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就在前幾天,我參加了一次網絡討論,說的是“年輕人該不該隨心所欲”的問題。與我打擂臺的幾個,都是二十幾歲的海外留學生或者剛剛回國的青年。
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理解的隨心所欲只有兩個方向:一,隨心所欲地花錢:閑逛、躺平、購買;二,隨心所欲的愛或性:戀愛、追求、放蕩或者婚姻。
其他的沒有了,沒有追求知識,沒有探索世界,沒有好奇心,沒有歷險、出征、尋找自己……生活就緊緊地圍繞著“情緒”“感官”,此外,一片空白。
我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驗的朋友說:毫不出奇,許多留學生過著非常閉塞但完全不知道自己閉塞的生活。
第一,國外大學大抵在某個小鎮(zhèn)上,生活萬年不變,周圍全是學生;第二,中國留學生同質化得厲害,基本上都是大城市中產階級的孩子。在中國的大學,你有可能認識“鳳凰男”,家里窮但他有才華,你也許會在食堂與巨富之子是個點頭之交。但在海外留學,這兩種人你都遇不上,前者不會出國,后者根本不去食堂;第三,早期留學生往往有打工經驗,他們以某種方式楔入當?shù)厣鐣?。但現(xiàn)在的留學生一般都是用家里錢,而且年紀偏小。大城市還有打工可能,小鎮(zhèn)或者大學城里連這個機會都沒有;第四,客觀來說,確實有很多孩子留學,只是因為在國內考不上好大學,他們出國,就是換個地方玩游戲、聊天。留學德國不會說德語的、留學加拿大不會說英語的,并不是完全沒有。
是的,大學有圖書館、實驗室、有諾貝爾獎得主成為導師,大學之外有博物館、名人故居、展覽館、講座、社會活動……但這些,都沒有人會塞到你嘴里,你得自己去尋找、自己去探索。
很多時候,你得先有欲望,發(fā)現(xiàn)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實現(xiàn)欲望。在這過程中,過關斬將、披荊斬棘、鍛煉能力,同時發(fā)現(xiàn)能力不足……一步一步成長。
很遺憾,對很多年輕學生來說,這過程沒有了,他們過的是匱乏、貧瘠但自以為“隨心所欲”的人生。
我的想法是:對于90后、00后來說,他們都是在小家庭里長大的,生活中只有父母家人。圈子狹小,我們以前熟悉的那種一起上學一起玩的小朋友、經常來往的親戚、鄰居叔伯阿姨……全不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密,父母只有子女,傾盡一切給子女,而子女也只有父母,所有不滿、怨懟都對父母發(fā)出來。這種相愛相殺、緊密里的痛苦,可能就是小家庭、少子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送兒女出國,是希望他們有更廣闊的天地。結果,身已動,心未遠,還是就在錢上打轉轉。
如何引導孩子擺脫感官的追求與情緒的宣泄,真正有更壯闊的未來,是父母該考慮的。
對于年過二十的年輕人來說,也應反思:為什么自己的“隨心所欲”只有兩個,一個“隨心所欲花錢”,另一個“隨心所欲愛與性”。看似走了萬里路,為什么把自己活得如此狹窄?
我在參與討論的時候,有年輕人說:“年長的姐姐們鼓勵年輕人追求自我,可能是彌補自己當年的缺憾。”
我說:“不不不,我的大學生活相當豐富多彩,比你的豐富幾萬倍。你的那種隨心所欲,給我也不要?!?/p>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