候?;鸺惫窜停矸鬯?;火慢勾芡,淀粉水要適當減少。
如果成菜口感清淡,為了能夠保持菜肴清淡的口味,可選擇不勾芡,主要用于一些綠色蔬菜類菜肴的烹飪。如果選擇的食材本身有一定粘性,例如魚類,魚皮內膠原蛋白豐富,在烹飪時蛋白質會在長時間加熱中將水分吸收以及分解,形成大量自來芡,這時候鹵汁會越來越稠粘,因此如果烹飪的是紅燒魚同樣也可以不用勾芡。除此之外,干煸、炸、烤等烹飪方法運用時,操作工藝要求不一樣,所以也無需勾芡。但是如果是爆炒類的菜肴,需要的是旺火,快速烹飪,一般情況下葷類是制作菜肴的主要原材料,通常此類菜肴要求原料被鹵汁完全包裹住,目的就是為了使菜肴吃完以后依然不會殘留鹵汁。所以,此類菜肴勾芡時多使用厚芡;針對燴、燒等鹵汁很多的菜肴,多以薄芡為主。
中國美食文化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成長與進步。而中式烹飪中,勾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地改進與優(yōu)化,目前勾芡的方法、種類越來越多,對于勾芡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針對不同的菜肴選擇的原材料也會不一樣,制作的方法自然存在較大差異,在勾芡時需要掌握時機、火候,了解不同類型芡汁種類、勾芡方法。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飲食需求,勾芡技術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以滿足不同類型菜品的制作需求,使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加美味多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